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医学研究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
记者近日从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获悉,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医学研究生作为医疗人才的后备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疫情发生阶段,全国一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分别有临床医学、护理在读人员加入援鄂医疗队。 在疾病防控方面,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到武汉疾控中心开展一线防疫工作。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组织了4批以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为主体的师生志愿者团队,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开展疫情实时分析及报告等工作。南昌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对外防疫医疗联合工作组,奔赴乌兹别克斯坦参加疫情防控工作。 医学研究生积极投身新冠肺炎病毒毒株的分离、基因测序、核酸检测等相关研究工作当中。疫情发生初期,浙江大学博士生在李兰娟院士团队的指导下,成功分离出14株病毒毒株;同济大学研究生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分析技术,定位ACE2受体在肺组织的分布。 “中国医药学研究生在线教育平台”为全国医药学研究生培养单位免费开放了160门医学研究生在线课程,引进世界卫生组织“重症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症的临床诊疗与公共卫生防疫”等课程,还开设了“医药学研究生教育公益在线讲座”栏目。讲座内容涉及新型冠状病毒防护知识、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以及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共计17个讲座。(记者 焦以璇)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对接大会举办
12月2日,教育部在武汉举办“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对接大会。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出席大会启动仪式并讲话。启动仪式由湖北省副省长肖菊华主持,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出席。 翁铁慧在启动仪式致辞时指出,在武汉举办对接大会,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搭把手、拉一把”重要指示要求,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促进2021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翁铁慧强调,以此次对接大会为标志,教育部全面启动“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重点推出七方面促就业措施。一是岗位拓展促就业,组织举办重点省份、重点城市、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等招聘引才推介系列活动,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招聘活动。二是政策引领促就业,开展“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中央和各地各高校出台的促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性岗位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开拓新的政策空间。三是优化指导促就业,开展“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活动月”,举办“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做到毕业教育动心、就业指导入心、就业服务暖心、就业跟踪贴心。四是服务升级促就业,建设“高校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构建部、省、校联通共享的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就业政策和服务资源更多惠及高校毕业生。五是困难帮扶促就业,实施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重点帮扶。继续实施全国高校对湖北高校“一帮一”行动。六是创业带动促就业,继续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专项活动,积极挖掘新业态中的就业创业机会。七是狠抓落实促就业,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大指导督促力度,健全目标责任制,落实就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要求,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体系。 王忠林表示,今年以来,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在全国人民鼎力支持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在疫后重振关键时期,教育部持续关心关爱武汉,在学生高考、复学复课、招生就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现在又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对接大会首场放在武汉,各大高校负责人亲临本次大会,广大企业积极提供就业岗位50多万个,必将有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和武汉高质量发展。 王忠林指出,本次就业创业对接大会,以“‘就’在武汉、‘创’赢未来”为主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武汉具有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深厚底蕴,教育与人才始终是武汉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引人注目的标识。随着多项国家战略和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的落地落实,武汉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广大学子在汉就业创业大有前途、大有可为。他表示,武汉正全心全意,用情用力,致力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武汉将提供一流政策,实施“学子留汉”工程,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更多提供大学生租赁房,更大力度减免房租,让大学生无忧安居;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创业平台,做大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最高提供200万无抵押担保贷款;做好外地留汉大学生未就业先落户、父母随迁等服务,以最大诚意、最实政策、最优环境,欢迎更多大学生在汉就业创业。武汉将提供一流平台,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带、光谷科创大走廊等高端平台,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的新型工研院、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做大做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四大国家级产业新基地,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平台支撑。武汉将提供一流服务,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上云赋智”水平,推进人才政策“一网查询”、人才办事“一网通办”、人才窗口“一口受理”、人才服务“一码集成”,当好服务大学生发展的“店小二”。他喊话广大学子选择武汉、融入武汉,与武汉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创未来! 对接大会期间,同步举办了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湖北·武汉线上、线下大型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万个;举办湖北·武汉校地校企对接会等系列活动,结合武汉产业发展优势和人才需求,开展了十大校地校企人才对接活动。来自参与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等方面的210余所高校领导和就业创业中心负责人,以及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高校毕业生代表参加了对接大会系列活动。
0000-00-00 00:00教育部 -
“八大美院”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校考调整
根据教育部等相关单位有关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的指导意见,国内八所美术高等院校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方案将进行调整,快来看看公告吧! 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专业取消现场考试; 华侨港澳台考生、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考生、新疆少数民族协作计划考生取消现场考试; 学校组织复试的具体时间及地点,将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另行通知。 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理论类不再组织专业校考; 华侨、港澳台招生不再组织现场校考; 学校组织现场校考的具体安排以及上述专业(类)初选(划线)办法、初选合格名单,将视疫情防控形势另行公布。 西安美术学院 美术理论类、音乐学专业不组织校考; 郑州、兰州、沈阳、长沙、西安5个考点组织的美术学类、设计学类校考,在高考结束后进行组考,具体方案另行公告; 书法学专业增加非现场初选,通过提交视频及纸质作品等方式筛选出200名考生,在西安考点组织校考,具体方案另行公告。 四川美术学院 所有考点进行的本科招生专业考试暂时推迟,相应网上报名及确认等程序暂停。 具体考试方案学校将视疫情发展情况作出安排,相关信息将在四川美术学院招生处官网(https://www.scfai.edu.cn/zsb/)发布。 鲁迅美术学院 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不组织校考; 高考后组织现场考试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等其他具体相关事宜将另行通知。 广州美术学院 所有考点的“造型类”“设计类”“书法类”“理论类”专业校考的网上报名、现场确认及专业考试时间暂时往后推迟,学校将视疫情发展情况另行确定组考安排。 有关校考信息将在广州美术学院招生办官网(http://zs.gzarts.edu.cn/)及官微(GAFA_ZS)发布。 湖北美术学院 延期组织武汉、青岛、沈阳、长沙、广州考点考试工作,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在学校官网另行发布招生考试时间及工作安排。 天津美术学院 本科招生专业考试暂时推迟(相应网上确认环节也暂停),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以及上级部门的要求另行发布招生考试工作方案,最新公告将在“天津美术学院”官方网站(www.tjarts.edu.cn)发布。
