-
武汉大学与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共建环境过程与修复国际联合实验室
近日,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与武汉大学共同建设的环境过程与修复国际联合实验室正式启动。实验室以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系统为主题,研究如何以合理的成本,有效且快速的方式治理改善环境,共同取得环境治理领域的重大进步。 会上,克莱蒙奥弗涅大学校长Mathias Bernard指出,武汉大学是克莱蒙奥弗涅大学的重要合作伙伴,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是两校深入合作的成果之一。可持续发展是克莱蒙奥弗涅大学最重要的科研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科研优势。克莱蒙奥弗涅大学与武汉大学在可持续发展-环境领域有着丰富的前期合作成果。希望两校以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为契机,深入合作,取得更加重大的成果。 随后,法国驻武汉领事馆科技专员穆和颜致辞,回顾了两校合作历程,肯定了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是中法两国合作的又一成果。他指出,中法两国对环境问题都高度重视,期望两校合作在环境领域产出更多成果。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杜清运指出,吴峰、张晖教授课题组与Gilles Mailhot教授课题组在环境领域进行了多年的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期待未来在水体、大气、土壤中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修复技术等研究方面加强合作。这些研究是中法双方都非常关注的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中法两国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他表示,学院将大力支持实验室的发展,提供各类保障,期待实验室不断发展壮大。 据悉,克莱蒙奥弗涅大学与武汉大学有着多年合作基础。2019年3月,该校校长率领代表团来访,达成多项合作共识。环境过程与修复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是双方合作的里程碑,将由克莱蒙奥弗涅大学的Gilles Mailhot教授与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吴峰教授共同管理,下设3个实验课题组和8个实验团队,具体研究水体、大气、土壤中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修复技术,共同分享研究数据与技术成果。双方将以此为契机,在科研学术、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通讯员金钰壹)
0000-00-00 00:00武汉大学 -
党旗飘扬在抗疫最前线
“绝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全力以赴战胜疫情,带领兄弟姐妹平安归来!”大年初一傍晚,接到组建国家援鄂医疗队的紧急通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马靖第一个报名,主动请战。 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马靖组织动员全体队员,细化完善诊疗流程,与国家队战友们密切合作,在同济医院开辟第一个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病房,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开展危重病人救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全力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别是在汉部属高校各级党组织和19所直属高校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带领党员干部冲锋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用生命守护生命,用行动书写忠诚,让鲜红的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第一时间,义无反顾“我报名”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袁晓宁被大家视为“定海神针”。她曾参与非典救治和玉树抗震救灾,这次参加首批援鄂医疗队,担负感染防控工作。在她的带领下,队员们精神饱满,全力以赴,已救治病人139例,做到了患者、医务人员零感染。 “我有两次抗震救灾医疗队经验,新冠重症可能需要CRRT,我有经验,我是党员,首选是我!”“我曾经参加过院里2003年非典病房的工作,选我!”在前方人员紧锣密鼓开展工作的同时,后方人员也积极行动起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以党员为骨干,组建抗疫医务人员第一、第二梯队,时刻准备支援前线。微信群里,报名请战的人员已接起了长龙,刚发通知半天多的时间,医疗护理岗位的368名职工积极主动报名,其中党员244名,占66.3%。 胡昭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年近60岁的他在医院组织第一批医疗队时就递交了请战书,强烈要求支援最前线,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他说:“我是一名有3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是肾内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名具有35年临床工作经验的内科、肾内科医生。救死扶伤是我从医的终生使命,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请组织接受我的请战要求。” 和胡昭一样,老党员向忠民也主动要求上一线参加防疫。考虑到任务多、强度大,华中农业大学党委起初并不同意,但向忠民说:“我既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老保卫干部,在疫情面前一定要冲在前面,尽自己的一份义务。”在向忠民“软磨硬泡”下,组织同意了这名57岁老党员的请求,让他成为突击队一员。 “大家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除夕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临危受命,率领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前线抗击疫情。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后,郑军华带领全体队员把上海医疗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和操作规范全质量管理的理念不折不扣地“搬”到武汉。大年初三,他代表上海医疗队向李克强总理汇报工作情况,得到肯定和鼓励。 “不做英雄,不当逃兵,但是穿上白大褂,对于病人,我们就是白衣天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隔离病房规培住院医师李晓冉本已返回河南老家,大年初一接到科室取消休假的通知后,立即动身返回医院。回到隔离病房的第一个夜班,她就收了6个病人。 主动担当,坚守岗位“我出力” 除了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外,高校教师、学生、科研工作者等党员干部也主动担当,坚守岗位。 清华大学成立武汉学生第一临时党支部,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同心战疫、从我做起”主题党日活动,校党委书记陈旭在线参加。位于湖北潜江的研究生党员肖云龙在参与学校线上防疫工作的同时,还作为志愿者主动参与社区的线下防疫工作。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进度如何?全国网友当起了“云监工”。这背后离不开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团队。团队协调国内外卫星持续观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进展,从航天遥感视角见证中国速度,回应公众关切,吸引上亿人次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依托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科技攻关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4个昼夜,完成新型冠状病毒全序列测定并上报相关部门,为我国在疫情早期快速锁定病原体作出了贡献。 “比疫情传播快一点,就是胜利。”武汉大学网络安全学院研究生党员秉承这样的信念,仅用24小时就建立了捐赠人与受捐医院直接沟通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防护物资信息交流平台”。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启动“医工交叉研究基金新型冠状病毒防治攻关专项”,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员教授古宏晨与徐宏研究员团队,历经数年研制并实现产业化的纳米磁性载体,实现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全自动、全封闭、高灵敏检测,为国内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提供有力支撑。使用了相关技术的试剂盒已被发往各地医院、疾控中心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交大智能语音实验室党员教授俞凯团队,将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供社区和有关部门免费使用。从大年初三到初五,即完成第一个社区呼叫,机器人已在湖北、北京、上海等28个省份服务。俞凯表示,正与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合作,为疫情后期信息调查、重点人员康复和社会心理稳定研发对话系统。 “从战疫情中看青年学生的爱国担当”“从战疫情中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动员全体辅导员围绕疫情防控战役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党团课、线上组织生活会,引导学生“与家国同心、偕时代同行”。各学院相继推出假期读书会、主题网文、原创歌曲、科普视频等,引领青年学生心向阳光,坚定信仰。 淬炼信仰,发自内心“我申请” 2月13日下午,一场特殊的党员发展会通过京鄂两地的网络视频连线召开。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长庚医院等机构的11名医护人员加入北京市首批医疗队驰援武汉,7名医护人员支援北京市定点医院。医疗队驰援武汉抗击疫情的第18天,经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成员讨论、表决和院党委审议,同意接收正在战“疫”前线的护士孙姝妍为中共预备党员。 25岁的孙姝妍是医疗队年龄最小的成员。临时党支部是疫情防控一线的战斗堡垒,在战“疫”一线的奋斗和身边共产党员的引领激发了许多医护人员的入党愿望。2月5日、7日、8日,主治医师王小辉,护士申晓敏、孙雪洁、姚洁林先后向临时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们全力投入到病患救治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思想汇报。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有19名医护人员递交入党申请书,一名副主任医师在支援武汉一线被吸纳入党。各党支部、科室都收到了请战书,几百名医护人员纷纷要求到最危险的一线工作。 一个在急诊一线,一个在负压病房的一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急诊科医生左仲强、感染科医生李茉是一对恋人。疫情暴发后,他们放弃了回家过年,站在了抗击疫情第一线。2019年11月,左仲强已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受到左仲强的影响,加上亲历疫情一线,李茉也再次坚定了努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想法,她在入党申请书里写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上至党中央,下至每一个普通百姓,战胜疫情是我们共同的心声。作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生,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我会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完成这次任务,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必胜信念,始终走在前列,战斗在前沿,为取得最后胜利贡献力量。(记者 欧媚)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武汉大学团队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
近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公布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名单,武汉大学“与逆行者同行·为奉献者奉献”关爱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志愿服务队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 据悉,疫情伊始,武汉大学第一时间组建了“与逆行者同行·为奉献者奉献”关爱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志愿服务队。疫情期间共吸纳1549名志愿者为100多家医院和全国援鄂医疗队的641个一线医务人员家庭提供“多对一”线上教学和陪伴辅导,累计教学总时长超过20000小时。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志愿服务队将服务内容从线上教学转到线下,为医务人员子女打造“梦想小屋”,在周末和假期继续面向逆行者子女开展理想信念和综合素质教育。(通讯员:宋博 苏嘉烨 供图:武汉大学团委)
0000-00-00 00:00武大新闻网 -
武汉高校设立落户服务站 打造大学生落户新模式
新华社武汉12月17日电 “一校一站” ,确保有落户意愿的大学在校生“能落尽落”。近日,记者从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获悉,12月以来,武汉警方在全市各高校设立落户服务站,对大学生落户申请现场受理、全程服务,着力打造“门槛最低、手续最简、机制最活”的大学生落户新模式。 12月16日上午,记者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大学生落户服务工作站”看到,民警正与几名前来咨询的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耐心解答相关政策。“没想到这么快捷,不出校园就办成了!”上午10时许,该校会计专业的大一新生小伍从服务站民警手里领到新户口时兴奋地说。她告诉记者,前几天从服务站了解了落户政策后,自己12月12日提交了落户申请材料,4天以后就拿到了新户口。 武汉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12月以来,武汉警方按照武汉市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的发展战略,发挥警校联动机制,在每所高校设立一个“大学生落户服务工作站”,配备业务娴熟的民警、辅警,实行“专班运作、团队进驻”,并实行一周七天工作制,不间断开展大学生落户的政策宣传、咨询解答、落户办理等工作,为大学生提供“网上办、上门办、预约办”等贴心化服务。 截至目前,武汉市85所大专院校共设立大学生落户服务工作站92个,开展宣讲741场,提供咨询2.51万余人次,共办理大学生落户10296人。(记者熊琦)
0000-00-00 00:00新华社 -
这些首都少年的爱心温暖了整个世界
