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高考2020》获评第八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推优作品”
10月30日,在第八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闭幕式上,由解读中国工作室策划制作的纪录片《高考2020》被评为抗击疫情类推优纪录片。 为记录2020年疫情下的中国高考,解读中国工作室邀请五国纪录片导演分别奔赴武汉、北京、上海、南京、鄂尔多斯,合作完成系列纪录片《高考2020》,讲述了以不同形式参与高考的普通个体故事。《高考2020》制作完成后,解读中国工作室联手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优酷、五洲传播中心制作国际版,即将于近期登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是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影视节展。该影展是以评选展映国内外优秀短片电影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展会,已成为国内外影视短片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闭幕式上,主持人孟非说本届电影展是中国纪录片人、网络电影人的一次大聚会,是一次极具专业性、很有想象力又温馨、温暖的盛会,特别是电影展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同时也有前瞻性的话题和论坛,这必将推动中国的纪录片人、电影人走向世界。
0000-00-00 00:00解读中国 -
武大校长“隔空喊话”初中生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虽然这场战疫还没有结束,但是我相信,在你的母亲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将取得胜利。疫情过后,欢迎你们全家来美丽的东湖之畔做客。希望你刻苦学习,几年后能够如愿‘常驻’珞珈山,我们在这里等你。加油!” 2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的一封信在网络上火了起来。收信人是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初一学生陈彦然。一个院士、大学校长,为何向一名普通的中学生“隔空喊话”,并发出盛情邀请呢? 事情要从一个在网络上很火的视频和一个温暖的背影说起。 视频截图 资料图片 “陈彦然,认真写作业” 2月23日,一个视频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视频中的主角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全副武装,防护服的背后写着“@合肥第四十五中陈彦然,认真写作业”。 视频中的这位主角名叫周国红,是合肥京东方医院神经COE护理主管,在疫情发生后抽调支援医院发热病区。2月9日作为安徽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出征武汉,目前是武汉经开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中的一位负责人。 “那天我正在舱内工作,一位患者拿着手机让我回了下头,就把我防护服上的字给拍下来了。”周国红说,“自己不在孩子身边,防护服上写的话就是为了督促孩子好好学习。没想到视频会发到网上,更没想到有这么大反响。” 周国红的女儿陈彦然今年12岁,在合肥45中上初中一年级。周国红记得她临行前的那个早上,女儿不肯见她,躲在被窝里一直哭着说:“妈妈是我个人的妈妈……”这撕心裂肺的啜泣,一直成为周国红内心的牵绊。 周国红对女儿说:“你要读武汉大学对不对?你一直都喜欢武汉大学。武汉现在生病了,如果我不去治疗他,将来你就没有学校可以去读了。” 周国红的爱人安慰起了女儿说:“宝宝,爸爸曾经是军人,如果哪天国家需要爸爸重回战场,爸爸也会拿起枪重新回去的,你要理解妈妈!妈妈不在,你更应该好好生活、学习。”最后,小姑娘终于想通了,她把小头小脸露出来,对周国红说:“妈妈加油,妈妈你要爱自己。” 在武汉工作的日子,每天忙得团团转的周国红会抽空和女儿的班主任交流孩子学习状况。女儿小升初以后学习压力逐渐变大,也有了自己的小脾气,用周国红的话说,一谈到学习,母慈子孝就变成鸡飞狗跳。无奈,周国红就把对女儿的要求写在了自己的防护服上。 “陈彦然,我们在这里等你” “陈彦然同学:你好!在新闻中,我看到了你们一家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人间大爱。你的母亲参加过SARS和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援,这次又来到了武汉,来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我非常理解你的担心和不舍,也感谢你和你的父亲能够支持她的选择。” 2月26日,空间物理学家、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在“学习强国”App看到了周国红一家的报道后,立即给陈彦然写了一封信,发在武汉大学官方微信上。 巧合的是,窦贤康是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人,大学本科就读于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曾经担任过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在给陈彦然的信中,窦贤康写道:“当得知考入武汉大学是你的梦想,作为武汉大学的校长,也是你的安徽老乡,我很欣慰。武汉大学具有深厚的底蕴,培养了一批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优秀校友,他们践行‘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着武大力量。我真诚地希望,你能够实现梦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在这封信发出前,武汉大学还发出了一份公告:对2020年通过高考录取到武汉大学的学生,如果是投身湖北省疫情防治一线的湖北和援鄂医务人员子女,给予每人10000元的关爱资助。 “谢谢窦校长,这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人生是一场遇见,我们在疫情中遇见武汉。灾害无情,人有情,让我们用爱疗愈这座城市吧!”抵达武汉的第11天,周国红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但她没有想到,“遇见”会有着如此温暖的力量。 2月28日,得知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给自己的女儿写了信,周国红非常感动。“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者,治病救人是职责,初心只是想为武汉人民做点什么,没有那么伟大。” 当天,她在笔记本上给窦贤康写了回信:“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护士,将牢记来时初心。治病救人是医者职责,国泰民安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朴素的愿望。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会加倍珍惜!” 最开心的当然要数陈彦然。看到武大校长的来信,她说:“非常开心,非常意外,要好好学习,终有一天实现梦想,不让窦校长失望。” 母亲去武汉后,平时情感表达内敛的陈彦然写了一篇题为《感动·珍惜·我们在一起》的作文,她写道:“我也不想给母亲再增添更多的负担,因为她已经够累了。而我要做的是晚上那短短的几句话让她开心一点、劳累减少一点……哪怕是一丝一毫,我的目的就达成了。” 陈彦然常常怀念有妈妈陪伴在身边,检查自己作业、督促自己好好学习的那些“鸡飞狗跳”的日子。她感慨地写道:“那些父母走在抗疫最前线的孩子们,或许和我一样,这才发现有父母陪伴的日子有多好!现在连这些都成为‘奢望’。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家待着,绝不出门。但想想,这一点一滴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一定能打败病毒,让那些英雄早点凯旋。” 目前,周国红还在方舱医院忙碌着。随着出院患者越来越多,她越来越欣慰。“大家看到了曙光。我会继续加倍努力,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教育孩子用功读书,督促她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记者 常河)
0000-00-00 00:00光明日报 -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2020年学术年会召开
10月31日下午,湖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2020年学术年会召开。本次年会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为主题,采取现场会议与线上会议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开幕式上,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王世杰介绍了本次年会的主题及背景。他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何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有效维持学校基本教育教学功能,是教育战线面临的共同挑战。王世杰表示,本次年会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为主题,是为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的潜在影响,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有效应对教育变革当中的机遇和挑战,为教育系统打赢、打好在校教育攻坚战提供强力支持。 会议第一阶段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主题展开专题报告分享。