0000-00-00 00:00中国文艺网 -
肩扛使命立潮头
“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希望你们继续带头拼、加油干,为建设体育强国多作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2019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全体学生的回信中深情嘱托。 “‘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既是对北体大历史贡献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新时代中国体育人应承担更多使命责任的新期许。”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曹卫东深感自豪,也更觉责任重大。 参与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典,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一年来,北体人如何担起时代重担? 用成绩和行动做表率 2019年9月30日,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学生刘虹夺得多哈田径世锦赛20公里竞走冠军,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北体人的一份礼物。 这位在女儿一岁半时艰难复出的32岁老将说:“我心潮澎湃,也深受鼓舞。我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懈努力,争取在东京奥运会再创辉煌,为国家争光,为民族添彩,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另一位冠军班成员也早已烂熟于心。平昌冬奥会冠军武大靖说:“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也不仅仅是运动队伍,我们每一次都是代表祖国出战。作为运动员必须全力以赴,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担负起肩上的使命与责任。” 冠军班的运动健儿们用成绩和行动做出了表率,而带头拼的不仅是他们。 2019年9月22日,在巴库落幕的国际体联2019年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上,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孙丹带领6名运动员组成的中国艺术体操队集体队,获得集体全能第七名,这是近6年来最好的成绩,成功拿到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 这背后是身负“重担千钧”的努力。孙丹于2018年11月接手了重组的国家队后,与队员们吃了一个冬天的盒饭,几乎所有时间都泡在训练馆里,用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强度训练,为这支本来入围东京奥运会希望渺茫的队伍换得为国争光的入场券。现在,她们依然坚持每天训练10小时,全年无休。 “艺术体操这个项目就是在北体大发展起来的,国家队基地就设在北京体育大学。我是北体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感到自豪,为体育强国奋勇拼搏就是我的坚守。”孙丹说。 “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是北体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力量体现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80名北体学子惊艳全球的“北京8分钟”表演里;体现在7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青春万岁”方阵北体学子的蓬勃朝气里;还体现在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学生的人生抉择中,他们不少人从竞技体育领域的冠军,到全民健身的推广者,身份在变,但是初心不变,使命不变,奋斗精神不变。“这些使命和奋斗构成了北体大全面参与体育强国事业、培养全国体育事业领军人才的接力赛。”曹卫东说。 勇敢加入战疫队伍 疫情之下,冠军班、北体人加入战疫队伍,勇立潮头。 “加油,希望在前方,待疫情结束,北体相遇,你我仍是白衣飘飘、体魄强健、饱读诗书的少年。”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学生、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冠军杨伊琳在与学校湖北师生视频连线时为他们加油。 花样滑冰名将、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教师张昊参与制作学校公益网络亲子运动课程;学校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共同录制武汉加油视频;冠军班致信新冠肺炎康复青少年,鼓励他们“让运动成为习惯,让青春更加精彩”…… 北体大国际体育组织学院2016级本科生胡婧怡说:“各位冠军向我们诠释了体育魂在困难面前披荆向前的独特魅力,让我们看见了体育人不屈不挠的执着气概,坚定了全体师生迎难而上、逆风而行的决心和魄力。” 截至3月25日,北京体育大学在多家直播平台上推出居家健身内容36次,制作发布240条短视频,点击量、阅读量累计近4亿;推广了“全民跳绳挑战”和“‘舞’所畏惧在云端”两个线上群众性赛事,引领科学健康风尚。 未来,北体人如何前行 2018级研究生冠军班学生、田径世锦赛冠军巩立姣道出了运动健儿的心声:“备战奥运会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因为疫情而停止,我一定发扬‘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扎实训练,以优异成果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9级研究生冠军班学生、拳击世界冠军教练员李勇志则坚定地表示:“作为冠军班学生,我会发扬冠军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坚持抓好备战工作,坚持做好训练,认真完成每一堂课,练好每一个动作。” 曹卫东也作出了规划:“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对标党和国家体育、教育和健康三大事业,做体育强国建设的领跑者、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健康中国建设的排头兵。要举全校之力,深化研究生冠军班培养模式改革,开设本科生冠军班、‘一带一路’冠军班,建设‘体育+’和‘+体育’跨学科高端人才复合化培养体系,以育人实效更多地为体育强国作贡献、为社会传递正能量。聚焦奥运备战,聚焦全民健身,聚焦体育产业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作出北体人应该有的贡献。”(记者 林焕新 李小伟)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一场跨越千里的毕业典礼
为了让湖北籍学生的大学生活不留遗憾,四川农业大学做出一个暖心决定——把毕业典礼和授位仪式搬到武汉。6月12日,在武汉一家宾馆的会议室里,四川农业大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毕业授位典礼”,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校党委副书记张强与学校学工、就业等部门负责人,专程从四川赶赴武汉,为受疫情影响无法回到学校的2020届湖北籍本科毕业生一一拨穗、授位。 学校水利水电学院毕业生卢人铭的家在十堰,为了参加毕业典礼,他坐了两个多小时高铁赶到武汉,看到学校的细致安排,卢人铭“感觉很暖心”。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王任雅弘说:“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保留住了毕业季的这一份仪式感。” “找工作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学校提供什么帮助?”典礼现场,学校招就处副处长马海仔细询问每一名学生的近况,“除了为湖北毕业生授位,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了解、协调湖北籍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情况,确保对所有湖北籍毕业生做到‘帮扶百分百’‘就业百分百’。” 四川农业大学目前共有63名湖北籍应届毕业生,疫情发生以来,四川农大高度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情况,为每名湖北籍同学发放了300至1000元不等的慰问金,实现了湖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受助。学校第一时间成立了就业帮扶导师小组,对湖北籍毕业生在升学、就业、出国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该校湖北籍毕业生就业率达77.8%。(记者 鲁磊 通讯员 黄云飞)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武汉探路高校教师“走教”