新冠肺炎的疫情,牵动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在这个特殊的冬天里,无数医务工作者、军人、建筑工人奔赴武汉、驰援疫区,数不清的公安、社区人员也坚守一线,善意在交汇……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一群来自首都中小学的可爱孩子们也默默用自己的小小善举为决胜战“疫”贡献着力量。微光成炬,点滴善举颗颗爱心温暖了整个世界。 她留下一句“我是热心少先队员” 2020年2月9日上午,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来到了朝阳区南湖派出所大厅。她朝着警察叔叔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放下一个购物袋并说了句“你们辛苦了,这是酒精”,在值班人员还没看清楚孩子的相貌时,她已转身离去。购物袋中装着的是三袋医用酒精和一张纸条。她用稚嫩的笔迹勾勒了最美的字,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亲爱的警察叔叔: 您好,物品是医用75%的消毒酒精,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您收下。在执勤中,请您注意安全,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热心少先队员 2月9日 南湖派出所全所民警被孩子的简单话语以及行为深深感动,想回她一个敬礼和一声感谢。因此他们通过调取监控多方寻找,最终确定了她是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二年级(5)班的周禹汐同学。民警们为她和学校送去了一封感谢信。“师道既尊,学风自善”,感谢信中赞赏了孩子的暖心之举和学校的优良校风,同时坚定了继续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的信心。面对警察叔叔的感谢,这名少先队员回复的却是:“一线的医生和战士才是最可爱的人。” 爱心小姐妹为家乡湖北募捐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彭子淇和北京十一学校晋元分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彭云婷,是一对湖北籍的小姐妹。她们的祖籍所在地——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是此次疫情的重灾区。 新闻里不断上升的感染数字,湖北各地医疗物资告急的救援通告,让姐妹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子淇和云婷在朋友圈里看到武汉市慈善总会发起的为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项基金捐款的号召后,和家人一起,通过微信向同学、邻居、朋友发起了“一起捐”活动。截至2020年2月12日13:00,大家共计捐款12705元。 姐妹俩将购买到的16000双医用手套,邮寄到武汉再转到黄冈浠水县下发给各乡镇医院。后来,子淇和云婷又经过同学家长的介绍,找到了650具护目镜分批寄出。经全家商量,最后购买物资还差的1600元,自家补上。 年少的我们也想尽绵薄之力 2020年2月1日是密云第二小学大队委王思颖12岁的生日。因为这场战“疫”,王思颖的生日计划也临时做了改变。 这天她从辅导员老师那里得知了团市委为疫情防控开通“爱心通道”的消息,她立即和好朋友王子兮进行了沟通,一对好朋友决定代表全校队员,将2019年“六一”儿童节“跳蚤市场”爱心义卖活动中募捐到的那笔钱捐到战“疫”一线——湖北武汉。 一家三口捐出3000副医用手套 近日,一则媒体报道十分暖心:不久前,在门头沟区永定消防救援站门前,有一家三口为消防员们捐赠了3000副一次性医用手套。监控视频显示,一家三口放下三个密封箱子之后没有留下姓名,就开车离开了,这一举动让消防员们很是感动。 经媒体报道后,大家找到了视频中的孩子,他是门头沟区大峪一小五年级(1)班的高炜博同学。疫情发生后,他和父母买来成箱的医用手套和口罩,免费送给了小区的物业、居委会、派出所、消防支队,用爱心鼓励身边的人齐心协力、战胜疫情。 “我们每天在家,可是还有很多叔叔阿姨在非常时期还要坚持工作,他们是值得敬佩的人。疫情来了会阻挡我们走出家门,但绝不会阻挡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爱。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会战胜疫情,迎来属于我们的春天。”高炜博说。(策划:雷灵 苏珊 张广林)
0000-00-00 00:00现代教育报 -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开通
近日,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正式开通,该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疫情相关的心理援助热线和网络支持服务,最大可满足1000人同时求助,每天开放14小时,早8时开始至晚10时结束。 该平台由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由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具体组织运行。热线平台联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网络心理专业委员会、临床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并依托腾讯教育、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技术支持,共同开展疫情心理援助。 平台汇聚了200多所高校和其他机构的专业志愿人员,已有轮值和后备心理咨询师3000余名,督导师200余名,已经组织100余名督导师开展热线技能培训,近25000人次参与。该平台特别面向以下三类人群提供精准心理援助:湖北省及武汉市防疫工作一线的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公安干警及安保人员,同时面向公众提供服务。 求助者可通过拨打心理援助热线电话4009678920、010—67440033或027—59427263,或通过关注“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免费心理咨询。(记者 于珍)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我也是中国人,我也是志愿者
2月10日下午,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阅江楼派出所,走进了一位戴着口罩的外籍小伙。在户籍前台,他放下一个红色礼盒,说了一句“谢谢,你们辛苦了”,一个敬礼后,他快速离去。 打开礼盒,民警发现里面除了一些零食,还有1000元现金和一封信: “我是来自叙利亚的博士生拉丁。在这个困难的时刻,我想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说:你们并不孤单,我们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在华留学生作为我国高校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一方面,我们为其身心安全殚精竭虑;另一方面,他们也为中国战“疫”贡献力量。在这特殊时期,共谱了一支相爱相助、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曲。 为在华留学生筑起健康防线 疫情暴发,正值中国春节期间,很多留学生留守学校。做好留学生疫情防控,对于校园抗疫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各地高校按照属地化管理、一体化推进的原则,有序将在华留学生纳入了高校整体疫情防控机制,及时向留学生告知当地疫情情况和防控措施,做好留学生居住地的消毒、口罩发放、体温测试、进出登记等防护工作,并保证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主动关心留学生的健康和生活状况,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同时加强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必胜信心,为在华留学生筑起了健康防线。 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办公室工作人员黄超介绍,全校在籍各国留学生2025人,目前在武汉的有1046人,为了保障在校留学生身体健康,学校严格开展了出入管理和体温检测等工作。 2月12日,巴基斯坦籍在华留学生魏星(化名)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走出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这是广州地区首例治愈的外籍病患。 走出医院,魏星说:“感谢这里的每一个人,我们爱中国,爱中国的每一个城市。疫情结束后,我会回武汉继续学业。” 在天津,为帮助在津留学生群体及时掌握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天津外国语大学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组建起了英语、日语和汉语3个语种的专业翻译队伍,完成了50余篇和疫情相关的信息翻译工作;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口罩、体温计、酒精等物资,解决在校留学生防护物资短缺难题…… 在疫情阴影下,人们不仅需要物理上的防护,更需要“心理口罩”。对于独自在华求学、生活的留学生而言,心理支持更为迫切。 “今年寒假期间,北交大有200余名留学生在校。让他们平稳度过这个非同寻常的假期是我们的重点工作。”该校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彦青介绍,学院建立了“聆听工作室”,通过互联网,为处在疫情防控期的留学生及广大师生,送去关心和问候。