清华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钟晓流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书记陈小丽、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清堂先后作了主题为“人工智能示范校建设模式的思考”“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与思考”“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学精准分析”的学术报告。 会议第二阶段主要就人工智能在湖北省教育方面的现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交流。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雷春、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院长陈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史创明分别就“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疫情下的教育信息化思考及行动”“教学内容智能化及高校未来的发展演变”作了报告。 部分参会企业就高校信息化建设以及开放融合的智慧教学环境目前的产、学、研情况进行了介绍。 本次年会的召开,加强了湖北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各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推动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为人工智能在湖北省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注入了发展新动能,对加快湖北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0000-00-00 00:00武汉理工大学 -
部署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2月28日,教育部党组印发通知,全面部署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 通知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全国大中小学、幼儿园等开学时间原则上继续推迟。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依法依规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精准到县、精准到校、精准到人、精准到事,将“严防扩散、严防暴发,确保一方净土、确保生命安全”落到实处。湖北省和武汉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以最严措施落实属地管理要求。北京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做好首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通知指出,要进一步做好在线教育教学,既要明确当前线上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又要不断探索开学后课堂教学与线上教育的有机结合。各地和中小学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加强学生居家学习指导,规范线上教学组织行为,不断丰富学习资源,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引导,关心学生身心健康。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一校一策、一校多策的在线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确保网络安全和运行稳定。 通知强调,要精心谋划中小学开学工作,扎实做好高校开学准备。原则上疫情没有得到基本控制前不开学,学校基本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学,师生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开学。中小学开学工作要强化属地责任,错时错峰开学,做好教学衔接,原则上高三年级实行省域同步、初三年级同一市域同步。在此期间,未经省级教育部门批准,校外培训机构不得擅自开展线下培训活动。高校开学准备工作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坚持属地原则,建立跟踪台账,细化开学准备,设置独立隔离区,落实错峰返校。教育部组织编写并将尽快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进一步指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做好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通知强调,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必胜信念,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年度教育重点工作,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要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配合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做好“六稳”工作。按照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多措并举推进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实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确保“收官之年”圆满收官。 通知要求,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系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领导责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担当、守土尽责。要总结经验、补齐短板,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教育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0000-00-00 00:00教育部 -
疫情之下如何强健孩子体魄
“妈!我又重了!”近日,福建省福州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毅(化名)喊叫着。从学校放寒假开始,3个多月,小毅重了11斤,身高变化却不大。 “孩子本来很喜欢打羽毛球,但居家期间不知道能做什么运动。开始上网课后,他又经常坐在桌前听课、做作业。”小毅的爸爸表示,这样的体重增长方式“不太健康”。 小毅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期对中小学生居家锻炼情况进行线上调研发现,70%以上的中小学生有一定的居家锻炼,但是约55%的学生运动时间不足一小时;总体上运动不足,强度不够。 发挥体育网课效用,疏解负面情绪 与其焦虑,不如运动。在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的委托下,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顾静和她的名师工作室成员组建了“疫情期间亲子运动课堂”项目策划组,引导大家通过运动转移注意力,疏解负面情绪。1月29日起,“亲子运动课堂”通过武汉市教育局的网站、微信公众号、QQ等平台播出,一天一期,为中小学生居家运动提供指导。 在教学视频里,有双人跳绳,有一家三口脚勾脚跳“编花篮”,有亲子以腰间别着的一条手绢为“攻击目标”互相追逐……在顾静名师工作室成员、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体育教师刘艺涛看来,用简单、直观的小视频教给学生运动方法,更能“让孩子一学就会,随时随地都能练”。 在网络上,“学生居家运动”成了热搜词。同样是篮球技术的教学,如果家里没有篮球,可以通过亲子间抛接玩偶来锻炼灵敏性;同样是上肢与核心力量的训练,可以通过“拧毛巾”比拼、在平板支撑中加入纸杯“叠宝塔”竞赛增加趣味……这都为居家的中小学生提供了很多参考。 进入2月,各地网课陆续“上线”,体育空中课堂及时地补充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教科院的调研显示,就在线体育课的内容而言,全国各地的教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量尝试,从反馈的情况看,学生的个体运动、技术简单的运动更好实施。最多的内容是跳绳(55.07%),体能练习的占比也达到46.04%。由此不难发现,现阶段教师最常用、最容易被学生和家长接受的项目是单人体能类运动项目。相对而言,个人体能类运动对场地、器材的需求较少,也不需要教师、家长过多指导,是在线指导学生运动初期呈现的一种正常现象。 但体育在线课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录播课互动性不足”“孩子只看不练兴趣低”“教师针对性指导不到位”……如何让体育网课发挥出效用,这对教育者提出了较高要求。 “要通过制作有趣的动画、搭配有节奏的音乐,以游戏带动锻炼等形式提高儿童、青少年的积极性,教师还需注意锻炼内容应以个人体能练习为主,动作简单、可重复,如俯卧撑、仰卧起坐、跳绳、健身操等。”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表示。 中国教科院的调研报告提醒,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应该有锻炼内容的偏重,而不应该出现跳绳从小学一年级练到高中的现象。 突如其来的疫情、长时间的居家生活、网课学习压力大都容易让中小学生产生恐慌、郁闷、烦躁等不良情绪。湖南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心理学特级教师杨铮传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尽量在空旷的地方做做运动,释放压抑感。” 孩子不动家长要先动,家庭氛围很关键 “放寒假时,孩子扔实心球只能扔8米远。延期开学后,我们从网上买了实心球,每天陪他在小区空地上练习。