“《宠物鉴赏》抢的人太多了,希望明年动作能快一点。”这几天,因为抢课“失手”的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二学生韩亚星一直有些懊恼。 韩亚星所说的《宠物鉴赏》是下学期该校新增的通识课,而开课的老师来自一湖之隔的华中农业大学。 据介绍,下学期,华中农业大学的老师将“送课上门”,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设《葡萄酒文化与鉴赏》《蘑菇与人类生活》《转基因食品与安全》等7门课程,涉及动植物、食品、生物学等领域。 这些课一出现在选课系统里,立即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和追捧,预选人数达到2400多人,有3门课的选课人数,每门都超过500人。金融数学专业的冯瑞清同学说,她和室友都想去选,“这些课程挺新颖的,光听名字就让人有兴趣”。 同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也将选派教师,在华中农业大学开设《当代中国政府治理之道》《生活中的管理会计》《国际大案》等10门具有鲜明学科优势和特色的通识课程,涉及经济、法学、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供华中农业大学学生选修。 据当地教育观察人士介绍,此次尝试有两个背景:一是持续20多年、办学成效显著的武汉地区部属高校联合办学因政策原因暂停,学生对联合办学的需求依然较强;二是2019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稳妥推进跨校联合人才培养,鼓励高校教师开展多点教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部长李志生介绍,和全国很多地方“教师授课、学生走读”的联合办学不同,此次两校合作是教师“走教”,为对方学生授课。 李志生表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通识课中缺乏自然科学类课程,而华中农业大学则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很强实力。两校学科专业各具特色,互补性特别强,再加上地缘便利,共同探索校际合作新模式,共享优质特色课程,可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戴涛曾经走进中央电视台,在《法律讲堂》栏目主讲大型系列讲座节目《国际大案》。下个学期,戴涛即将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跨”到华中农业大学,开设同名课程《国际大案》。 面对这样的挑战,他充满信心。“授课对象中,很多不是法科生。我希望把讲授现实社会的法律事件、大学生普法教育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戴涛说,两校互通开课的新模式,也有助于提高各自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陈博 邵文静 记者 雷宇)
0000-00-00 00:00中国青年报 -
教育部就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布答记者问
问:近日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批课程的整体情况。 答:教育部此次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其中不仅有经过两个教学周期检验的新认定课程,而且把原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也分别纳入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中,因为这些课程在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实施的大规模在线教学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让它们继续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要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线上一流课程。即大家俗称的“精品慕课”,这类课程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在精品慕课的示范带动下,目前我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在各大平台上线课程已达3.2万门,获得慕课学分的在校生超过1.4亿人次,社会学习者学习浏览量突破100亿人次。在世界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在线教学平台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国际版,免费向世界各国学习者提供英文课程资源并提供必要的教学服务,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爱和担当。 第二类是线下一流课程。这类课程强调改革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深入开展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 第三类是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这类课程鼓励全国各类高校教师广泛参与,基于慕课等优质在线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对校内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造,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既提升了教学质量,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四类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这类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网上做实验”和“虚拟做真实验”,解决了高校实验教学 “做不到”“做不了”“做不上”的老大难问题。同济大学教授李晓军的“岩石隧道防火体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课程近2年来全国已有超过3万人次进行了线上学习,从教学质量和普及程度来说,对原先的隧道火灾教学模式都有革命性的积极影响。 第五类是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这是该类课程首次被纳入课程建设计划。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培育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问:请简要介绍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重要意义、遴选流程和主要成效。 答: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行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认定,将示范带动更多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点燃课堂革命的引擎,全面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营造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带动教材建设和专业发展,以“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助推中国高等教育跃上新台阶。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精神,根据《“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和遴选工作方案,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相关司局给予积极配合下,经过网评、会评、公示等程序,坚持客观、专业、公平、公正,经过严格遴选产生的。为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强调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设的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采取了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分“赛道”遴选方式。 自教育部在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以来,这是国家级五大“金课”首次一并亮相。主要成效表现在如下方面: 1.覆盖面广。首批一流课程来自于639所本科院校,涉及中央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其他地方高校、军队院校以及港澳地区高校,覆盖全国全部省份(含兵团)和所有本科专业类。 2.体现最新高校课程改革要求。入选课程突出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求,符合“双万计划”建设目标。入选的线上一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在课程质量、开放度和支持服务等方面要求更加规范,以保持我国高等教育在线教育的领先地位。对于首次遴选的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大力倡导前期建设的网上优质慕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课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优秀成果以及智慧教室新型教学工具在这三类课程中的共享和应用,鼓励紧密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的改革创新,以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3.成功实施了一次课程改革的大宣传和总动员。除此次纳入的2017年、2018年原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外,就有6700余个课程团队参与了课程申报推荐;参与课程评审专家也超过6000人,其中,既有院士、资深教授,也有校领导、一线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专家的参评率和评审有效率之高前所未有。申报推荐和评审过程成为了高等教育战线的一次提高认识、明确改革方向、深入探讨课程改革的大讨论、大实践,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动员作用。 问:请问此次推出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课程质量高。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的“中国经济专题”,“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伯礼的“中医内科学”,武汉大学7位院士前仆后继坚持20余年开设的“测绘学概论”等课程均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榜单中。“用基于我国实践的自主理论创新来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一流本科课程,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如是说。二是课程类型多样。既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也有公共基础课、通识课、思想政治课;既有理论课,也有实验课、社会实践课。三是参与范围广。