除了心理科普知识外,工作室还提供了咨询教师的邮箱、微信、电话等信息,为学生提供即时线上心理咨询服务。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也门籍留学生赛一德,虽然在校医院诊断后排除了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但因为扁桃体发炎等病症,仍然焦虑、紧张。在不断与联络教师沟通中,他稳定了心态,病情渐渐好转。“是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不再害怕,他们给了我信心!”赛一德说。 今年春节,南开大学共有246名留学生在学校,为了保障他们的身心安全,学校通过各类渠道宣传科学防控知识,通报最新情况;在武汉纺织大学国际学院,教师坚持在微信、QQ群分享英文版的科学防治知识,及时与留学生沟通;在太原理工大学,为了保障在校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定期为留学生上门配送物资,还开通了线上谈心和心理疏导服务;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校通过网络向留学生发布校园政策、疫情防治须知、国家出入境管制措施等各类重要信息,始终与留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为“第二故乡”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2014级本科留学生校友高佑思,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自己24小时内寻得一吨医疗物资并从以色列驰援中国的故事。“10万只口罩运输到中国,这将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一件事情。”高佑思说,中国曾在历史上无数次帮助犹太人,“这次换我们站在中国身后。”2月9日,这批经由特拉维夫、莫斯科、广州三地的物资,抵达湖北黄冈。 像高佑思这样,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来华留学生还有很多。他们虽然不是中国国籍,却同样对这片土地饱含着深情与热爱。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郭沫若,为母校捐赠了12000只口罩。中亚飞中国的航班不断被取消,广东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面对种种困难,这个小伙子用“人肉”托运,完成了一场场爱的传递。他说:“我也是中国人。” 东南大学留学生,来自阿富汗的哈雷,4天跑遍喀布尔及附近3座城市,凑到了两万只口罩,并在第一时间通过中国驻阿富汗使馆,捐赠给了武汉;清华大学学生“一带一路”协会的国际学生,利用语言特长和国际联络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医用物资供货渠道并发起了人道主义救援呼吁;来自尼日利亚的南京理工大学留学生欧莱德,在疫情发生后,主动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负责居民小区体温测量等工作,他说“别叫我老外,我是一名防疫志愿者”…… 此外,还有一批已经毕业,但仍然心系中国的外国友人。对他们而言,或许身已不在中国,但心却始终挂念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面对突发的疫情挑战,他们在世界各地,为中国奔走驰援。 来自马来西亚的黄昭伟、黄昭纶兄弟俩,本科均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得知中国抗疫形势严峻,两兄弟和家人在过年期间,跑遍了马来西亚的工厂和药房,最终筹得了1100套防护服。这批物资已于2月7日抵达中国。西安交通大学2017届巴基斯坦籍留学生校友,现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曼苏·阿拉姆,在疫情发生后,主动投身当地疫情防控工作,成为一名社区工作志愿者…… 在因疫情延迟开学而有些空荡的校园里,选择与学校共留守的留学生们,除了配合学校的各项防疫措施,更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中国的支持。 今年寒假,三峡大学有600多名留学生在校,这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在特殊时期,留学生群体积极投入抗击疫情的工作中,自1月29日以来,从张贴防疫宣传资料到线上科普,从物资发放到协助后勤保障……在这里,留学生已经成为校园里一支重要的服务保障力量。 疫情发生后,一些国际社交媒体和论坛上,出现了不正确甚至带有歧视色彩的言论,面对这些信息,在华留学生积极发声,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在中国的学习、生活,讲述自己的故事,帮助国际社会更完整、全面地了解中国。 为共克时艰汇聚一份信念 在武汉大学任教的伊拉克人阿部在武汉读书、工作、安家已经14年了。疫情发生后,阿部和家人取消了回家吃团圆饭、拜年等活动。 “我们在家看新闻、影视剧,每天在家消毒、锻炼,指导孩子学习、陪孩子玩,生活很充实。我在伊拉克的家人也询问我是否还好,我说你们不要担忧,我这里一切都好。”阿部说,“我相信中国会很快解决疫情问题的,中国政府有这个能力,我不会离开武汉的。” 来自尼日利亚的安东,是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由于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安东需要隔离观察14天。起初,安东并不是很理解,也有一些担忧,但很快,老师和医护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打消了他的疑虑。两周后,安东顺利解除隔离。 “在隔离期间,学校工作人员给了我很多帮助。我要感谢武汉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努力,中国是一个非常强大且有执行力的国家,她在尽一切可能采取措施保护国民以及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们。”安东说。 中南大学越南籍留学生黎氏香本来打算借假期一览中国壮丽河山,因为疫情,计划暂时搁置。憧憬未来,她描述了一幅春来大地的动人场景:“不久之后,疫情会被英雄的中国人民击败,滔滔江水依旧连绵不绝,武大的樱花树下依旧游人如织,粉红色的花瓣落满我们的肩头,我们再次站在黄鹤楼上眺望长江。中国,全世界都在为你加油,期待春暖花开时我们在中国重逢。”她说:“中国,你不孤单”!(统稿:记者 梁丹 董鲁皖龙 采写:神州学人编辑部)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只有健康了,大家才能共享这艳阳天”
为了便于辨别,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的医生会在防护服上贴上自己的姓名贴,而身高188厘米、体重200斤的医生荆志强,第一天进舱就别出心裁地写下了“热干面加油,周黑鸭冲呀,武汉加油”的字样。他说,这种做法既能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也能给病人带来一种亲切感。 荆志强是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作为国家(陕西)中医医疗队队员,疫情发生后,他来到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方舱医院进行支援。 “宝贝,我们一起来演汪汪队吧!”听到值班医生荆志强暖心的邀约,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年龄最小的患者帅帅(化名)开心地连声叫好。前些天,帅帅的奶奶感染新冠肺炎后,家人相继被传染,7岁的帅帅也未能幸免。 2月15日,帅帅和爸爸一起被送进了方舱医院。因为害怕,帅帅对医护人员拿来的中药十分抗拒。看到跟自己孩子差不多大的帅帅,荆志强很是心疼,他主动上前,跟帅帅聊起了天。 得知帅帅最喜欢看动画片《汪汪队立大功》,最喜欢里面的“莱德队长”,于是,荆志强立刻变身“莱德队长”,和帅帅演起了动画里的情节。看着高高大大的医生叔叔这么搞笑,帅帅渐渐放下了心理防备,乖乖端起汤药一口气喝完。 短短几天,荆志强和帅帅成了好朋友,经常给他带好吃的,教他正确的洗手方法。而只要是荆志强的班,帅帅就变成了他的“小尾巴”。荆志强不上班,帅帅就不停问爸爸:“‘大荆’叔叔什么时候才来?” 和孩子的天真无邪相比,这里的成年病人则多了许多担忧和烦闷。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和老伴相继被感染,进入方舱医院后,一直担心儿媳妇和两个孙子。他问荆志强:“我们都发病16天了,孙子都挺好,他们应该不用被隔离了吧?”荆志强耐心地向老爷爷解释:“你们受委屈了,把大家集中起来,的确对你们很不方便。但其实病毒就像‘团伙作案’,解决一大部分,还是有漏网之鱼……” 就这样,除了每天正常的治疗外,荆志强更多的时间都在跟病区里的病人交流,告诉他们不要长时间看手机,多锻炼增强体质,他还带着病人一起练习起了中医养生八段锦。 “其实没有谁很伟大,只是同在屋檐下,帮人等于帮自己,只有全部健康了,大家才能共享这艳阳天!”