现在,他的实心球能扔到满分10米。”家住北京海淀区的龚女士是一名初三学生家长,为了保证孩子在疫情期间坚持锻炼,备战体育中考,她与丈夫当起了“陪练”。 没有了固定的体育课、没有了教师的监督,家长对于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顾静观察到,家长良好的健身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孩子不动,家长要先动起来。”顾静说。 关于家长参与学生运动过程的调查显示,有48.57%的家长没有参与学生运动,只起到了监督和督促的作用。“家庭与学校要构建促进学生健康的责任共同体。”北京大学青少年儿童卫生研究所教授余小鸣认为,家长要明确自己的3个角色:做孩子健康的守护人,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作息和锻炼规划,帮助孩子寻找适宜的锻炼资源,如课件、视频等;同时要做示范和引领者,自觉锻炼为孩子树立榜样;还要做督促者,不是把规划贴在墙上就完事了,要帮助孩子持之以恒,逐步将锻炼行为内化为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 家庭锻炼有着不同于学校体育的功能属性。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主任陈敏丽看来,家长要把目光从手机屏幕上转到孩子身上,积极参与孩子的运动。 但长时间的陪伴对于家长也是一种考验。如何让亲子在运动中越走越近,而不是“火力全开”?“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与孩子沟通制定运动计划,切忌只知发号施令。”杨铮传说。 “家长如果不能与孩子一起锻炼,也可以做好这几项辅助工作。”吴键建议,一要给孩子布置一个十分安全、相对宽敞的锻炼空间;二要看护、保护孩子锻炼时的安全;三要监督孩子的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保证孩子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要保证孩子的锻炼达到中等强度以上;四要做好孩子的合理膳食补充,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蔬菜、水果质量,杜绝含糖、碳酸饮料。 复工复产复学之下,共同维护学生健康 随着全国各地逐渐复工复产,家长们有了新的担忧——谁来监督孩子每天坚持运动? 不少孩子表示对家长每天“作业做了没、吃饭了没、运动了没”有些反感,而家长上班后的工作压力也不小,这时候再把“任务”“监督”强加给学生和家长,效果难免不佳。 “一个重要的手段是教师的监督和鼓励,包括对锻炼时间和方式的监督。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老师的监督、表扬效果比家长更好。”吴键说。 “老师可以把‘作业’变成展示和抽查结合的方式,学生的练习度、达成度就会提高。”潘雪峰说,家长也可以继续做好“助攻”,“晚上、周末依然可以与孩子进行亲子运动,这对孩子保持运动习惯都有好处。” 学生居家学习对其健康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久坐不动和看屏幕时间过长。专家分析认为,久坐的危害主要侵袭两大系统:一是脊柱系统,二是血液循环系统。看屏幕时间过长最主要的影响是学生的视力健康,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大脑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限制其健康发育。 中国教科院的调研发现,学生一天静坐时间前三位分别是14小时、13小时、8小时,由此分析,现在各年龄段的学生静态生活方式严重,跟学生久坐时间相比,每天一小时的运动时间就显得微不足道。“在学生长期居家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规律的学习、休息间歇,这也给我们体育在线课程提供了思路,家庭体育锻炼的功能定位能不能针对学生学习文化课的间隙进行身体活动,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好把握的难题。”调研报告提出。 随着中小学生陆续回到校园,体育教育工作者们也开始思考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要如何上。学科专家、体育教师一致认为,疫情是一个课程优化的“契机”。 “复学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上好生命安全课。”疫情的考验让身处武汉的顾静感受颇深,“这是一个把体育课与生命安全教育进行整合的机会,把健康、卫生习惯等知识和思维教给学生,也建议增加生命安全课。” “疫情犹如一部体育与健康生活的教科书,我们应结合此次疫情出现的鲜活事例,重视和加强体育锻炼及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认为,正常时期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更多重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以及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健康教育教学,挤占健康教育课时成为常态。今后应加强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充分保障健康教育教学课时,并注重健康教育系统讲授。体育教师应联合生物教师、校医、心理辅导教师等根据健康教育内容在体育与健康课和其他相关学科课堂开展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教学。 “疫情期间,7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居家锻炼,这为我们建立家校综合的锻炼模式树立了信心。体育要从以学校为主的空间拓展到学校、社会、家庭。”吴键说,此外,要更加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运动”的思想,关注全体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关注动作发展、强化功能训练、引导形态机能与素质协同发展,做好了这些,健康才有保证,竞技训练才有牢固的基础。(记者 林焕新 王家源 梁丹 赵秀红)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各地高校即将错峰放寒假 有学校假期超过2个月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21日电 临近元旦,国内各高校陆续进入期末阶段,学生大军返乡在即。受疫情影响,今年各大高校实施了“错峰”放假,不少高校甚至在12月就开启了寒假模式。 这个寒假究竟有何不同?疫情防控部署好了吗? 资料图:4月10日,山西太原火车站,高校返校学生在出站口接受体温检测。当日,山西省首批高校本硕博毕业年级开学复课。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高校实施错峰放假 有学校假期超2个月 近期,国内多个省份出现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加之元旦春节临近,作为跨省流动人群的主力军之一,高校在校生寒假放假安排备受关注。 针对学校的疫情防控问题,近期,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今冬明春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及早谋划寒假和春季开学安排,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学科研工作。高校坚持“错峰”原则,安排学生分批次有序放假离校,妥善安排留校师生寒假生活。 从实际情况来看,与往年不同,今年,各地高校的寒假都拉开了“时间差”,假期长短差别也较大。 例如,天津师范大学的寒假在元旦前就会开启,根据学校安排,学生自2020年12月21日至2021年2月27日放寒假,假期超过2个月。 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公布的校历,该校学生从2021年1月9日放寒假,2月28日返校,3月1日正式上课,假期总共有50天之久。 中国人民大学的寒假则是从2021年1月18日持续到2月21日;对外经贸大学的寒假开始时间更晚,自2021年1月25日开始,至2月26日结束,2月28日为学生注册日。 根据武汉大学发布的公告,该校的放假时间为2021年1月17日至2月23日。复旦大学的寒假开始时间也是2021年1月17日,本科生注册时间为2月28日,研究生注册时间为2月26日。 资料图: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室内学习。 刘宵华 摄 人物同防、封闭管理……防疫措施“不放假” 寒假放假在即,各地的教育部门和高校都已开始积极部署假期的疫情防控工作。 12月,浙江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教育系统冬季及寒假疫情防控工作会议,部署冬春季校园疫情防控工作。 在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方面,浙江要求坚持人物同防,全面守住校园大门,继续严格落实校园疫情智控措施,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校园管控措施,加强校园聚集性活动管理,高度关注进入校园的各类物资特别是进口物资、冷链物资的检查和消毒工作,建立健全学校食堂冷链食品的集中监管、统一消毒检测机制。 此外,浙江还要求提前做好寒假和下个学期的工作预案,有序做好学生放假离校工作,继续做好假期留校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安排好学生的假期生活;及时掌握师生的健康状况,为新学期开学的研判提供依据。 另外,还有省份的教育部门近期对部分学校防疫工作不到位的情况进行“点名”。 例如,近期,江西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召开了视频会议。会上通报了南昌市高新区部分学校防疫物资储备不足,遂川县部分学校未按要求对食堂、洗手间等公共场所定期清理和消杀。 会议提出,要严把校门外、校门口、校门内“三道关口”,进一步强化春节假期前后疫情防控。 此外,各大高校近期也密集召开工作部署会议,为寒假疫情防控提前敲“警钟”。 日前,北京邮电大学召开了寒假校园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该校强调,要层层压实责任,做好校园封闭管理、学生离校、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物资储备、值班值守、信息报送等工作,严格离校返校审批纪律,筑牢校园疫情防控防线。 