课程涵盖所有本科专业类,既有“双一流”高校课程,也有大量地方高校的特色课程,充分体现出高校教师广泛参与一流课程建设,主动对接国家、行业、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贵州理工学院教师陈燕秀深有感触,“我们学校100余名教师开展了混合式教学,积极探索课程建设,星星之火在贵州理工学院这所普通高校开始燎原。”四是示范效应强。一流本科课程突出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优质资源与本地区、本校的结合,课程建设新理念与各学科专业的结合,在推动优质资源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问:请问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后,教育部对认定课程有何后续要求?下一步还有哪些工作举措? 答:通过认定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须继续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标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示范带动更多高校和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将通过使用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继续建设进行跟踪监督和管理,持续推进“学习革命”向“质量革命”纵深发展,助推迈入普及化的中国高等教育跃上新台阶。 近期,教育部高教司将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评审遴选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制定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遴选方案,做好推荐申报准备工作。
0000-00-00 00:00教育部 -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自强的清华更奋进——清华大学109周年校庆致辞
在这万象皆春、群芳竞发的四月,我们迎来了清华大学109岁生日。我谨代表学校向海内外广大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而来。在这场“大考”面前,清华人与全国人民一道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以实际行动展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清华精神。疫情发生以来,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快速响应、主动担当,统筹推进全方位防控工作。教书育人是清华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的职责。通过全校性大规模实时、互动、异地、分散的在线教学, 2020年春季学期3923门课程如期开课,开启了一场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工作,尽最大可能提供帮助和支持,努力让毕业生同学按时毕业、顺利就业。学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清华成立的学堂在线平台免费向全球开放1900多门课程,清华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高校开设147个“克隆班”,与126所湖北高校举行线上联合就业招聘会。清华师生加快开展抗击疫情科研攻关,已取得新冠病毒和受体相互作用位点结构解析、新型核酸检测芯片试剂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高效抗新冠病毒抗体分离等多项重要科技成果,积极发挥科研攻关突击队作用,努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考察调研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极大鼓舞和激励了全校师生。2020年4月2日,清华大学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努力为国家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守护全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清华力量。 自强的清华人永远以国家至上、以人民为先、以育人为本。在共和国发展历史上的每个关键时刻,永远都有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身影。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5400余名师生圆满完成群众游行、广场联欢、服务保障等各项任务。由3514名清华师生组成“伟大复兴”群众游行方阵,向世界展示了清华人的时代风采。2019年,学校党委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努力做到“立德树人守初心、爱国奉献担使命、对照标杆找差距、行胜于言抓落实”,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以更昂扬的风貌书写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新篇章。 自强的清华人永远以开放自信的胸怀走向世界。一所大学的办学视野决定了她所培养的人才的视野。2019年,清华大学连任亚洲大学联盟主席单位;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分别向普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共建俄罗斯研究院;与来自9个国家的12所世界一流大学共同成立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学校。今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期待同学们为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积极作为。今年3月27日,亚洲大学联盟举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工作会议,全球14所大学领导人在线参与,清华宣布设立春风基金国际科研项目支持计划,鼓励和支持开展疫情相关的国际联合研究。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需要精诚合作,共同撑起人类未来的一片蓝天。 自强的清华人永远以创新为矢志不渝的追求。过去一年,清华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学术成果,成功研制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研发出世界首个基于忆阻器的完整存算一体系统,突破冯·诺依曼架构下的算力瓶颈。清华作为第一单位,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11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荣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中国首个、世界最深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正式启动。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科综合布局、加强学科建设,成立天文系、车辆与运载学院;继续推进文科建设规划实施,发布《清华大学关于持续深化改革 提升工科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清华大学关于持续深化改革 提升理科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学校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成立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在这个蕴含无限可能、充满无限挑战的大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创新精神是自强精神的最好体现。要自强,必创新;唯创新,才自强。 自强的清华人永远执着于做有长远价值的事情。2019年是清华大学“学风建设年”,学校深入开展学风大讨论,召开学风建设大会,出台《清华大学关于新时代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建立新时代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发布《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学术评价制度体现大学的学术品位,关系到大学的长远发展。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精神气质、一流的目标追求和一流的办学境界。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20年也是清华大学实现“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综合改革的收官之年。学校将围绕“创新科研模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召开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制定2030创新行动计划,继续完善学术评价制度,不断深化学风建设,进一步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明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学校新百年的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清华大学必须肩负起时代使命,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自强是清华人的精神底色,自强的清华人永远保持奋进的姿态! 2020年必定会深刻地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岁月将记住我们每一个人在2020年的思考、选择和行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性灾难和全人类危机,科学理性是破解之钥、团结一心是补天之石、必胜信念是希望之光。危机催生了不确定性,危机也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和良知。人类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人类终将战胜人类共同的敌人。 清华109周年校庆必定是一个特殊的校庆。因为疫情,我们不能邀请亲爱的校友们回到母校。但我相信,“云校庆”会带给我们同样的温馨、别样的精彩,清华园也永远是所有清华人温暖的家。“佳期当可许,托思望云端。”我相信,在山川澄澈、风月疏朗的时节,我们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相聚!我相信,未来,清华会更好、中国会更好、世界会更好!
