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
习近平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4日下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 5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当习近平走进会场时,全场起立,热烈鼓掌。 罗杰、阎志、张文喜、宋庆礼、禹诚5位代表分别就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对实体经济扶持、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贫困山区大交通建设和脱贫产业发展、疫情防控展现中国制度优势等问题发表意见。习近平同代表们进行深入交流。 在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后,习近平作了发言。他首先表示,湖北人民、武汉人民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他向在座各位、向湖北各族干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5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习近平强调,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内个别地区聚集性疫情仍然存在,湖北有时还出现散发零星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每天还有新增。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慎终如始、再接再厉,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 习近平指出,作为全国疫情最重、管控时间最长的省份,湖北经济重振面临较大困难。同时,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党中央研究确定了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希望湖北的同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奋力谱写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5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习近平强调,当前,摆在湖北面前的紧要任务,就是全力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加强社区精准防控,扩大检测范围,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要加快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精准施策,着力帮助解决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中的各种堵点、难点问题,帮助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抓紧出台和落实各项刺激消费的措施,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要切实做好“六保”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保基本民生工作,帮助群众解决社保、医保、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好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坚决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防止因疫致贫或返贫。要高度重视化解可能出现的“疫后综合症”,继续做好治愈患者康复和心理疏导工作以及病亡者家属抚慰工作,妥善解决因疫利益受损群众的合理诉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中央企业要继续加大对湖北疫后重振支持力度,让各项政策措施在湖北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习近平指出,这次应对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 5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习近平强调,疫情监测预警贵在及时、准确。要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及时研判风险,加强传染病等重大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和培训演练,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增强一线疾控人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指出,要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科研攻关体系和布局,抓好《关于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组织落实。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意识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坚持预防为主,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集集中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深入持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在,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 丁薛祥、孙春兰、黄坤明、张春贤、郝明金、何立峰等参加审议。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习近平和湖北的故事
2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 荆楚大地,有着总书记深深的牵挂。 他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战“疫”,日夜惦念着湖北和武汉人民安危;他数次赴湖北考察调研,心系湖北发展…… 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全市景观照明开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一份日与夜的牵挂:“可以打电话直接和我说”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湖北和武汉,是这次疫情防控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也是习近平最深切的牵挂。 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南海怀仁堂。习近平和其他6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坐在一起。“本来想是让大家过个好年。现在疫情形势紧急,不得不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来研究部署这个问题。”习近平表情凝重地说,“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 当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决定,党中央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推动有关地方全面加强防控一线工作。 “指导组有什么情况、有任何需要,可以打电话直接和我说。”习近平日夜牵挂湖北、武汉的疫情,对中央指导组先后作出上百次重要指示,为有效指导疫情防控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是习近平在东湖新城社区考察时,向在家隔离居住的居民挥手致意、表示慰问。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一声诚挚的礼赞:“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 “我是来看望慰问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的!” 