首都师范大学此前发布通知明确,师生员工“非必要不出境”。各二级党组织要严格做好教职工出京审批,学生工作部门严格离校备案管理。坚持执行校园相对封闭管理和“返校条件”要求不放松,加强校门“北京健康码”和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核验等等。 资料图:返校学生领取爱心防疫包。同济大学供图 寒假回家注意这些! 入冬以来多地有零星疫情出现,但根据此前国内疾控专家研判,虽然春节期间人员大流动,但只要人群中没有感染者,就不会发生传播范围较广的重大疫情。 对于假期返乡出行,疾控专家以及各地教育、卫健等部门也给出了一些出行提示: 1.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 2.规划好回途路线,简化行程,关注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变化,途中避免在中高风险地区转乘交通工具,并做好个人防护。 3.从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乡,关注居住地核酸检测证明等相关要求,到达目的地后主动向居住地所在社区及辖区疾控中心报备相关情况。 4.返乡的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好口罩。 5.出行注意手卫生,在车站、机场等场所要勤洗手。 6.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要讲究个人卫生,打喷嚏时要捂住口鼻。 7.过春节期间要尽量避免去室内人多的密闭空间,减少走亲访友和人数较多的聚集。 8.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腹泻、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当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及以上级别口罩,立即到就近的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医过程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诊时请主动详细告知医生旅行史、接触史,以便于及时排查。(记者张尼)
0000-00-00 00:00中国新闻网 -
“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朋友圈”增加到64所
“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日前召开2020年会议暨校长论坛。联盟主席、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爱林宣布了新加入的7个联盟成员名单,分别是土耳其伊希克大学、中国长安大学、中国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波黑莫斯塔尔大学、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波黑巴尼亚卢卡大学、黑山共和国下格里查大学。至此,“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成员扩大到全球27个国家、64家成员单位。 “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2017年10月成立于北京建筑大学。自联盟筹建伊始,北京建筑大学便围绕“建筑”“土木”两大优势学科,每年举办国际暑期学校,加强联盟高校间的师生国际交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2020年,联盟创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大学生建筑和结构设计竞赛,以“一带一路,建设未来”为主题,分为建筑设计、土木结构两个方向,分别聚焦历史城区中的未来图书馆设计及桥梁设计。 2020年联盟会议原定在法国里尔的犹尼亚高等工程师学院召开,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联盟主席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决定,由联盟主席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和法国犹尼亚高等工程师学院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联合举办。本次会议,12个国家、26所高校围绕“构建‘一带一路’建筑教育共同体”,探索跨文化培养与跨境交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合作办学、专业共建、联合培养、合作创新等方面达成共识。(记者施剑松)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新闻网 -
你们是学校最牵挂的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教育部党组的有关要求,精准抓好落实,科学做好防控。各高校纷纷向受疫情影响的湖北籍师生传达关怀、提供帮助,增强他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力量。 温暖话语传达问候强信心 疫情发生后,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及时通过线上方式向身处疫区的师生传达关怀和问候,让湖北籍师生暖心、安心。 “你们是我们最牵挂的人!清华永远是你们的家,也是所有清华人的家。请你们多保重!”近日,在清华大学“全校师生同上一堂课”中,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党委书记陈旭以直播方式为全校师生讲解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以及即将开始的春季学期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的调整安排。邱勇在讲话中专门向目前仍身在湖北的清华师生们致以亲切问候。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等校领导通过网络视频连线,向身在湖北的近千名同济师生表示关切。“对于身在湖北省的920位同学,特别是武汉市的155名同学,以及寒假回湖北的教职员工,学校一直都很牵挂你们,每天都在关注着大家的情况。”方守恩说。 “身处家乡的你们是全校师生最深切的牵挂和惦念,你们的健康和安全是全校师生共同的期盼和愿望……”家在湖北咸宁的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2018级研究生洪兆晨收到了学校党委书记易红、校长田红旗通过信件传达的问候。 在这场战“疫”中,来自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的温暖话语,给了洪兆晨战胜疫情的勇气和信心。“特殊时期,学校一直心系我们,这让我们有了对抗病毒的信心。疫区的中南学子不会退缩,湘雅人不会退缩,请学校放心,我们会照顾好自己。”洪兆晨说。 专递防护物资做好心理辅导 “亲爱的同学,学校时刻惦念着你,关注着你。在全国上下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学校将为数不多的口罩寄给你,希望你坚强且坚定,同样也请你毫发无损地回到贵州大学。”疫情发生后不久,贵州大学277名在鄂湖北籍师生每个人都收到了学校寄送的10个医用口罩和一封由校党委书记李建军、校长宋宝安撰写的慰问信。 疫情发生以来,口罩等防护物资紧缺,身处疫情严重地区的湖北更甚。各高校纷纷向湖北籍师生伸出援手,及时将防护物资送到他们手中。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统计核实基础上,迅速锁定并为1314名在湖北省的学生每人邮寄10个口罩;厦门大学用邮政特快专递方式,给在湖北的1200多名学生每人寄去10个口罩;江苏科技大学为缺少防护物资的165名湖北籍学子筹集了1650个口罩和3300片酒精棉,并通过快递将校领导的慰问信、慰问物资邮寄给学子。 疫情当前,做好防护的同时,心理防“疫”也非常关键。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学科优势,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第一时间面向湖北籍学生开通防疫期间心理热线,并专门制定了网络心理咨询工作方案,开通面向全体学生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为所有有需求的北师大学生提供帮助;华中师范大学在武汉“封城”后,学校心理中心发布《致留校学生的一封信》,并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积极帮助留校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和心理;西藏大学密切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湖北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对湖北籍特别是武汉籍情绪异常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提供“一对一”心理服务。 发放专项补助、流量通信补贴 “感谢学校送来的温暖。”“老师,我收到了学校发的补助,还给我充了话费,谢谢学校,谢谢老师。”在QQ群里,燕山大学湖北籍学生用质朴真挚的话语,表达着对学校的感谢。 全国各高校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对湖北籍学生,尤其是寒门学子遇到的生活学习困难也积极予以解决。 重庆大学依托贫困认定和建档立卡数据库,迅速对湖北籍等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和建档立卡学生开展资助,简化申报流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启动新冠肺炎疫情专项临时资助工作,帮助254名湖北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生渡过难关;大连海事大学通过学费缴费账户,向在籍在校全日制湖北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疫情防控专项补助;北京工业大学积极摸排湖北地区学生因疫情临时致困的情况,逐一联系湖北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和需求,落实临时困难补助发放,做好资助服务工作。 除发放家庭经济困难临时补助外,一些高校还通过发放流量通信补贴等,确保停课不停学落到实处。南京大学设立在线教学设备专项补助、在线教学通信专项补助,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在线教学期间的实际困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对接,多部门合力筹划、多方协调,向家里没有宽带或WiFi的学生提供上网课的流量支持,全力保障学生在线学习。 “送流量、发补助都是学校疫情防控出的‘实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疫情面前无后顾之忧,安心学习,增强本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姚海田说。(记者 黄鹏举)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为毕业生走好职场第一步铺路