荆志强在战“疫”日记里认真地写道。(通讯员 井晶 记者 冯丽)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教育部决定: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12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对推动新发展阶段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主持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北京市委副书记张延昆等出席会议。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推动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决定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该指导委员会将在教育部党组指导下,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领导、指导、咨询、示范、培训、研判等作用。主要任务是统筹协调教育部相关司局,指导推动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贯彻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关决策部署,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审议和研究部署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组织专家指导组对思政课开展前瞻研究、评价指导、工作研讨、经验总结、问题研判等理论与实践工作。 当日宣布了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首届成员名单。其中,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由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担任,副主任由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郑富芝担任,专家指导组组长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担任。 北京开好新时代必修课 全体大会上,北京市、天津市、吉林省、武汉大学、华南师大附中的代表作交流发言。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王宁指出,北京市始终坚持以首善标准办好思政课,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等市领导带头上讲台讲思政课,将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开到学校一线、抗疫前线,引领带动各部门、各区形成思政工作大格局,全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在师生思想深处牢牢扎根。 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先行试点工作方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定为必修课,共32到36学时,计2个学分,纳入北京高校2020级全体本科新生培养方案,要求全市高校在本学年全部启动开设,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全市57所高校中,已有38所高校在本学期开设,其他19所将在下学期如期开设。 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实践是今年最生动的思政大课。北京市围绕疫情防控开展贯穿全年的“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活动,将抗疫实践作为最鲜活教材。全面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线上主题班会,联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录制“在经历中学习”“在比较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17讲,联合北京卫视打造《老师请回答》疫情防控特别节目——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北京市还组建高规格学术委员会,高标准建设教学案例库。紧扣首都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围绕“一核两翼”、接诉即办、“街巷吹哨,部门报到”等北京实践,编写了12个经典教学案例,在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建立思政课案例教学基地。同时,组织开展师生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双百行动计划”和脱贫攻坚主题暑期社会实践,形成200余项调研成果。 近年来,北京市着力打造了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央财经大学冯秀军老师在疫情中讲授思政大课,受到全网点赞。北京邮电大学思政课教师裴晓军为了讲好课,坚持三年与学生同吃同住,荣获全校教师最高荣誉“烛光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政课教师付丽莎把思政课讲出专业情,将思政课讲到央视百家讲坛。 打造思政课改革创新“升级版”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学校思政课格局深刻变化、事业突飞猛进、成绩可圈可点的五年,格局新了、师资壮了、教学好了、资源多了、影响大了,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十万高校教师努力讲好思政课、三千万大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陈宝生强调,教育系统要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绘就的发展新蓝图,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打造思政课改革创新“升级版”,做到“五个始终坚持”。要始终坚持思想引领、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坚持战略定力、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斗争精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始终坚持德育先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陈宝生要求,实现新阶段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抓落实。一是认识高度再提高一点,紧盯“十四五”发展新蓝图,强化思政课的时代性。二是内容深度再钻深一点,抓首要、抓拓展、抓有效。三是力量强度再强化一点,教师队伍要以专替兼“动”起来、能力素质“提”起来、内生动力“活”起来。四是评价角度再精准一点,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必看思政课。五是布局广度再拓宽一点,学段层面要一体化发展、地方层面要齐头并进发展、学校层面各类型要同步发展。 陈宝生强调,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要加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课程体系,在各学段加强“四史”教育,用“四个自信”有机整合思政课资源、构建教材体系,推进思政课评价改革,运用信息技术推广共享一省一(数)品、一校一(数)课建设成果,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好,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记者郑祖伟)
0000-00-00 00:00现代教育报 -
“不管多久,我们誓与武汉共进退”