0000-00-00 00:00清华大学 -
致敬!他们是高校最美战“疫”人
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首都高校师生迅速行动起来,无论是科研抗“疫”还是坚守本职,无论是奋战一线还是志愿服务,这些战“疫”人,都以无畏的实际行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交出了合格的战“疫”答卷,展现了首都高校师生最美的风采。 清华大学 抗“疫”一线入党的采样“冲锋队”队长 武昌方舱医院按计划休舱的最后一天,医生与患者正在深情道别。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人在最后关头奋力拼搏,要在环境里消杀取样。 作为国务院“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与环境的关系及风险防控”重大攻关专项的成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张大奕,不顾个人安危,担任采样“冲锋队”队长,在火神山医院、洪山体育馆等3家医院、4个方舱、3个隔离点,首当其冲打开化粪池,取到第一批15份宝贵的环境样品,并制定污水、大气、医疗垃圾等环境监测采样现场工作方案,为重大攻关项目的实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专项组中,张大奕还主动承担项目前方联络组的组长。他代表项目组与武汉防疫指挥部、武汉病毒所等单位联络,克服重重困难协调沟通各项工作事宜,为项目的顺利推动和执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坚持在疫情最前线开展科研工作之外,张大奕还在抗“疫”一线入了党。当天,清华大学连线武汉抗“疫”一线,一场接收张大奕成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入党发展会在“云端”召开。虽然身在一线一切从简,但张大奕依然精心准备。展开平整的党旗,请同事高高擎起,张大奕举起右拳庄严宣誓,两面鲜艳的党旗在空中“交汇”。“习近平总书记表扬共产党员和基层工作者在武汉疫情防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深受鼓舞。我要通过专业知识揭示新冠病毒在排水管网等环境中的传播风险,为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展现‘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党员精神。”张大奕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校园白衣卫士奔赴首都抗“疫”前线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仍面临严峻的境外输入风险。面对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招募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医院多名医护人员,积极响应,纷纷要求增援一线。 3月23日上午,在北航校医院门口,理疗科护士杨小飞踏上征途,成为了第一位派驻前线的北航医务工作者。不为人知的是,在出征前的不到24小时里,杨小飞和校医院其他医护人员才接到了这则紧急招募通知,消息发布一小时内,就有8人通过微信、电话等表达心声:“我报名!”“让我去!”在紧急招募截止后,还有多位刚看到消息的职工打电话报名,表示“有召必应”! 接到紧急招募通知时,杨小飞正在学校留观隔离区值守。自疫情发生以来,她就一直坚守在学校抗“疫”工作第一线,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都是在校医院度过的。作为最早入驻留观隔离区的护士之一,杨小飞和同事一起,每天2~3次对床单被罩消毒、收拾医疗垃圾,还录了很多医学普及小视频,每天打电话跟在隔离区的师生聊天,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那时她就说过:“如果有机会去一线,我一定会报名参加。”此次奔赴前线,杨小飞特意剪掉了自己留了五六年的及腰长发,她信心满满地对大家比了个“心”:“我一定保护好自己,全力以赴,不负众望!” 北京科技大学 30位青年志愿者为外籍入境人员服务 前不久,由30位北京科技大学青年学子组成的志愿服务突击队,来到首都抗“疫”一线,为外籍入境人员分流登记担任翻译。换上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全副武装后,30位志愿者立马投入到了工作中,在到岗的头两天时间里,就以专业的态度服务了来自13个国家的61位旅客,用过硬的本领为守住国门贡献青春力量。 在咨询处的翻译区等工作岗位上,进出门都要消毒,屋内每隔一个小时还要整体消毒,每个人也会不定期手部消毒。面对每天数小时的工作、形形色色的旅客、各种各样的情况,志愿者们从早到晚,没有一刻懈怠,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入境人员,细心传达讲解着每一句话。 30位志愿者中,还有十多位党员,他们不仅做好自身防护,认真尽责完成自己的工作,更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细心帮助照顾身边的同学,关心每个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情况,用心记录下志愿服务中的点点滴滴。党员孙慧琪表示:“打赢疫情阻击战,需要大家同心协力。我作为党员,作为首都大学生,作为北科人,为国守门,义不容辞!” 北京语言大学 留学生班主任面对的特殊“战场” 因原班主任退休,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的田靓老师承担起1302班班主任的职责。特殊时期,在有着“小联合国”美誉的北京语言大学,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其工作的特殊性让田靓觉得自己身处一个特殊的“战场”。 疫情期间,所有学生在未正式开学前均不能返校。而假期正是留学生游历中国的好时机,他们通常选择短时间旅行后,回到校园里的“家”。但疫情突发,留学生又散布于中国,甚至世界各地,不能回校意味着部分学生将“无家可归”。为了留学生的安全与健康,田靓和其他班主任精准了解世界时区,开始劝退所有希望返校的学生。经过近两周日夜辛苦地“打听”“聊天”,田靓终于掌握了留学生动态,通过和他们保持联络,一遍遍耐心而又智慧地核对信息,及时提供疫情讯息,帮他们理解现状,确保了假期中所有学生“暂时不回家”。 然而,随着封校期延长,住校留学生出现了渴望外出和购物、无法适应新就餐环境、对学习感到焦虑等问题。田靓耐心与留学生沟通的同时,尝试寻找积极话题,以“学生写一写,说一说,老师帮一帮”的模式,了解在校学生心态,有针对性地疏导留学生情绪问题,同时提高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开学后,更积极开展线上教学,给予留学生学业指导。因为有许多像田靓这样的班主任,北语校园的疫情防控工作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0000-00-00 00:00现代教育报 -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中小学体质健康状况历来为家长和社会关注。11月5日,教育部召开“教育奋进看落实”第五场新闻通气会,通报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及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有关情况。 “一增一减一保障”,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用7个字道出了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发力的重点。“‘增’是增加体育课、课外锻炼和健康教育,‘减’是减轻中小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保障’是从师资、场馆设施条件、制度等方面,保障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增”:聚焦“教会、勤练、常赛” 王登峰表示,针对现阶段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存在的师资不够、场地不足、评价不硬等突出问题,教育部正在研制起草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专门文件。 “增加体育课、课外锻炼和健康教育,用一句话来概括,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王登峰说。 “教会”是指学校要教会学生三项:一是健康知识,二是田径等基本运动技能,三是专项运动,要求每个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两到三项运动。教育部已经在制作健康教育的视频课,中小学体育教师有望明年能用上这一教学资源。 