疫情影响下的特殊就业季,有哪些职业蓝海?“云”上求职,毕业生如何应对变化?错过了秋招,如何调整心态抓住春招机遇? 4月12日起,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每周推出一节“互联网+”就业公益直播课,为全国高校毕业生解析就业形势,分享求职攻略,助力毕业生走好职场第一步,至今已举办3场,累计观看人次超过600万。 特殊就业季,有哪些职业蓝海? 自4月7日教育部推出“24365中关村专场招聘”活动以来,联想集团、北斗导航、中国电信等千余家上市公司和头部企业,提供了包括区块链数据挖掘、卫星数据应用、物联网数据分析,以及人事、财务、产品运营在内的岗位4万多个。 亚信科技招聘总监仲小玲分析,在国家科技强国的战略和政策指引下,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进程加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交通、新制造、新金融、新零售等,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毕业生不仅要有专业硬实力,更要有团队协作、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等软性技能,才能在智能时代拥抱变化,脱颖而出。”仲小玲说。 京东招聘雇主品牌负责人王盛通说,京东电商除了快递小哥、客服等,还包含了2000多个岗位1.5万个需求。此外,还有很多新奇的岗位,如电竞职业选手、无人机飞服师、京东生鲜寻鲜者等,“电商是一片蓝海,毕业生加入电商行业将大有可为”。 “云”上求职,如何逆势飞跃? 疫情暴发,武汉封城;考研失利,错过秋招;招聘信息眼花缭乱,线上面试紧张……加入春招大潮时,武汉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郑奇确实经过了一段焦虑、痛苦的时光。 及时调整心态,他积极从教育部“24365招聘服务平台”和学校就业信息网上搜索招聘信息;对着摄像头一遍一遍进行线上面试练习,逐渐找到了求职的状态,拿到了4家公司的录用通知,最终他选择加入美的置业。 “受疫情影响,今年招聘整体延后,50%的雇主将在6月份完成招聘,所以同学们不要恐慌。”前程无忧北区校招部总监侯晓宇分析,招聘由“面谈时代”“渠道时代”向“精准时代”转变,空中宣讲会更是可以实现随看随问随投。当前毕业生要主动适应在线求职新形态和新趋势,用好校园招聘服务平台,实现“云”上求职,逆势飞跃。 “面对校园招聘全面线上的情况,同学们要充分利用线上求职、空中宣讲会等渠道,尤其是要从设备、网络、环境、个人表现等几个方面做好精心准备,迎接视频面试。”智联招聘执行总监孙凌说。 毕业生如何走好职场第一步? 国企在选拔人才时有什么标准?个人又该如何选择职业方向?如何提高双方的匹配度?对此,中建二局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于震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介绍,今年中建二局从总部到二级机构以及项目部,将提供总计超过1400个校招、社招和实习岗位,岗位丰富、专业覆盖面广,学历层次从大专到博士全方位涵盖。 “我们培养的是国有企业管理者和大国工匠,因此,专业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应聘时是有优势的。”于震说,学生选择职业方向时兴趣、专业、平台三者都令人满意是最理想的状态,“兴趣激发活力,专业能力是一个人成事的关键,而平台可以提供更好的机会。” 在求职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应届毕业生何璇目标明确、精准投递,最终顺利拿下中粮旗下华商国际工程财务岗位的录用通知。 “我本科和研究生学的都是会计专业,再加上希望工作稳定,因此把求职重点放在了北京的国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争取更多的笔试面试机会,通过提前精心准备提升笔试通过率,多次进行线上模拟面试,最终获得了心仪的职位。”何璇说。(记者 董鲁皖龙)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全国高校广大青年师生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重要回信精神——“我们都是收信人”
习近平总书记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重要回信,给广大高校青年师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一个多月以来,全国高校纷纷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千万高校青年师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大接龙活动热潮迭起,自强不息、爱国奋斗、争做时代先锋的感人故事不断涌现。 今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101周年纪念日。在五四精神火种第二个百年接续传递进程中,广大高校青年充分展现出在应对困难和挑战中积极向上、坚忍不拔、争做时代先锋的担当精神。 争做最美青春逆行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一种爱国叫做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有一种青春叫做闻令而动、担当重任。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中的很多人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已踏上返乡过年旅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吴小艳,得知医院发布支援号召后,第一时间下车返汉,成为一名“90后”最美逆行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急诊科护士罗晓,出生于1995年,战“疫”刚刚打响,便毅然投入到发热门诊最前线,后来火线入党,一直奋战至今。 选择留在武汉直面病毒的女大学生郝莺歌、桂云飞、李鋆、孙于洁,是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大四学生,2019年6月开始在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实习。1月22日,她们一致决定退掉当天返回河南的车票,回到实验室继续手头的病毒核酸提取、检验及医疗废弃物处理工作。看到身边的党员老师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看到在党的领导下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她们对党的认识不断加深,内心充满对组织的向往。4月13日,她们在武汉视频连线学校,集体“隔空”火线入党,收到了最宝贵的“实习鉴定”。 北京大学有406名医疗队员在武汉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作为主战场,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其中党员171名,“90后”党员就有35名。在这场疫情大考中,青年学子们赴前线、保后方、精学业、战青春,他们尽己所能,以“硬核”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国家的骄傲和希望!”在抗疫一线,人们为“90后”深情点赞,经过抗疫战火洗礼与淬炼的青春,会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志愿服务挺起青春脊梁 在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面前,任何地方都是斗争一线,很多大学生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 在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乡中水寨村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活跃着一支特别的队伍——中水寨村大学生防疫防控临时党支部的大学生党员。他们中,有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马明杰、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姣姣、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马蓓蓓等。这些大学生党员同村里其他普通党员一样,坚持24小时疫情防控值班制度。马明杰说:“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党员,为广大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职责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让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914名志愿者心潮澎湃。他们坚守在“与一线抗疫人员子女手拉手”志愿服务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共服务16个社区9000余名居民的居家防疫,通过“空中支教”助学行动帮助湖北、贵州770名山区小学生停课不停学。 