为方舱医院患者广播,给患者和医护人员送餐,帮助运送分发物资,到高速路口测体温……2月23日下午,在武汉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记者见面会上,武汉市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华雨辰,讲述了她作为一名普通志愿者,在武汉疫情防控一线的故事。 武汉青山区方舱医院,每天早上8点多,舱内的广播就会准时响起:“亲爱的患者朋友们,下面为大家带来美文欣赏《武汉,我爱》……” 今天,是华雨辰在这里当志愿播音员的第10天。 方舱里没有专门的播音间。为防止感染,播音的小台子搭在与病房一墙之隔的过道里,桌子几十厘米高,摆上电脑、架上话筒,人往小塑料凳上一坐,声音就会传到墙的另一面,方舱内的新一天开始了。 “早、中、晚各一个小时的广播,每小时有10—15分钟为播音员口播,其他时间为音乐播放。”华雨辰告诉记者,虽然播放时间不长,但背后的信息筛选工作却是海量的。2月14日7:30—8:30第一次播音,她选择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透露,疫苗会很快运用到临床,有效的治疗药物也在进一步探索中”的新闻。 第一天来青山区方舱医院报到时,防护服等装备还没到位,华雨辰的防护装备只有一个口罩。她的志愿者小伙伴们听说以后,连夜帮忙找来了两套防护服,第二天一早就送到了她手中。和她一样,志愿者们大都身兼数职,司机、搬运工、检测员……哪里需要哪里上,“大家很团结,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打好武汉保卫战!” “90后”的华雨辰大学时曾参加过当年火爆一时的《超级女声》,也曾登上过央视舞台。毕业后,她抛开舞台带给她的荣耀,选择当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孩子们的笑容才是我最大的幸福。”她说。 热爱家乡的华雨辰一直关注着武汉的疫情动态。1月23日,青山区团委招募志愿者,她立即报了名。一开始,她主要为医护人员提供接送服务,开车接送青山、武昌、汉口的医护人员上下班。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亚心医院的护士长,在上车前一步三回头安慰丈夫自己没事,嘱咐他要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照顾好,一路上电话协调科室人员的加班安排,声音都是嘶哑的。“等红灯的时候,我偷瞄了她一眼,看上去满身疲惫,但是目光很是坚定。”华雨辰说,“他们才是最辛苦最值得感谢的人,我愿意为他们保驾护航。” 1月25日,看到医护人员用车情况明显好转,华雨辰又申请加入了疫情防控志愿队,成为二七桥上检测值守的一员,配合交警检测来往车辆人员的体温。因为要人人过关,车辆过检缓慢,大多数司机很配合,小部分有些着急的,华雨辰也能理解。她微笑着道一声“体温正常”,急躁的司机也会点头致谢,还有人会支援他们一些口罩和酒精喷雾,嘱咐他们多保重。最长的一次值班,华雨辰在桥上站了8个小时。 结束了志愿者一天的工作,华雨辰回家后会赶紧消毒,然后回房间自我隔离。她当志愿者已有30余天,怕父母担心,一直没告诉老人自己真正在做的事情。 华雨辰说:“我不觉得当志愿者很辛苦,因为干着充满力量的事就不觉得累,还有什么比为自己最爱的家乡作贡献更有力量呢?我们不煽情,我们直接上,我们能吃苦,我们够坚定。不知道还要坚持多久,也不管需要多久,我们誓与武汉共进退。”(记者 程墨 特约通讯员 陈学兵)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新空间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校要从政策、产业、企业、技能、区域、创业等方面为学生挖掘更多的就业新空间。”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一届新华网教育论坛“2020·CIP教育创新大会”现场,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围绕《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毕业生就业新形势》主题展开论述。 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吴爱华在发言中分析了今年毕业生就业面临的诸多挑战及由此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毕业生规模、疫情防控、经济转型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对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超常规措施推动大学生就业。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2020届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就,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吴爱华强调:“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到普及化阶段,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普及化阶段,推动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的关键在于开拓创新。高校要从政策、产业、企业、技能、区域、创业等六方面为学生挖掘更多的就业新空间。” 在拓展政策新空间方面,吴爱华以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3个部门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为例,梳理了其中提出的相关举措。他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紧跟国家政策,以政策导向为风向标,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开拓新空间。 提到高校如何拓展产业新空间,吴爱华列举了《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中的相关数据。他认为:“随着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对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网络安全、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将大大提升。” 在探讨高校如何拓展企业新空间时,吴爱华表示,国家高新区及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自建立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显现出了巨大的人才吸纳和产业创新能力。“从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的统计数据看,中关村专场招聘中,1000余家上市公司和头部企业提供了包括区块链数据挖掘、卫星数据应用、物联网数据分析等高新技术研发,及人事、财务、产品运营等相关岗位近14万个,高新技术企业仍有很大的就业空间。深圳高新区专场的招聘企业主要瞄准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人才,工程师起薪便达到万元以上。亟待提质增效的高新区,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据介绍,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三批共38个新职业。未来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电子竞技员等13个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单个超百万,具有巨大的就业拓展空间和潜力。围绕相关数据,吴爱华认为“高校需要拓展技能新空间”。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产业活跃地区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为全国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充足空间。从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的统计数据看,仅杭州市、无锡市、苏州市3个专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数就超过了140万个。其中杭州市组织了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15万家,推出优质岗位100万个。1300余家无锡市重点企事业单位,推出优质岗位2.5万余个,覆盖物联网、智能制造、软件和服务外包等行业领域。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南部的海南,东部的青岛等地,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人才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各地也不吝成本,加大人才储蓄力度。“各地出台的各种利好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选择空间”,吴爱华表示,高校也应拓展区域新空间。 对于高校如何拓展创业新空间,吴爱华表示,近年来,自主创业已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2020年,教育部也会同有关部委大力推进毕业生创业政策支持,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 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909万人。“对高校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挖掘和拓展更多就业新空间,从人才培养到就业各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吴爱华表示,教育部已经对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在武汉举办了“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对接大会。以此次对接大会为标志,教育部全面启动“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重点推出包括岗位拓展促就业、政策引领促就业、优化指导促就业、服务升级促就业、困难帮扶促就业、创业带动促就业等多方面的举措促进就业。