在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学校体育完善了“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推动各地培育和发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教学特色,深入推进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田径、游泳、武术、体操、冰雪运动、机器人运动等项目改革。 “勤练”是指增加课时和锻炼时间。《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要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最近出台的近视防控的文件提出,每天在校内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再有一到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这是对家庭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 王登峰呼吁,需要把“常赛”当成学校体育的必须要求,“只有在竞赛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会遵守规则、团队合作、顽强拼搏”。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竞赛体系,构建县(区)、地(市)、省、国家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 “减”:保持定力 在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中,减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最近的新闻热点中,学生家长对于减负有着不尽一致的认识和态度,也成为教育改革要面临的挑战。 “对于减负,要保持一定的定力,要准确把握减负的定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表示,对于学习来说,合理的负担是必需的、必要的,减负是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校外超前超标培训等不合理负担,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增加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着力激发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面对新形势,减负存在很多需要攻坚克难的地方。”他说,此次减负主要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等问题,以开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提高学校育人水平为着力点,综合施策,系统减负。 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构建了内外联动、协同推进的立体减负体系。 教育部指导各地加快制定减负实施方案,大部分省份出台了方案,明确了减负目标和任务,压实了部门职责。教育部给各省级人民政府写信,指出各地在减负方面需要政府支持的工作,推动省级人民政府重视。 减负离不开课后服务的跟进。据透露,全国20余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印发了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北京、天津、济南、青岛、沈阳、长春、武汉等城市基本实现城区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 在规范校外培训方面,教育部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回头看”,再次全面摸排,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组织了7个调研组赴10个省份开展实地调研,督促常抓不懈,巩固治理成果。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实行线上机构备案审查制度,全面排查整改,线上线下同步管理。 “保障”:多方落实 保障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将“一增一减”落到实处,还需要从加强师资、场地、设施、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王登峰说,通过增加编制新招体育教师以及招聘兼职体育教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师人数已由2015年的56.6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65.3万人。与此同时,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中小学校体育馆面积从2015年的3178万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355万平方米;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率从2015年的68.6%增长到2018年的89.6%。 “不能因为风雷雨雪就把体育课改成自习。”江苏省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说,为了实现“晴天有晴天的体育课方案,雨天有雨天的体育课方案”的追求,学校在地方政府积极投入下,建成了3万多平方米的体育场馆,室内外游泳馆、击剑馆、跆拳道馆等一应俱全。 王登峰表示,要进一步激发调动政府、学校的积极性,要把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纳入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绩效考核中。在近视防控方面,有关文件要求对各省区市的近视防控工作建立评议制度,明确把近视率、教室照明卫生标准化建设等作为认定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县的重要内容。目前,上海、湖北等地将近视防控、总体近视率等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甘肃、福建等地将维护视力健康作为教师职责,纳入学校、班主任考核。 王登峰说,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还要深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复核,实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塑造健全人格等综合效益提升。 “2016到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抽测复核的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已经出现了初步上升的势头。”王登峰说,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为91.91%,优良率为30.57%。2016—2018年,不及格率由12.0%下降至8.09%,下降了3.91个百分点;良好率由21.9%上升至24.37%,上升了2.47个百分点;优秀率由4.6%上升至6.2%,上升了1.6个百分点。(记者 赵秀红 见习记者 林焕新)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关爱留学生,武汉高校在行动