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盛赞武汉和武汉人民:“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再次被载入史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你们而感动、而赞叹!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 人民,在习近平心中重千钧。一声声感谢,道出了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在武汉,习近平与患者视频连线,鼓励他们战胜病魔。他多次强调,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在习近平心中,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要求。 习近平还实地察看社区卫生防疫、社区服务、群众生活保障等情况,特意叮嘱“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多组织供应”。 这是习近平在东湖新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同社区工作者、基层民警、卫生服务站医生、下沉干部、志愿者等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一封特殊时刻的回信:“你们好,来信收悉” 4月8日,武汉重启。 这一天,习近平回了一封特殊的信。 “你们好,来信收悉”,在回给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全体社区工作者的信中,习近平再次肯定城乡广大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回信中,习近平说:“我从武汉回来后,一直牵挂着武汉广大干部群众,包括你们社区在内的武汉各社区生活正在逐步恢复正常,我感到很高兴。” 之前,习近平曾在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同社区工作者、基层民警、卫生服务站医生、下沉干部、志愿者等亲切交流。 在武汉重启时,习近平在回信中勉励广大社区工作者,为彻底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再立新功。 2018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于24日下午在三峡大坝坝顶察看三峡工程和坝区周边生态环境。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一次为母亲河做“体检”的座谈会:“既治已病,也治未病”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经济带集聚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在习近平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武汉举行。在座谈会上,习近平生动讲述了正确把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组关系。 “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追根溯源、分类施策。开展生态大普查,系统梳理隐患和风险,对母亲河做一个大体检。” “祛风驱寒、舒筋活血、通络经脉,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 快与慢、加与减、破与立、当下与长远,习近平妙用比喻,讲述深入浅出。 2018年4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三峡大坝,详细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发电、水利、通航、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情况。这是习近平视察左岸发电厂中央控制室。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番关于“大国重器”的感慨:“化缘是化不来的” 三峡工程举世闻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来到三峡坝区,察看三峡工程和坝区周边生态环境。顶着如织细雨,习近平看得细、问得细。 在大坝左岸电站,习近平同技术人员、劳动模范、工作人员代表亲切交流。望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望着载入史册的伟大工程,此情此景,总书记充满了感情: “我感到很激动,信心倍增。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试想当年建设三峡工程,如果都是靠引进,靠别人给予,我们哪会有今天的引领能力呢!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敲锣打鼓那么轻而易举就实现的。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和当前经济运行情况。21日上午,习近平冒雨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一张考察照片:风雨中那从容的步履 2013年7月,习近平来到武汉考察,一下飞机就冒雨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 习近平卷起裤腿,打着雨伞,向工作人员了解物流等情况。谈了10多分钟,雨水打湿了他的衬衫。这张冒雨调研的照片,顿时成为刷屏照。 正是在这次考察期间,习近平首次提出正确处理改革的“五大关系”问题——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员令。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这位代表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谈人民至上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今天上午,代表通道上一位来自湖北的全国人大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22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同大家提到这样一个细节。
2021-01-22 09:00互联网 -
兵团精神:屯垦戍边铸忠诚 开拓进取谱新篇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他们不列入军队编制,不拿军饷,不穿军装,永不换防。66年来,为了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兴旺、边疆的繁荣,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建设祖国、守卫边疆的赞歌。
2021-01-14 09:00光明日报 -
弘扬兵团精神 贡献兵团力量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经过筛选,由100名医护、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武汉。这支队伍将迅速抵达武汉,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弘扬兵团精神,贡献兵团力量。
2021-01-14 09:00兵团日报 -
陈晶莹出席“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第二届理事会
1月9日,“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第二届理事会暨国家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副校长陈晶莹、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贺小勇、港澳台办副主任赖锦盛等出席。
2021-01-22 10:54 -
