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党组部署2020年教育巡视工作
9月15日,教育部党组在京召开2020年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关于中央部委、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开展巡视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全国巡视工作会议精神,对深化教育巡视巡察和做好本轮巡视进行动员部署,以巡视成效推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教育改革发展等重大任务圆满完成。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党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作动员部署讲话。他强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开展本轮巡视,要紧紧抓住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十三五”收官的年度特点,把“两个维护”根本政治任务具体化到“四个落实”中,坚持工防结合,稳中求进,把方向,全覆盖,强聚焦,确保巡视平稳有序开展,共同写好教育巡视“奋进之笔”。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巡视工作内涵要求,不断提高做好巡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把握政治巡视定位,始终聚焦“两个维护”根本任务开展政治监督。把握中央巡视工作方针,自觉履行政治巡视职能责任。把握巡视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相关要求,切实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把握巡视工作战略格局,不断强化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巡视与其他监督贯通融合。把握巡视工作规范化建设要求,为巡视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教育巡视工作规律,全面推动教育巡视工作规范化高质量发展。一是把握定位上做到精确。把握上与下,认清时与势,兼顾内与外,立足教育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发现问题上做到精准。着眼点和面,注重严与实,立足准和深,区分性质和特点,发现问题要“准”,分析判断要“深”。三是成果运用上做到精细。把握思与行,突出责与效,抓好长与常,不能光说不做,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四是构建监督网络上做到精密。上下联动,左右贯通,前后衔接,强化“一盘棋”思想,加强沟通、会商,把巡视整改纳入日常监督范围。五是队伍建设上做到精锐。注重德才,学做结合,严管厚爱,提升政治能力,先培训后上岗,为巡视干部履职尽责、成长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会议对2020年巡视工作作出部署。一是紧扣“两个维护”,加强对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的监督。二是紧盯阶段性特征,加强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情况的监督。三是紧盯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对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情况的监督。四是紧盯整改责任和成效,加强对落实巡视、审计、主题教育整改情况的监督。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部党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钟登华主持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部党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道槐宣布了教育部党组2020年巡视组组长授权任职和任务分工决定。中央巡视办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根据教育部党组部署安排,2020年下半年对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直属高校党委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处等直属单位党组织开展巡视。(记者 柴葳)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广西高校协同上好思政课
怎样上好思政课?怎样搞好科研?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思政课老师……12月24日,在广西民族大学科技报告厅,来自广西78所高校的150名思政课教师,坐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 “我工作6年来,平时在学校获奖也不少,但在这次学习中深深感到自己还很不足。”右江民族医学院思政课教师梁月凤说,通过听专家教授们上的示范课,深感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平时上课缺乏高度和深度,回去后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 这是由广西教育厅主办的201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集体备课会现场,来自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一线教学名师,倾囊相授各自讲好思政课的妙招。 在广西,类似这样单独针对一门思政课开设大规模的集体备课学习会,今年已举办了3次。为补足思政课教学短板,今年以来,广西以区内普通高校为单位,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部)为基础,以思政课骨干教师为支撑,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层级集群结对共建大行动”,目前已结成14个共建高校群,78所高校开展结对共建,覆盖全区所有院校,形成一个思政课大群体,共同“抱团”上好思政课。 结对共建规定,各高校群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共建协商会、一次教学改革研讨会、一次集体备课会,至少举办一次交叉听课活动、一次教学观摩课、一次学术沙龙活动,有对口支援民办高校任务的高校领导每年带队走访受援高校一次。 “通过充电学习,知识与观念受到一次冲击和革新。”桂林旅游学院教授张秋红有20多年思政课教学经验,但对结对共建集体学习仍如饥似渴。她说,专家们的专业知识非常有前瞻性,平时自己学习很难聚焦重点,今后要在专业水平上多钻研,做好备课,充实内容。在讨论环节,她还“物色”到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教学法、广西教育学院的问题教学法等好经验,打算私下“取经”。 在结对共建中,除了大型集体备课,更多是共建高校群内部“一对一”的指导。各牵头高校均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全心全意帮助兄弟院校。 “这个学期,我们每周都有老师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跟班学习,零距离听专家学者授课,参加集体备课,对我们的教学帮助很大。”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常永告诉记者,漓江学院作为独立学院,如今完全引进了广西师大思政课信息化“思政云”平台进行无纸化考试,既高效又见实效。 广西师范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和思政课改革经验,帮助结对学校推进教学改革。该校依托广西思想政治教育拔尖人才工程,与河池学院、桂林医学院、广西师大漓江学院共同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获得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南宁师范大学依托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与共建高校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教育学院、南宁学院等共同开展的“全时空教学全过程互动 全课程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教学综合改革”活动,获得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特等奖。 各高校积极运用案例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形成一批想政课教改模式。在近日举办的广西高校思政课多层级集群结对共建“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上,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5所共建学校15个参赛队参加。比赛中,老师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轮流登台演讲,他们从不同视角,结合不同案例,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往日由教师“独唱”的思政课堂变成了由学生主讲的“大合唱”。 作为第二层次共建高校第六小组牵头单位,近半年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已与5所结对共建院校开展了教学改革研讨会、学术沙龙、集体备课、共同制作通用课件、集体教学观摩、交叉听课、对口支援、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学生思政课公开赛等10项大活动,受到共建院校师生一致好评。 “结对共建就像及时雨,给高校思政课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莫河东说,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流动性强、人才引进困难、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等问题,有望在结对共建中得到解决。(记者 周仕兴)
0000-00-00 00:00光明日报 -
72天,400余人,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凯旋
北大医学援鄂医疗队乘坐专机抵达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部 供图 迎接英雄凯旋。 北京大学医学部 供图 “我们胜利啦!”国家援鄂医疗队成员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代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激动地汇报着胜利的消息。 4月6日15时,北大医学405名援鄂抗疫战士,满载感动与收获,在武汉战疫72天后,与北京医院援鄂医疗队成员一同乘坐专机平安返京。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北京大学有关负责人专程赴机场迎接。首都国际机场以民航界最高礼遇“过水门”的方式,迎接英雄凯旋。 白衣执甲,持续奋战,是400多名北大医学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执着的坚守。在鄂期间,他们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独立接管3个病区,管理病床150张,累计收治危重症患者316人。 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日子里,在媒体的视野里,他们是身着厚重防护服紧张忙碌的身影,是透过护目镜的坚定目光,是通宵达旦不吃不喝奋战后湿透的衣背,是布满深深压痕的疲倦容颜。或许我们看不清他们是谁,但是我们都知道他们是为了谁。 “两个多月来在疫情最危险、任务最艰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你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与死神赛跑,与病魔搏斗,抢救了众多患者生命,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作出重要贡献。你们用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续写了北大爱国进步的英雄篇章,你们的英雄事迹必将载入史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向医疗队成员致以崇高敬意。 “我们承担了危险、面临了考验;我们收获了赞誉、获得了成熟。”乔杰表示,在这个过程中,“50后”“60后”“70后”无惧无畏、勇毅前行、奋战一线,“80后”“90后”茁壮成长、堪当大任、不辱使命。“回家的感觉真好!希望大家早日结束隔离,重返医疗岗位,我们期待着能够摘下口罩和你们握手拥抱!”(记者 柴葳 通讯员 陈平 韩娜)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中央指导组:扎实做好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校园疫情防控工作
新华社武汉4月6日电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部署,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赴武汉大学调研,研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校园疫情防控工作。 孙春兰在武汉大学召开座谈会,听取湖北、武汉、在汉高校负责同志和毕业生代表介绍有关就业情况。她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重湖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很多帮扶政策,关键是抓好落实。要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扩大“三支一扶”等就业计划规模,增加湖北高校硕士研究生、专升本招生计划名额,完善毕业生参军入伍激励政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多措并举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湖北、武汉和各高校要做好就业服务和指导,优化网络招聘流程,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有关部门要加强倾斜支持,坚决纠正对疫情严重地区劳动者的就业歧视,千方百计把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孙春兰走进学生宿舍,现场考察疫情防控情况。她指出,要切实压实高校疫情防控责任,细化完善工作方案和流程。师生返校前,要做好健康状况筛查摸底,制定应急预案,加强防护物资保障、知识培训,开展校园消杀和环境整治。返校后,要实行严格体温监测制度,要求学生不外出、不聚餐、不搞校园聚集性活动,完善教室、图书馆、食堂等重点场所防控措施。(记者胡浩 赵文君)