抗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做好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对高校的一次大考。为了来华留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他们在中国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中国的高校,特别是武汉的高校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师生携手,有序行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守护着校园的平安,为中国疫情防控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组图:受疫情影响,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对春季教学计划做大调整,实现网络课堂的建立 图|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号 武汉大学:用责任筑牢抗疫命运共同体 据统计显示,武汉大学寒假留校国际学生648人(校内住宿500人,校外租住148人)。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教育学院根据学校《关于成立武汉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知》文件精神,迅速成立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以下简称“工作专班”),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各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建起疫情防控的前线堡垒,用责任共同体筑牢抗疫命运共同体。 在工作专班的统一调度指挥下,国际教育学院于1月20日对在校国际学生进行全面摸排,初步掌握相关情况,研判学院防疫形势,确立了全面排查、每日巡察、精细管理、全面服务的方针,进而建立起分块负责、合力推进的防控工作网格,包括综合协调组、疫情防控组、学生工作组、宣传工作组、招生教学组等5个工作组,共同分担了抗疫防控期间的工作协调、物资调配、信息采集、应急处置、舆情引导、内外联络、教学计划、学生服务等各项任务,责任到人,扎实推进。 在工作专班统一部署下,教学科研管理团队先后出台系列通知,通过学校、学院网站,学生微信群,班级群,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全校在籍国际和出国培训项目等学生推送,同时妥善回复、处理学生各种有关疫情、学籍异动、注册、教学安排等问题和诉求。 受疫情影响,留学生入学受限,急需对学院春季教学计划做大调整,这是国际教育学院教学历史上出现的首个特殊情况。为完成相应调整,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实现网络课堂的建立,各部门都处于无作息时间概念、极度繁忙的工作状态。 教学秘书与教研室、教师协调,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春季教学安排调整与数据写入、校对工作,经多方努力,于2月11日完成了学院课程虚拟课堂搭建,为2月17日学院课程线上教学工作能够如期进行、保障学院网络教学秩序奠定了基础。 学院教学秘书团队按照分工,及时处理、回复留学生注册、学籍异动等邮件近2000份;译制学生版在线学习指南并向留学生推送;处理各院系和留学生反映的不能通过“学习通”学校门户验证问题达数百人次;尽全力设法解决留学生的各种合理诉求;紧盯学校各工作群信息,及时向学院教师传达学校有关线上教学通知、要求和问题解决方案,及时指导、解决学生选(撤)课操作和数据处理。 学院后勤战线队伍也和校内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联动。坚守岗位、严格管理、温暖服务、积极作为,保障了在校留学生日常生活所需,为筑起疫情防控堡垒提供有力支持。 疫情发生后,陆续有多国决定撤侨。学生集中转移的防疫难度大,非常时期车辆调度困难。后勤团队迎难而上,多方协调,联系社会车辆,做好妥善布置,协助完成了多批次撤侨工作,对滞留外地的学生妥善安置,积极联系帮扶校外学生。 1月29日,武汉大学校领导来到学生宿舍看望慰问留学生,检查他们的生活保障情况。校党委书记韩进表示,学校会全力以赴做好学生们的后勤保障工作,大家一定要有克服困难、战胜疫情的信心。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授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7个集体“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23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图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 图|华中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 华中科技大学:“两掌握”“三保障”抓好校园防控 2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来到华中科技大学,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情况。她高度肯定了学校科技抗疫的工作与成果,对全校师生表示亲切问候,感谢华科大在此次战“疫”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校党委书记邵新宇、校长李元元汇报了华中科技大学的防疫抗疫工作。 作为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吸引了很多国际学生来校学习,目前在籍留学生共有2025人,疫情发生时,留在武汉的该校留学生有1046人。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德国留学生维克多就是其中一位。“现在有我们所在学院老师照顾我们,保证我们的安全。父母每天都和我通话,因为看了新闻很担心。我跟他们说,相信(中国)政府会控制疫情。”维克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个寒假,维克多留在学校准备完成自己的本科论文。“原本我受邀参加中国家庭春节庆祝活动,现在疫情暴发,所有活动都取消了。虽然失落,但我理解。”维克多说,他在春节前就买了一些食物,校园的商店也仍然开放,“所以如果我们急需,还可以去那里。” 战“疫”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围绕广大学子的切身需求,推出了系列举措,对包括来华留学生在内的寒假留校本科生,严格执行信息“两掌握”:精准掌握留校学生基本信息,严格摸排核实留校人数及住址,了解个人及家庭信息;动态掌握留校学生健康信息,建立“寒假留校学生工作联系群”“寒假留校学生交流群”,加强协同联动,畅通信息渠道,每日坚持监测体温,定期关注健康状态,随时开展思想交流等。严格执行管理“三保障”:生活物资保障,实行单间集中居住,免费配送三餐,提供生活用品,保障日常生活;健康防护保障,免费发放防护用品,一对一提醒预防措施,督促加强自我隔离;心理疏导保障,辅导员“一对一”与留校学生“一日一视频”,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学生需求。 为有效应对和防范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输入风险,华中科技大学还成立了境外返汉人员疫情防控专项工作组,在学校防控新冠肺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校境外返汉人员疫情防控工作。 艰难时刻,更显本色。华中科技大学的医护人员、全球校友、师生员工众志成城,以真诚和爱心传递温暖,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生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为留学生筹措的生活物资。图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罗金刚老师正在分拣湖北省荆门市漳河新区双喜街道谭店村捐赠的爱心蔬菜 供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做最贴心的留管人 1月22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召开疫情防控紧急工作会议,动员全院教师做好400多名留汉国际学生的疫情防控工作。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有一批留管老师始终冲在抗疫一线,为留学生构筑起一道健康安全防线。 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许峰始终投身在学生管理服务的各项琐事中。他时而在微信群里反复叮嘱留学生要按时吃饭、规律作息,时而担任物资搬运工,为学生装卸米面、蔬菜,时而为身体不适的学生安排就医。在留学生心里,他是最亲切的“许老师”。 在学院留学生办公室负责后勤的罗金刚,是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的留管老师之一。疫情期间,几乎每天都会在丹桂苑留学生大楼看到他的身影。国际教育学院启动双值班制以后,他便开启了24小时值班模式。2月15日晚11点多,刚刚结束工作回到家的他,为自己煮了一碗加鸡蛋的泡面,并发了个短视频到朋友圈,配上一句文字“没有鸡蛋的方便面是没有灵魂的,疫情快点结束吧”。 疫情期间,一些国家陆续组织撤离留在武汉的本国学生和学生家属。为了确保学生顺利登上去机场的大巴,罗金刚经常要送学生出门。大多数撤侨都安排在夜晚,每一次目送他们离开之后,罗金刚才在朦胧月色中回家。他说:“亲眼看到学生们离开我才放心。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武汉的春天早点到来,我们早日在武汉重逢。” 作为学院留学生办公室主任,罗文旭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了一个多月。他每天不仅要与各国驻华使馆、湖北省外办、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市出入境管理局等部门保持联系,即时报送在汉留学生数据及异动情况,也要与校外住宿及滞留外地无法回汉的留学生保持联系,听取学生反映的个人困难,为此,罗文旭常常忙到凌晨。 