四万援鄂医疗队员的守护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如果说医务人员是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那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李六亿和她的团队就是在背后默默守护天使的人。当前,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4万多名援鄂医疗队员无一感染,李六亿和她的团队功不可没。 时间的指针拨回1月21日早上,李六亿办公室里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这个来自国家卫健委的电话让她立即进入战备状态。当天下午,李六亿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的身份飞抵武汉,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工作。 抵达武汉后,李六亿发现疫情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这位参与过非典疫情防控工作的医生深知,如果医院感控工作不到位,不仅会导致医务人员感染,削弱医疗力量,还会增加其他患者感染的风险。 “要让医务人员们健康地来,平安地归。”带着这样的信念,李六亿和她的团队迅速投入到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中去。所有援鄂医疗队队员走上一线工作岗位前,都必须经过李六亿团队的培训,学习正确使用防护物品,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有条件时在会场开展培训;条件不足时,露天广场等地都充当过李六亿和团队成员的“临时教室”。有时候,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第二天就要进病房,李六亿就利用晚上时间抓紧培训,这样的培训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进行五六场,忙碌的工作让她常常顾不上休息。 除了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李六亿还参与调研和督导了武汉、孝感等地的感染防控工作,考察医院的建筑布局、感控人员配备情况、消毒隔离措施等。结合实际情况,她提出了预防医务人员感染和患者感染的细则,对防止医务人员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合湖北一线的具体情况,李六亿参与了疫情发生以来国家一系列感染防控指南的制定与实施,并及时纠正医务人员理解指南上存在的误区。 在武汉的抗疫经历让李六亿愈发意识到,岗前培训只是权宜之策,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都培训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加强医院感染防控专业人才的培养。希望医学院校能开设医院感染防控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也要全面开展感染防控知识教育,把相关课程纳入医学生的必修课中。”李六亿说。(记者 焦以璇 通讯员 伊宣)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促进大学生就业 政策进展如何
当下进入高校毕业季。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87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扩大基层服务项目招聘。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各部委、各地密集出台各类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多地扩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岗位供给,给小微企业发放招聘补贴 日前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求,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抢抓离校前的关键期,开展“百日冲刺”行动,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支一扶”、临时公益性岗位等招聘,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数量和比例相对往年有所扩大。 河北省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同比增加3.7万人,当地针对高校毕业生开发设置城乡社区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卫生防疫等岗位5000个;天津市要求市属国有企业今年招用高校毕业生规模扩大10%以上,提供不低于3000个就业岗位。 人社部明确,今年在全国将招募3.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同比增加5000人。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下发通知,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一些地方发放招聘、创业补贴,增加见习基地。广西明确,对招用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小微企业或社会组织,按照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并给予一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上海市明确,对高校毕业生首次在沪创业的,可申请一次性8000元创业补贴;对符合上海市产业发展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或创新团队,给予每年最高50万元资助。青海省累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40多家,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匹配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受就业岗位整体减少影响,高校毕业生继续深造延迟就业意愿增强。武汉一所重点高校就业负责人表示,往年本科毕业生考研失败后再次参加考试的比例在5%左右,今年选择再次考研的或将明显增加。 据了解,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普通专升本分别扩大招生规模18.9万、32.2万,继续安排在高校开展学制为两年、全日制学习的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再学习机会。 定向帮扶疫情严重地区高校毕业生,“云招聘”成为春季招聘主流 今年就业形势下,来自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挑战,多地采取专项措施增强兜底保障。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有广东、天津、安徽等10多个省份,专门对湖北籍高校毕业生发放800元到3000元不等的求职创业补贴。人社部会同国资委、湖北省政府等启动实施“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集中发布优质岗位40万个。 湖北一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岗位数量明显减少,毕业生就业率比往年同期低5到10个百分点。各地、各部门对湖北毕业生的照顾与补贴,有助于化解毕业生求职期间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记者调查发现,受疫情影响,目前“云招聘”成为春季招聘主流。据青海省教育厅统计,今年青海省内预计高校毕业生21764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前一个阶段线下春招全部停止。 青海民族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东珠加介绍说,从2月份开始,学校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搭建智慧就业平台,举办“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青海民族大学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视频招聘会”等多场招聘会与宣讲会,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网络交流对接。 近日,青海民族大学本科毕业生张发萍收到盼望已久的入职通知邮件。“由于疫情影响,今年学校所有春季校园招聘全部搬到线上,从投递简历到最终录取,全程在线上完成。”张发萍说。