0000-00-00 00:00新华网 -
普通高校录取残疾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10月27日,在中国残联“我来北京上大学”2020年新生座谈会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门子琪发言。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身体可以有残疾,但青春不可无奋斗。我要积极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27日在京举行的中国残联“我来北京上大学”2020年新生座谈会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门子琪动情地说。 门子琪小时候因患急性脊髓炎导致右腿落下残疾,通过努力,她克服困难,如愿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据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17年至2019年,我国每年被普通高校录取的残疾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其中2017年10818人,2018年11154人,2019年12362人。 10月27日,中国残联“我来北京上大学”2020年新生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10月27日,在中国残联“我来北京上大学”2020年新生座谈会上,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刘钊屹发言。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据介绍,2017年至2019年间,在教育部支持下,中国残联选择了四川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六所高校开展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探索普通高校在残疾学生招生录取、专业学习、生活帮扶、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持保障服务。目前,该试点已经结束并进入经验推广阶段。 此外,在解决残疾学生就业问题上,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近年来每年都会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工作,举办线下和网络专场招聘会,组织企业和残疾大学毕业生面对面。同时,搭建和完善中国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记者孙少龙) 10月27日,在中国残联“我来北京上大学”2020年新生座谈会上,北京联合大学学生王澎浩获赠礼物。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0000-00-00 00:00新华社 -
华中科技大学多团队合作发现重要新冠蛋白标志物
10月20日,国际著名期刊《免疫》(Immunity)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多团队合作的关于新冠蛋白质标志物的最新成果“Plasma Proteomics Identify Biomarkers and Pathogenesis of COVID-19”。此项研究对新冠肺炎患者血浆中的蛋白质分子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大量与COVID-19相关的血浆蛋白质的分子变化,找到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并揭示了新冠肺炎的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标。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周溪研究员、邱洋青年研究员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金银潭医院张定宇院长、附属协和医院尚游教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薛宇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感染性疾病与健康联合实验室舒婷博士与吴迪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徐继前博士与博士生宁万山、武汉谱度众合韩强强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截至10月22日,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累计超过4000万人确诊,超过19%的新冠肺炎患者发展为死亡率可达60%以上的重症。重症患者的众多症状,如发热、肺炎、脓毒症、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和多器官损伤等,通常与肺泡巨噬细胞活化、淋巴细胞减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微血栓形成和血管内凝血等病理生理变化有关。然而,目前对新冠肺炎的生物标志物和发病机制知之甚少。 该研究通过对包括非幸存者(死亡者)以及从轻症或重症中康复的幸存者在内的一批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浆样本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了大量与COVID-19相关的血浆蛋白质的分子变化。此外,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开发了名为POC-19 (Prioritization of Optimal biomarker Combinations for COVID-19)的最优新冠标志物组合选择算法,确定了11个可以准确地预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其中一组生物标志物被一个独立的血浆蛋白质组队列验证,并在更大规模的队列上通过ELISA实验进一步验证。这些生物标志物包括了在主要病理生理通路中起关键作用的宿主蛋白。这些发现揭示了新冠肺炎的发病机制以及潜在的治疗靶标。 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计划、国家科学技术重大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immunity/fulltext/S1074-7613(20)30449-0
0000-00-00 00:00华中大新闻网 -
战“疫”当前 学生体育锻炼如何开展