湖南大学“壹桌计划”大学生公益项目、华南理工大学“远程支援一线医护人员”爱心辅导行动、西北工业大学“线上家教”志愿服务项目、上海音乐学院“沪鄂同心、守望相助”云辅导项目、南京师范大学“最美逆行者子女守护计划”……也都在用爱与责任诠释青春力量。 “当时代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责无旁贷。响应党的号召,不负人民期望,我为能够同一线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并肩作战而自豪!”兰州大学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心语说出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心声。 青春力量坚守抗疫一线 4月19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共同开展了“青年齐开讲 携手助战‘疫’”线上宣讲直播活动。七位大学生讲师深情讲述全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抗疫情的伟大故事。 疫情发生后,许多青年科研人员投入到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研发中。华南师范大学“90后”研究员王萌萌作为团队骨干之一,参与研制成功可以实现快速检测的试剂盒。随后,她又参与了病毒检测物联网平台和病毒检测芯片的研发,解决检测系统在基层应用的困难。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英语、日语、韩语3个语种的30名学生志愿者,两小时内组建集结完毕,赴首都机场T3航站楼和新国展集散点进行现场服务,用语言架起一座有温度的沟通桥梁。 为做好疫情期间的心理疏导,“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开通。上线两个月来,接待求助者近1.6万人次,危机干预326人次。 用歌声传递爱国情怀,让爱国主义成为校园主旋律、最强音。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深情创作的歌曲《等那樱花盛开》,向为抗击疫情而努力的人们致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学子们云端聚集,共唱原创抗疫公益歌曲《同胞手足》,为爱加油。 南开大学推出“最美诵读”国际友谊特别篇,制作多语种海报和多语种抗疫日记。西安交通大学推出英文朗诵《我们长大了》,复旦青年用笔墨描绘抗疫英雄,礼赞抗疫事迹,吹响“以艺战‘疫’”的号角。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集美大学、海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师生用画笔记录抗疫战线上忙碌的身影。 “青春记疫——大学生在行动”主题云晚会于4月30日推出,来自海内外48所高校的近200名大学生亮相云端,记录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的英雄壮举和感人事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风貌。 用青春诠释爱国之情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亲身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广大高校青年师生进一步提振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进一步增强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经受了一次伟大的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 “我们都是收信人!”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始的全国高校联学活动,迅速从北京传到湖北,传到上海、四川、江苏、陕西,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大学生在线“学回信精神 担复兴大任”微博话题参与人数众多,讨论热烈。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所高校的千万名青年师生参与联学活动。 “微党课”“云班会”是疫情期间的重要联学形式。湖南师范大学以“抗疫云连线,同心战疫情”网络直播微课堂形式开展交流学习,4期直播累计观看量达250万人次,评论留言达1万余条,网上学习心得体会8000余篇。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开设了“学回信话担当 我们都是收信人”专题网页,及时跟进全省高校接力情况。国家开放大学举办“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联学活动,通过视频连线方式,组织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各行业优秀师生分享抗疫故事,激励广大青年建功新时代。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联合开展主题为“联学回信精神·共践青春使命”的网络云党课,巴蜀大地与彩云之南的青年党员齐聚云端,分享学习感悟,倡议广大青年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圆梦新一代”。 “出生在伟大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同时,我们的肩上也扛着‘强国一代’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勇于担当重任,磨砺意志品质,锻炼过硬本领,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同济大学本科生李澜说。 传承五四精神,全国高校青年师生表示,将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情,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继续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记者 赵婀娜)
0000-00-00 00:00人民日报 -
湖北美术学院办学100周年艺术文献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2020年11月1日上午,“世纪美育——湖北美术学院办学100周年艺术文献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美术学院主办,展出了湖北美术学院自1920年建校以来的600余幅(件)文献作品,系统呈现了湖北美术学院百年高等美术教育发展历程。 本次展览分为美术类、设计类及文献史料类三大版块。美术类作品展以1985年独立建院为时间节点分为两个部分;设计类作品展分为五大主题方向,分别是专业教学与文化传承、为时代发声、民生与服务社会、学科历史发展、抗疫作品展示五大模块;文献史料展区主要以“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展示了湖北美术学院百年发展历程中,一代代湖美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突出成果,并展望充满希望的下一个百年,全面诠释湖美品格和风范。 本次展览共展出252件绘画作品,52件设计类作品,11件雕塑作品以及300余件文献史料。展出作品形式多样,包括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水彩、素描、书法、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影像媒体等多个门类;文献史料展涵盖照片、日记、书信、成绩报告单、毕业证书、纪念章等,立体呈现从1920年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到2020年湖北美术学院的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除一般性题材外,本次展览还包含了湖美师生在抗疫期间创作的抗疫题材作品。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11号展厅,将展出至2020年11月7日(周一闭馆)。 作品欣赏 唐义精等人《合作花卉轴》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中期 中国画 142x30cm 张肇铭《凌霄花》 年代不详 中国画 97x49cm 张振铎《松鹰》年代不详 中国画 101x69cm 张朗《百花迎春图》20世纪80年代 剪纸挂门笺 136x48.7CM 张祖武《志愿军肖像》年代不详 雕塑 52x32x31cm 王霞宙《持笺图》1949年 中国画 78x46cm 许奋《花开的时候》(A·P)2014年 版画 90x120cm 徐勇民《红牡丹》1998年 中国画 67x67cm 唐小禾 程犁《大坝的儿女》1984年 布面油画 140x157cm 杨立光《穿棉大衣的老人》1950年代 素描纸本 46x35cm 唐一禾《七七的号角》1941年 油画 33.3x61.2cm 尚扬《爷爷的河》1984年 油画 110.5x149.5cm 袁小山《武汉世界设计之都申请书设计》2017年 纸本 210×285mm 李海兵《Orange》2019年 服装设计 120x70cm 王道平《咖啡茶具系列设计》1933-1936年 纸本 73.7x50.2cm 李梁军、黄朝晖、祝建华等《人体上肢康复医疗机器人系列产品设计》2010-2015年 工业设计 1795cm×742cm×800cm 李一夫等人《武汉长江大桥栏杆装饰》1950年 石雕 尺寸不详 陈艺楠《Wax and Wane》2018年陶、金属 70x30x200cm 范汉成《“寄”忆》2015年 海报 100×70cm 陈顺安 《新黄鹤楼构想图》时间不详 纸本 49x60cm
0000-00-00 00:00中国美术馆 -
11位北大援鄂医疗队队员一线入党