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经晓峰表示,他们承担的“上海市2020届高校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暨少数民族毕业生网络专场招聘会”,截至目前共在网络平台上提供岗位58015个,11726名毕业生通过简历初筛,部分学生已通过面试被录取。 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负责人介绍,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拥有线上招聘、线上签约、线上派遣等平台,实现“云招聘”已不存在技术障碍;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受疫情影响,招聘岗位数量减少,加上线上招聘效率、效果不如传统校园招聘,就业工作仍然面临不小挑战。 扶持政策需要尽快细化落地,充分做好未就业大学生保障 不少应届毕业生反映,今年招聘市场上不仅岗位减少,就业门槛也有不同程度提高。Boss直聘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春季招聘中,应届生招聘岗位中明确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9.5%,较去年同期高出13个百分点。 教育部等部门和单位从5月到8月中旬,针对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重点组织开展升学扩招吸纳、充实基层、扩大参军入伍等十大专项行动,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在多项政策推动下,目前,有的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已取得初步成效。黑龙江省教育厅5月26日公布数据显示,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就业率40.45%,较去年同期上升7.13个百分点;青海民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也比去年同期略有提高。 业内专家认为,受经济运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社会用人需求不确定性增大,地区、行业、专业、学历层次间的就业不平衡加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不容小觑。 长期关注就业问题的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表示,当前2020届毕业生求职已经进入冲刺阶段,一方面相关部委和地方出台的扶持政策应尽快细化落地,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在充分评估疫情形势,做好防控基础上,加快毕业生返校步伐,为他们参与学校就业辅导、企业实习招聘提供便利。 业内人士建议,各地充分用好就业补助等资金项目,鼓励企业投放更多就业岗位;同时教育、人社等部门做好衔接工作,对于未能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及时纳入待业等保障范畴,做好保障托底工作。(记者 张龙 吴振东 李劲峰)
0000-00-00 00:00新华社 -
2019 透过热词看教育
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对教育工作者关怀关心,社会各界对教育持续关注。回顾2019,让我们用“十大热词”串联教育印记,透过热词,一起品读2019年教育的发展变化。 热词【最美高校辅导员】 2019年,教育部从历届在岗辅导员年度人物中,遴选出10位高校辅导员,首次纳入“最美人物”系列,树立起新时代辅导员的学习榜样。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9月10日,第35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向全国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 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美誉度 作者:杨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高校中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互动最频繁的教师群体。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大批深受学生真心信赖喜爱、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优秀的最美辅导员不断涌现。最美辅导员,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担当之美,体现了陪伴相随、深耕细作的奉献之美。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可度与社会美誉度的不断提升,既体现了这一群体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又是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辅导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在走进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等方面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努力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贴心人和引路人,更好彰显职业美誉度和人生价值。 热词【人民教育家】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开启尊师重教新篇章 作者:曹永国(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以国家的名义,颁授“国家荣誉称号”于优秀教育工作者之杰出代表,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首次,是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新时代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颁授,开启了新时代尊师重教的新篇章。首先,人民教育家是国家荣誉,会大力推进全社会形成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使年轻的优秀学子想做教师、热爱教师,使广大教师以做教师为荣、安于为师、乐于为师。其次,人民教育家是教师楷模,会对教师自我成长有巨大的引领作用和示范力量。人民教育家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正直品德、良师风范、专业素质和教师境界等都会激励和感召广大教育工作者,使之向大师看齐,向人民教育家学习,激发教师身上最优秀的品性。第三,人民教育家是风向标,会触动教师心灵,使之全身心投身教育事业,将教书育人作为生命志业,视为自我价值的实现。第四,人民教育家是发动机,会推动关于教师荣誉制度方面相关政策的研究、制订、实施和完善。 热词【义务教育改革】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发布,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进行部署。 义务教育改革进入关键领域 作者:罗祖兵(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2019年,义务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微观领域和关键领域。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若缺少课堂教学改革的支撑,必将难以落地。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最主要的工作,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众多教育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就是因为没有重视课堂教学改革。 针对义务教育领域片面重视分数的现象,《意见》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既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又要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等。 