疫情肆虐,武汉封城,不少留学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紧张情绪、恐慌心理油然而生。为了帮助这些在异国求学的孩子们正确了解疫情,加强科学防控,树立良好心态,老师们陆续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正确的居家隔离方式》《新型冠状病毒“心理处方”来啦!》等一系列中英双语文章,对缓解留学生情绪有一定积极影响。 罗文旭的工作之一,便是及时疏导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固他们的心理防线。坦桑尼亚籍留学生珍珍受邀到朋友家过春节,却因为武汉封城而无法返回学校。身在外地的她十分惊慌,急着想回武汉。罗文旭给珍珍打电话,了解她的困难,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想念和关心。他向珍珍说明了武汉当前的情况,安慰她说:“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老师也希望你们能快点回地大上课。”接着,他温和地告诉珍珍如何处理内心的焦虑和不适感,使她逐渐平静下来。与罗文旭通话后,珍珍主动和朋友沟通,最终决定继续住在朋友家等待回校。过了两天,罗文旭放心不下,再次和珍珍通电话,发现她状态良好,还表示很开心自己能和中国朋友一家共同渡过难关。直至此时,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致来华留学生的一封信》 图|武汉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 武汉理工大学:共同守望“春暖花开时节” 武汉理工大学将来华留学生疫情防控纳入全校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之中,引导留学生做好自我保护。疫情之初,张清杰校长在《致来华留学生的一封信》中说道:“亲爱的留学生朋友们,近来中国以外的一些国家疫情加剧,对此我们感同身受。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将和你们一起共同应对挑战,也愿意向你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共克时艰。” 针对分布在3个校区10栋留学生楼的600多名留学生,学校国际教育学院、校医院、后勤保障处、后勤集团、物业公司、国际交流合作处等单位和部门密切配合。国际教育学院迅速成立防控应急领导小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领导和责任分工,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变化,提前预判、部署、落实防控措施。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多次研究留学生疫情防控和一线工作人员安全防护。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心第一时间统计学生去向,对留华非在汉学生,落实具体住址,掌握基本情况并定时上报;对滞留外地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协商处理,做好安顿保障;对留汉非在校学生,建立线上联络机制,同时联动社区做好保障工作。 学校对留学生采取严格封闭式管理,强化留学生日常监测服务——封闭管理、每日测温、一日一报、概不例外。严格宿舍管理制度,禁止任何外来人员访问。国际教育学院全体领导班子下沉留学生楼值班。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通知栏等将学校发布的疫情防控知识和最新疫情通报转发给留学生,实现防控宣传全覆盖。 学校也为留学生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学校食堂和东西院超市假期保持对外开放,不便出门采购的学生也可通过网上订购,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学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心想方设法为留学生排忧解难,例如给他们开具各类证明,办理签证,有时还要前往武汉市民之家等处,为留学生代领签证、护照;为留学生的必要出行安排车辆;协助留学生退订飞机票、火车票;陪护身体不适的留学生就医;保障留学生用电、用水、用网正常;加强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留学生进行心理安慰和情绪疏导等。 留学生们也纷纷行动起来,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来自加蓬的土木工程系学生奥宾是学校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在校园封闭管理后,他号召同学们组建一支抗疫小分队,为留学生分发医用物资、蔬菜粮食,组织搭建美食工坊制作面包。小分队还协助宿管老师对留学生进行体温测量工作,安抚同学的紧张情绪。 来自斐济的瓦伦·卡普尔连日向斐济主流媒体供稿,向远在南太平洋的人们介绍自己在汉学习生活情况,为中国举国抗击疫情的行为点赞。他在接受《斐济太阳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在抗击疫情时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和对人民的关怀,是其他国家都很难做到的。作为一名在武汉的留学生,我为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感到自豪。” 36岁的博士留学生伊斯曼来自索马里,他的妻子是武汉人,大年初一全家在海口被隔离,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在接受BBC(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他说:“我们在隔离点的感受和网络上负面新闻中叙述的完全不一样。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向大家介绍我的亲身经历,让大家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此外,还有来自巴基斯坦、叙利亚、蒙古、苏丹等几十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通过文字、照片、视频,在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上为中国、为武汉、为学校加油打气。 关爱留学生,武汉的高校用行动诠释着疫中“情”。
0000-00-00 00:00神州学人 -
党员干部“补钙壮骨”的营养剂——湖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建设观察
站在长胜街前,听着先烈故事,湖北省审计厅综合处党支部党员刘启寿深受触动:“一次体验,胜过千言万语,这是一次精神洗礼。面对革命英烈,我们应扪心自问,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挑战不敢面对?还有什么
2020-01-20 00:00湖北日报 -
中科院举行庆祝建党99周年表彰交流大会
7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隆重举行庆祝建党99周年表彰交流大会。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出席会议并讲话,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侯建国主持会议,党组成员、副院长张涛,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科院纪检
2020-01-20 00:00互联网 -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政治机关鲜明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两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
2020-01-20 00:00学习时报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54项成果荣获武汉市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近日,武汉市委发文《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武汉市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报(武办文〔2020〕60号)》,通报表彰278项在推动武汉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优秀成果。
2021-01-1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