2月25日晚7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在驻地宾馆举行了一场庄重的党员发展会,王芳、曹帅、尤亚静3位经受了疫情战斗考验的同志,被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坐镇”一线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新民和临时党支部的同志现场见证了这一时刻。 “对党忠诚、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最大的贡献!”面对党旗,3位新发展的预备党员立下了“军令状”。这是一场在新冠肺炎疫情“风暴眼”中举行的特殊的党员发展会。无论是与会党员还是发展对象,都是刚刚脱下厚重的防护服,从抗疫一线下来的战士。会议简短而肃穆,每一步又都严谨而规范。 这次特殊的党员发展会牵动着京汉两地。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潘义生与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连线”。 “今天是个特别神圣的日子,3位同志在抗疫一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们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高兴!”刘玉村代表学校党委热烈祝贺3位同志被党组织接收为预备党员,“一线的医务人员展现了北大医学人使命在心、责任在肩的精神风貌,你们的肯吃苦、能奉献、敢担当是‘人性’和‘党性’的最好体现,祝愿你们胜利归来!”刘玉村说。 同一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沈宁,在援鄂一线,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和她同时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的,还有同事李少云、张佳男、梁超。 此前的2月22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临时党支部、第二临时党支部先后召开党员发展会,张柳、姜华、王茜、马跃明4名医护人员光荣入党。 至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中,有11名医护人员在与病魔进行“白刃战”的战场上光荣入党。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神州,湖北特别是武汉市成为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为提高武汉病患的收治率、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国家吹响了驰援疫区的集结号。北京大学3家医院的党支部群里,报名请战的人员名单随即接起了长龙。“我有两次抗震救灾医疗队经验!我是党员,首选是我!”“我曾经参加过院里2003年非典病房的工作,选我!”许多党支部全体党员报名,北大医学先后选派4批医疗队驰援武汉,427名来自第一医院、第三医院和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奋战在援鄂一线。 队伍在哪里,党旗就要立在哪里。北大医学援鄂抗疫医疗队入驻武汉后,根据党员构成情况,及时成立了第一医院临时党支部、人民医院临时党总支和第三医院临时党总支。 在一大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引领下,北大青年医护人员深受鼓舞,在抗击疫情一线纷纷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截至2月24日,北大医学援鄂抗疫医疗队共有157人提交入党申请书,其中121人来自隔离病房的最前线。 “记得2003年非典,我还是个高中生,看着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医护人员治病救人,我立下了从医的志向。17年过去了,我有机会像曾经想象的那样来到抗疫一线,我愿用我的默默付出,为祖国的抗疫之路贡献力量!”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张慧在入党申请书中,说出了一线青年医护人员的心声。(记者 柴葳 通讯员 韩芳)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武汉大学关爱资助投身湖北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
武汉大学26日发布消息,决定对2020年通过高考录取到武汉大学的投身湖北省疫情防治一线的湖北和援鄂医务人员子女,给予每人10000元人民币的关爱资助。 消息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广大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武汉大学全体师生和校友向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 为感谢湖北省和援鄂医疗队一线医务人员为湖北疫情防治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在校友珞珈白衣天使爱医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大学特作出上述决定。
0000-00-00 00:00中国新闻网 -
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合作 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
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合作协议现场。辛国胜 摄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校举行。 信息产业“自主可控”对我国国家安全、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亟须培养大量思想素质高、技术过硬,能解决信息产业“卡脖子”问题的IT创新人才。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科是“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我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着力打造计算机领域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平台、科学研究平台和社会服务基地。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具有深厚的友谊,双方近年来已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2020年8月,双方依托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建立了“华中科技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型存储技术创新中心”,此次合作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有益探索,希望双方精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为我国信息产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作为一家注重技术和人才的公司,华为一直没有停止对人才培养的探索。近年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华为发展需要与高校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建立更新的培养机制、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的高水平人才。华为将通过建立华中科技大学—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聚合人才、聚合技术、聚合服务,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培养一批国内顶尖的新计算机学科产业人才,助力中国信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 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合作协议。辛国胜 摄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冯丹和华为武汉研究所所长张继超签署《华中科技大学—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课外实践、认证考试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建,持续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共同培养服务于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可控战略的IT创新人才。 据悉,2020年9月,教育部启动建设“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项目将遴选在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改革成效突出的部分高校共同参与,旨在深化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国产关键核心技术为基础的IT产业与人才生态,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支撑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奠定人才基础。(通讯员赵娜 记者辛国胜)
0000-00-00 00:00华中科技大学 -
特殊毕业季的人生“大课”