热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2018年,“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出台,其中包括对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及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划定了教师的基本底线,树立了新时代师德师风。2019年,教育部持续加大违反教师职业行为查处力度,公开曝光多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 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桑国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筑牢师德防线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确立师德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准则》出台一年来,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地位提升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准则》是师德师风自我检验的一把“尺子”、一面“镜子”。《准则》有利于教师对标对表,有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于教育管理机构、学校而言,在《准则》的引领下,教师队伍正在展现一个全新风貌。《准则》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对于学校教育发展而言,在《准则》的引领下,师德师风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满意度也会越来越高。 热词【教师减负】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抽调中小学教师等事宜,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让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为教师减负让教育焕发应有生机 作者:董新良(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督学) 一年来,许多省、市出台相应的减负措施,实施教师减负专项行动。如陕西省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减轻教师无关培训负担;山西省共减少不必要检查、考核、评比项目200余项;浙江省印发《关于规范中小学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规定每学期选择进校园活动不超过5项。教师减负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负担重问题成因复杂,直接原因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机制还未建立健全,引发无关性社会事务进校园、教师考评不合理等屡屡发生。根本原因在于对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理解认识不到位。展望未来,对教师减负,还需要统筹施治、对症下药、持续发力。 一是根除漠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育人特性的思想认识根源,让学校回归育人本位,让教育焕发应有的生机。二是综合施治,教育系统内外共同发力,进一步破除干扰学校教育工作、影响教育教学的制度性障碍和人为因素,建立良好的教育治理生态,让校长专心治校、教师静心从教。三是对症下药,减负与“加压”并举。既要减轻教师较重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也要对工作懈怠、业务不精的教师适当加压,对无心治学、师德师风不良的教师从严处理。 热词【治理校闹】 2019年8月,教育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要求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依法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纠纷,及时处置、依法打击“校闹”行为,维护学校安宁的教学环境。 用法律手段让校园回归宁静 作者:陈如平(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校闹”是由学生人身伤害事件引发的家长在校园聚众闹事问题,多采取堵校门口、拉条幅等方式,甚至出现了专业的校闹组织,帮人组织“全班人马、全部道具”到学校闹事,花样百出、各逞其能,有甚者还出现明显的暴力倾向,给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了很大影响。“校闹”不仅严重侵害了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挑战了法律底线,也影响了社会稳定,成为教育部门普遍面临的难点和痛点。 可以说,“校闹”问题比较复杂,现实处置中需要面对各方利益。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同时学校也要做好风险防控,加强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通过保险等各种机制分担安全风险。此次《意见》借鉴治理“医闹”的做法,从加强预防、减少事故、完善程序、处理纠纷到严格执法、依法惩治,再到多部门合作,构建了共治格局的完整治理体系,为依法治理“校闹”提供了政策框架。但从根本上说,教育部门务必加快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推动《学校安全条例》制定工作,运用法律的方式手段,让校园回归宁静。 热词【双师型教师】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找准职教综合改革有力落脚点 作者:葛志亮(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推动双师型教师不断扩大规模、提升素质、优化结构,是落实职业教育全方位改革的有力落脚点,意味着以往职业院校在“黑板上种田”的时代将彻底终结。新时代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聚焦难题和“短板”,从教师培养补充、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细化具体行动,打出一系列惠师利师强师“组合拳”,为提高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证。 我国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与体系建设,不单要从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做起,还要针对一些多年来未解决的困扰甚至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核心性问题进行突破,如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形象改观和地位提升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校热企冷”的现象破冰终结问题等等。可喜的是,2019年底,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正式落地,便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先手棋”,将强力带动全国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 热词【双万计划】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计划2019至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作者:吴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教育部启动实施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旨在通过一流专业遴选和建设工作,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建设原则是面向各类高校、全部专业,突出示范领跑,分中央、地方高校两“赛道”建设,分认定、认证“两步走”实施。 