屋内折返跑、阳台高抬腿、地毯两头起……近日,浙江省嘉兴市某中学九年级学生小普(化名)的居家锻炼视频,被家人上传至网络。视频中,小普身着家居服,在沙发、茶几间的空地上运动,硬件条件有限,动作标准程度却不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多数省份已将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学时间调整至2月底以后。目前,居家战“疫”仍是广大师生的生活常态。如何在增强免疫力的同时,丰富居家学习生活?因地制宜、发挥创意的居家体育锻炼,成为师生们的选择。 多地发文聚焦居家体育锻炼 起床之后瘫沙发,关掉平板又刷手机,这是疫情发生后,不少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研究表明,长期居家、久坐不动,不仅影响体能,还容易导致作息紊乱,引发负面情绪。对于学生群体来说,疫情防控期间居家生活学习,活动空间受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增多,加之对疫情的担心,容易出现肥胖、免疫力下降、视力不良及心理问题等。 为避免上述情况,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聚焦学生居家体育锻炼。 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指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认清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在家自觉开展体育锻炼,“每天最好进行中等强度的居家体育锻炼1—2小时”。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发布《中小学生居家体育运动指南》,为学生详细推荐涉及跑、攀登与爬越、跳跃、投掷等动作的7种锻炼方式,并提醒学生着软底运动鞋,“不要影响到周围邻居的休息”。 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则在发布《中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指南》的基础上,依托“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体育类网络视频课程资源。 居家体育锻炼重在因地制宜 想锻炼,可家里缺场地、少器材?没关系,跟着武汉大学体育部教师徐锋的教程走,你只需要一面墙和一块瑜伽垫。 “疫情发生后,作为体育老师,很希望做点事,就为师生们制定了一套适合在家进行的体育锻炼方法。”徐锋说,通过各学院辅导员,一套包含仰卧举腿、平板支撑、深蹲等动作的视频被推送到各个师生群。 “停课不停学”,体育课怎么上成了热搜话题。准备好的教学计划因为条件所限用不上,体育老师们迅速变身徒手健身达人,带着屏幕那头的学生打长拳、做瑜伽、开合跳…… “特殊时期,老师在线上带着孩子锻炼挺不错的。”河南省郑州市一年级学生家长郝先生告诉记者,女儿的体育老师安排了热身运动、伸展运动、足球操,还带着孩子做眼保健操。 “没有专业的场地和设备,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设计课程,让课程更有创意。”针对居家体育锻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汪晓赞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体育课不能让孩子一直盯着视频看,一定要让孩子动;第二,家里缺少同伴,鼓励全家总动员,借这个机会营造家庭运动氛围;第三,体育锻炼要适合不同孩子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对于3到7岁的低龄儿童,不要进行专项化锻炼;第四,每天除了安排整块时间的体育锻炼,家长还要提醒孩子不久坐,坐50分钟,要督促他们至少运动3到5分钟。” 增强体质校外功夫很重要 “我现在胳膊疼肚皮疼腿疼还坐不下去站不起来”“动作一个比一个累,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脖子上青筋暴起”……翻看微博上有关体育网课的发言,网友中喊累的不在少数,其寒假锻炼状况可见一斑。事实上,长期以来,校外体育锻炼都是学生体育锻炼中的短板。 “运动要坚持,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汪晓赞认为,造成学生校外体育锻炼缺乏的原因,一是课业负担,二是人的意识。“一些学生回到家,吃饭都在赶时间,赶着写作业、上课外班,没有时间锻炼。能想到让孩子在周末和节假日坚持锻炼身体的家长,为数不多。” 体育家庭作业被视为改善现状的抓手。 2019年8月,广东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印发《广东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学校每天布置适量的体育家庭作业;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确保假期学生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体育活动”。今年1月,《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内容也包括“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布置寒暑假体育作业并在开学两周内组织相应的测试,结果纳入体育日常成绩”。 重庆市珊瑚鲁能小学校自2015年建校以来,就开始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除了为全体学生布置包括跳绳、户外运动、亲子短足的体育寒暑假作业外,还为身体质量指数或腰臀比超标的学生安排每日专项作业。“体育家庭作业由家长每天打卡,他们中绝大多数对这项工作是比较支持的。”校长刘君说。 但刘君也观察到,抛开学校的作业要求,家长带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不强。 “体育家庭作业只是手段之一,它实际上还是学校的事,家庭只是被动配合。改善学生校外体育锻炼状况,社区可以举办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家庭也要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这些措施是多元联动的。”汪晓赞期待,疫情过后,社会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能有新的提升,体育锻炼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这里没有‘放弃’二字”
“患者心率掉得很快,血氧掉到50%,需要立刻上药抢救!”2月12日21:30,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东7区病房里,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值班医护人员正在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抢救一名89岁的新冠肺炎患者。 庆幸的是,在抢救之前一个小时,医护人员已经为患者进行了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这为抢救成功打通了关键一环。通过中心静脉输液,给患者用药治疗,使用无创呼吸机,10分钟后,患者的心率回升到每分钟120次,血氧也回升到90%,恢复了自主呼吸。 “看到监护仪器上的各项指标一点点变好,我们才终于放下心来。这名患者已经89岁了,能抢救回来十分不容易。”面对挡在前面的种种困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陈亮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把人救回来”。 2月8日,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第二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开始接管东7区。这是为该医疗队到来而专门新开的重症病区,接收的全都是重症患者。 在医疗队员们不懈努力下,2月18日,病区有4名患者集体出院。其间,还有4名重症患者经过医疗队治疗后情况好转,转至康复病房治疗。 2月10日凌晨,20名新收患者办好入院手续后,在东7区暂时“安家”。有患者说:“踏进病房的第一步,感觉自己拥有了新的希望。”这20名新收患者集体入院后,东7区50张床位全部收满。 这一晚,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20多名值班医生护士,接收新病人、接补液、查房、开医嘱、抢救危重患者、上无创呼吸机……忙得像一个个陀螺。经过通宵奋战,入院病人情况均有所好转。 一线白衣战士英勇抗疫,后方强力支援。 2月15日14点,一场“特殊”会诊紧密连接武汉和广州。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院本部召集“名医天团”,给武汉协和医院4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远程网络会诊。 远程会议武汉现场,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援助湖北医疗队党总支书记许可慰等人,向院本部专家分别汇报了4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基本情况及诊疗过程,并提供了患者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病历资料。院本部专家团队听取了病例汇报后,给出最佳治疗方案。 “在这里没有‘放弃’二字,我们会全力以赴,力求让每一名患者尽快康复。”许可慰说。(记者 刘盾 通讯员 漆小萍)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