又是一年送别时。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因素影响,对2020届毕业生而言,离开校园的最后一步迈得格外不舍。 在大学最后的时光,师长们心系这届经历了在线答辩、隔空合影、视频班会、“云端”毕业典礼的毕业生,关切着他们的特殊人生际遇和些许遗憾,纷纷送上鼓励、祝福的暖言和贴心的服务,为站在离别路口的他们,带来人生“大课”,坚定前行方向,让离别更加温暖而有力量。 明辨危与机的辩证课—— “危机中永远蕴藏着机遇”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6月28日,在南开大学2020年毕业典礼上,校长曹雪涛引用了恩格斯的话,“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对重大危机和灾难的化解,都必然推动或催生了理性思维、现代文明、先进技术的迭代升级。”他希望毕业生身怀“创新”这把“利器”,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因势而行,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希望2020届毕业生能辩证地看待“危”与“机”,化“危”为“机”,勇于开拓创新,增强辨别力、强化自制力、提升创新力,把握好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际遇。 “磨难让思想站立。”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线上毕业展览中,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臧迎春写下了这句话:“一场疫情的寒冬之后,毕业生们呈现了创新思想迸发的人间六月天。” 受疫情影响,毕业典礼、毕业设计展览等传统活动,难以通过纯线下形式开展。为此,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线上启动了毕业展,将毕业生们的巧思与创意搬上了“云端”,实现了作品在更大时空范围内的传播;中央音乐学院将传统的毕业音乐会搬到了线上,为毕业生录制了41场音乐会、推出了21场线上音乐会;除了通过直播感受毕业典礼,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毕业生,还借助沙盒游戏打造了毕业“云红毯”“云游园”等活动,让毕业生在虚拟空间里,再次探访校园、打卡留念……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毕业季,希望大家可以来我们的云端校园,也算是对我们4年所学知识的一个检测。”参与“云红毯”制作活动的中国传媒大学2020届毕业生王祚说。 “疫情的发生只是加速一些变化,放大了一些挑战,即使没有疫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依然是一个高速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界。”在南京工业大学2020届毕业典礼上,校友代表寄语年轻学子学会适应变化,学会把握变化,抓住发展机遇。 应对不确定未来的点拨课—— “未来如何,是由你我共同书写完成”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提示我们,生活充满不确定性……个人也一样,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必须经历磨炼。”6月29日,面对“云端”的毕业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坦言,“经历这半年的疫情,经历了这个特殊的毕业季,相信你们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对责任和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所有的经历、收获和感悟,终将成为你的财富。”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在2020届毕业典礼上寄语毕业生:“世界越是复杂多变,就越需要尽快打开视野和开拓眼界。事情越是千头万绪,就越需要保持专注和追求卓越。情况越是盘根错节,就越需要用三言两语把事物的本质规律总结出来。” 近年来,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不确定”成了“热词”。如何在复杂中明方向、在混乱中辨是非、在迷雾中定目标,对即将告别象牙塔的年轻学子来说并不容易,在离别的最后时刻,高校或通过主题演讲,或通过“不断线”的服务,为年轻学子扬帆远航定心、助力、明方向。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寄语毕业生,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要学会选择,把握住命运的方向。他表示,命运虽然充满变数,但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对意义的不断追寻和对价值的终身坚守,就是求解命运之谜的最好方法。在面对选择时,要追寻意义,不因名利熙攘而困扰;要坚守价值,不因境遇改变而动摇。 6月17日,由于北京市防控疫情形势需要,在京高校毕业生停止返校。微信朋友圈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上传了一组装点一新又“冷冷清清”的校园照片,他说:“现在已进入周周都有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时代。在燕园拍了组照片,送给不能返校的同学留作纪念。” 照毕业照、穿学位服、领毕业证本该是大学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的标配。由于疫情防控,毕业季的“常规操作”大打折扣,但校园温馨依旧,尽量让毕业生不留遗憾是各高校的庄严承诺。 “如何展示育人者对毕业生最大的诚意和祝福,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今年,在审慎考虑后,华中农业大学决定和往常一样举行线下毕业典礼。在该校工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们驾驶着寓意毕业年级班级数的16台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装备,在校园里完成了一场巡游。 不少高校的毕业典礼选择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以线上为主。为了弥补学生的遗憾,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向所有未能到场的毕业生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参加今后任何一年的毕业典礼,这也是很多高校的承诺,校长们仍然等着为这一届未能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毕业生们拨穗。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校长计金标向毕业生承诺:“我们的服务不会随着你们的毕业就此‘断线’,你们也将得到来自母校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学校将用足用好各项政策,为大家接续助力!” 疫情无情,师生有情。为了帮助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调适心态,中国传媒大学推出了“疫情防控期间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与职业规划”等系列讲座;北京中医药大学启动离校手续“云办理”。对不能返校的毕业生,不少高校针对毕业生推出了特别的行李打包邮寄方案,通过远程办理、专人负责等方式,解决毕业离校手续办理、行李托运等事项,各校千方百计为这个特殊的毕业季留下更多的温情。 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 “把疫情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 “从一定意义上说,你们比任何一届学生多学了一门课,这门课程比任何一门课都重要。这门课程促使我们对社会制度、科技进步、医疗水平、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在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该校副校长孙功奇说。 “把疫情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是毕业季最鲜明的特色。作为最后一课,各高校毕业活动的思政课意味深长,引导学生在疫情和各类挑战中学习、反思,启发年轻人主动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时代发展结合起来。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关于疫情的三点思考,希望你们从抗疫这本鲜活的‘教科书’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结合学校和师生防疫抗疫故事,寄语毕业生一要永葆爱国之“心”,大力弘扬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二要认清危中之“需”,主动担纲科学报国的重任;三要找准发展之“机”,打开人生发展的新天地。 高校毕业典礼上还出现了不少亲历抗疫一线的校友代表。 在清华大学2020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丁欣作为医学院校友,分享了自己参与疫情防控战役中的真实故事;在广州医科大学毕业典礼上,广东一院副院长、广东支援武汉协和西院ICU医疗队领队张挪富回顾了驰援武汉68天的经历,并与毕业生分享了感想…… “这么大的防控战斗,实际上对人生提出了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是如何处理小我和大我的问题,第二是如何看待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0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国家的安全、世界的安全是一个大我,是小我安居乐业最重要的前提。“只有当我们的奉献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稳定、物质更加丰富的时候,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回报。”他对毕业生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只要他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就算没有白活。 “现在,我们身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年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你们的人生黄金期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高度吻合,你们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你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把个人梦想融入民族梦想,转化为爱国情和报国志,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栾永玉在毕业典礼上寄语毕业生。(记者 万玉凤 梁丹)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