2019年,全国共有1059所高校、9483个专业点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覆盖85%的本科高校,实现了省域、学科门类、专业类“三个全覆盖”。经高校主管部门审核、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投票,教育部认定了本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确定了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专业点体现了各高校特色优势,具有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选出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空间安全、生物医学工程、儿科学等一批国家战略及民生发展急需专业,反映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初步成果。 热词【“教育惩戒”】 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指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育人为本、合法合规、过罚适当、保障安全的原则;并根据学生违规违纪行为采取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等惩戒行为。 让教育惩戒由模棱两可走向明确 作者:张茂聪(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惩戒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关涉方面的多元性,这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管理领域核心话题。我国现行立法中缺乏明确的“教育惩戒”概念和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意见稿》在对教育惩戒进行概念厘定基础上,还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由此,教师是否需要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由模棱两可和争议不绝走向了明确。 还惩戒权于教师,就是归还教师以应有的尊严。正所谓,“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教师尊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育惩戒方面的自主度。从教育管理现实境况看,如若教师缺乏有效的惩戒措施,势必造成学生管理手段的弱化,进而波及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 教育惩戒需要明确边界,出台细化的可操作举措。进行教育惩戒的难点和痛点在于,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缺乏权威的可操作细则,很容易逾越“雷池”。可喜的是,这份《意见稿》中明确细分了教育惩戒的程度以及相应的惩戒举措。无疑,这种法规界定层面的尝试告别了“老师们批评教育学生时拿捏不准的处境”,也恰恰为突破教育惩戒在实践落实的诸多困境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办法。 热词【陪餐制】 2019年3月,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提出,从4月1日起,实施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由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 落实“陪餐制”实现“一石二鸟” 作者:周晔(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小学、幼儿园落实“陪餐制”,直接目的是保证校园食品安全。校园食品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现实中,一些学校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反映出学校作风不实,学校相关负责人责任意识不强、素质不高的问题。落实“陪餐制”,是做实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确保师生用餐安全的有力抓手,也是回应社会关切的政策举措。 陪餐需要学校负责人的自律和高度的责任意识,陪餐过程是生活化的责任教育的重要契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筑牢学生和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任,实现教学之间、家校之间顺畅沟通,利于形成育人合力。 (记者晋浩天、陈鹏采访整理)
0000-00-00 00:00光明日报 -
武汉科大新教师过“四关”才能上讲台
这几天,武汉科技大学官网上的一幅由几十张笑脸组成的大照片,格外引人注意——这是该校刚获得“本科课堂教学准入证书”的首批48位新入职教师的“全家福”。 这批新教师是去年7月入职武汉科技大学的。根据该校2018年3月出台的《新入职教师本科课堂教学准入制度实施办法》,新入职教师要想进入本科课堂从事教学,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参加教学培训、有教学助课经历和通过授课考察,这被称为“四道关”。经过考察,该校去年新入职的教师中,4人未拿到教师资格证,1人未通过授课考察,最终只有48人拿到准入证书,获得进入本科课堂教学的资格。 朱天彬是获得“2019001号”准入证书的新入职教师。去年暑期,他博士毕业应聘进入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后,就报名参加了湖北省高校教师培训和考试,并顺利取得教师资格证。入职后的每个月,朱天彬都会收到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各种名师教学讲座、教学研讨、教学培训的通知。仅近一年学校举办的20多场现场培训,他根据教学需求,参加了6场。此间,朱天彬还跟随“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顾华志教授上“耐火材料工艺学”。顾教授上课,他就随堂听课。一学期下来,朱天彬记了满满一本听课笔记。除了听课,他还跟着顾华志给学生答疑、出试卷、改作业。在顾华志的指导下,朱天彬完整地把本科教学全程走了一遍。 在授课考察环节,3名专家听完朱天彬的课后,评价“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好”“师生课堂互动好”,授课考察顺利通过。拿到准入证后,朱天彬深有体会地说:“教学准入‘四道关’很有必要,每个环节都让我提升了教学能力。现在,我就等着11月份上讲台了!”(记者 柯进 通讯员 董毅)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那位接种疫苗的武汉教师回家了
“欢迎大白回家!”4月3日,湖北省武汉市梨园社区门口的一群社区志愿者手捧鲜花,迎接成功“出舱”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Ⅰ期临床研究”志愿者大白。 大白是武昌工学院会计学院辅导员梁园的网名。3月16日,梁园在网上看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的消息,作为武汉人,梁园很关注。“当时,看到这个消息时很振奋,立刻在网上搜索有关如何报名的信息。”3月17日凌晨,梁园在网站上填写了新冠疫苗志愿者报名表。 “相比年轻无知而无畏,我更佩服知情但依然无畏的人们!疫情期间,全国数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他们不惧风险、挺身而出,毅然成为‘逆行者’,我也想为战疫作奉献。”3月18日下午,梁园接到专家组通知去体检的电话。结果,体检合格。 两天后,梁园前往研究中心准备接种疫苗。Ⅰ期试验需要的志愿者仅限武汉地区108位常住居民。按照专家组的设定,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Ⅰ期临床研究分为高、中、低3个疫苗剂量组。梁园被分在低剂量组,需要接种一针。疫苗注射完毕后,需进行为期14天的隔离观察。 “我是轻剂量组的,个人状态还算良好,有时会出现低烧、出汗和轻微乏力。医生说,这是体内的免疫力在起排斥反应。”作为当天第一个接种疫苗的志愿者,梁园感到很自豪,“我之前一直在梨园社区做志愿者,当时父母并不支持,他们觉得病毒的危害很大,这是对家人不负责的表现。后来,父母由于对疫情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才勉强答应。”考虑到父母之前的态度,梁园报名参加新冠疫苗志愿者时,并没有提前告知父母。直到后来接到电话说要去体检,他才决定跟他父母“摊牌”。让梁园意外的是,父母这次居然一致支持他的决定。 “隔离期已经结束,接下来,我还是会回到社区继续做志愿者。”梁园说,“其实,我们志愿者都希望尽己所能,让武汉这座自己生活的城市尽快按下重启键、加速键,使人们的生活早日恢复到从前车水马龙的正常状态。”(记者 柯进 通讯员 雷蕾 陈紫琪 戴梦瑶)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安徽合肥:为防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入学开绿色通道
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10日发布该市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办法,定点收治医院直接参与确诊病人救治的医护人员及支援武汉医疗队人员的适龄子女入学有优待。 义务教育阶段,在2020年秋季招生入学中,合肥市将优先妥善解决定点收治医院直接参与确诊病人救治的医护人员及支援武汉医疗队人员的适龄子女入学。由学生父母提出申请,经同级卫生健康部门审核后,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按照就近就便原则,优先安排教育质量较好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 普通高中阶段,支援湖北的医务人员表现突出并立功的,其子女参加中考,予以加10分投档的照顾录取。(记者 吴兰)
0000-00-00 00:00中国新闻网 -
武汉大学编纂的全国首部行政检察发展报告出版发行
近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研究基地·武汉大学行政检察研究中心编纂的《中国行政检察发展报告(2019年)》,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四大检察”法律监督总体布局确立以来,全国首部系统展现行政检察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 《报告》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研究基地·武汉大学行政检察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厅厅长张相军,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领衔编纂,研究中心专家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部分地方人民检察院一线检察官共同参与编写。 《报告》分为制度建设盘点、实践探索概述、典型案例评析和研究成果扫描四大部分,盘点了从中央到地方有关行政检察的决策部署与制度建设情况,细致梳理了全国与各地方的行政检察实践情况,汇集和分析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行政检察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摘选了2019年较有代表性的行政检察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成果。 《报告》力图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2019年全国行政检察的工作情况,总结实践经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既包括了中央的有关顶层制度设计,也收集了各地方创新探索的做法;既囊括了行政检察部门的经验和意见,也涵盖了理论界关于行政检察的最新见解与探讨,为广大行政检察实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文献资料。 据悉,武汉大学行政检察研究中心近期还将与有关部门共同举办《报告》的发布与研讨活动,共同推动新时代行政检察研究工作的创新发展。(通讯员伍珐)
0000-00-00 00:00武汉大学 -
教育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部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主持会议。 陈宝生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教育部党组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一系列工作安排,在思政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培训、教学评估等工作中进行重点部署、持续推进。各地各高校注重整体推进、协同联动、教师参与、以研促教,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要系统梳理、准确把握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势特点,解决好统筹推进“不到位”、探索实践“有误区”、教学能力“有短板”等突出问题。 陈宝生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落实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抓准抓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弄清“干什么”,确保“抓准”。要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见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二是找准“怎么干”,确保“抓实”。要设计实施好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工艺流程,做好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找准不同课程“结合”切入点,体现到教学全过程。三是做实“谁来干”,确保“见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是组织者、领导者,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可评价、进考核、常督查,各个层面在思想上同心、在目标上同向、在行动上同行,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会上,上海市教委、武汉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负责同志和南京大学、中南大学一线教师代表作大会发言。(记者 柴葳)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河北帮扶毕业生重点群体就业
2020年,河北省高校预计毕业生40.9万人,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日前,河北专门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各高校要强化服务保障,精准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河北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精准摸排,准确掌握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建立就业帮扶工作台账,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发放求职补贴、开展技能培训和优先推荐岗位等方式,对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就业服务,真正做到精准帮扶。特别关心湖北籍学生,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确保湖北籍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学校的总体水平。 河北提出,将适当延长理工医等类别研究生毕业答辩、学位审核时间和次数,对湖北籍尤其是武汉籍学生单独制定政策。适当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对离校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和录取时间,严禁发布针对湖北籍学生的限制性招聘信息。(记者 周洪松)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