0000-00-00 00:00“ -
祖国永远是你坚强的依靠 —— 驻外使领馆助力海外留学人员抗疫纪实
领到来自祖国的20只口罩时,身在德国萨尔州的中国留学生刘杨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疫情发生以来,焦虑不断袭来,对刘杨来说,这份来自祖国的特别礼物可谓雪中送炭。 近一个多月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不少国家愈演愈烈。要不要回国?许多海外中国公民尤其是留学人员对此思量再三难做决断。他们的健康平安也时刻牵动着祖国人民的心。连日来,中国驻外使领馆把为海外留学人员提供帮助作为头等大事,纷纷采取行动,努力调动资源,尽可能帮他们解决遇到的种种困难。 每个在外的儿女祖国都不曾忘记 “对于使领馆发来的每一条暖心提醒,打来的每一个关切的电话,送来的每一份防疫物资,我们既感谢又感动。”这个春天的特别经历,足以让刘杨此生铭记:国内发生疫情时,同学们一道四处募款、采购医疗物资寄回国内,以多种形式为国内抗疫加油鼓劲。紧接着,当疫情蔓延到身边时,他们又投入了疫情阻击战的“下半场”。 对这些远在海外的儿女,祖国也从未忘记。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指出,要加强对境外我国公民疫情防控的指导和支持,做好各项工作,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后,他在先后与英国首相约翰逊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时,表达了中国政府对海外中国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关切,希望对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好当地中国公民特别是留学生的健康安全和正当权益。 早在疫情暴发之初的1月25日,教育部平安留学微信公众号便第一时间向在外留学人员发出了《注意加强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提醒。两天后,教育部又紧锣密鼓地给驻外使领馆教育部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驻外干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进入3月,海外疫情日益严峻。为了科学精准地指导留学人员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维护留学人员生命健康与安全,教育部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织专家,精心编写了《海外留学人员应对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护指南》,并于3月12日通过平安留学平台发布。 当地时间3月6日凌晨,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疫情防控工作微信群里让人揪心的预警消息不断传来:“100多名中国留学生致信英国政府要求关闭学校,采取网上授课!”“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金史密斯学院、市政厅艺术大学发现确诊病例,利兹大学、布鲁内尔大学出现疑似病例,华威大学有密切接触者,部分留学生酝酿弃学回国!”“很多学生传言,中国政府要包机撤侨,需马上登录使馆网站登记。”…… 伴随着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恐慌情绪在原本平静的留英学生群体中扩散着。万里之外的家长们也惊慌失措,纷纷向使馆求助。 情况紧急,若不及时疏导由谣言引发的过度恐慌情绪,可能产生严重后果。面对这样的情景,中国驻英使馆紧急研究对策,迅速完成任务部署。第二天上班大家便分头行动,一方面起草、发布澄清事实的各种公告,指导各校中国学联安抚大家;另一方面紧急联系敦促各校国际部门加强沟通,满足中国留学生的合理诉求,协助使馆本部发布辟谣声明。 各驻外使领馆的风险提示等领事服务信息,被当地中国学联微信公众号、华文媒体及华人团体微信公众号广泛转发,留学生们的恐慌情绪也逐渐得到缓解,大家开始转向密切关注所在国的疫情发展,积极准备防疫。 每条温馨的提示都是来自祖国的牵挂 “你好,我是一名学生家长,快帮帮我的孩子,她只是哭,啥也说不清楚。” “我是某某大学留学的公派硕士,我们学校出现了确诊病例,但学校却说不会对任何人造成影响,一切正常。我非常害怕,不敢出门。” …… 诸如此类的求助电话,最近几乎每一个中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都接到了不少。搁下电话马不停蹄地沟通与协调,成了使领馆工作人员的日常。 随着疫情不断扩散,越来越多驻外使领馆根据所在地疫情的变化,及时跟进当地防疫的最新政策,不断提高领事提醒的更新发布频率,确保在外中国留学人员能第一时间了解当地疫情形势和应对政策,及时收到中国使领馆发出的最新防疫服务信息。 在这样的特殊时刻远离故土,焦虑在所难免,教育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的心理支持热线。与此同时,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分别对与在外留学人员密切相关的出国留学项目申请、回国服务事项等进行了相应调整和安排。 这是一次爱的“接力跑”。不论身在异国他乡还是国内,海外学子的安危冷暖,始终是人们共同的牵挂。即便再忙,即便与祖国遥隔万里,各驻外使领馆从大使到工作人员,都把向海外留学人员提供帮助作为当前工作的优先项。连日来,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与在美留学人员进行了“在线”谈心,驻英国大使刘晓明、驻德国大使吴恳也分别接受了央视专访,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周到的答疑释惑。此外,中国驻其他国家的使领馆及其负责人也通过发表公开信、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积极引导留学人员克服恐慌情绪、客观评估形势、理性对待回国问题。 与之相似,中国驻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新西兰、比利时、丹麦、荷兰等国大使也相继与广大留学人员视频连线,在表达关切和回应他们遇到的现实困难的同时,送上了各自的防控建议。 这是一场与病毒较量的时间赛跑。在中国之外最早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日本和韩国,防疫很早就成了中国驻当地使领馆的重要工作。早在1月23日,武汉“封城”的同一天,中国驻日使馆就开始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发布《关于新型肺炎疫情的紧急提醒》,提醒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广大在日中国公民加强自我防护,关注日本最新防疫措施。 2月份以来,受大邱聚集性事件影响,韩国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迅速攀升,并很快成为当时除中国之外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针对韩国快速发展的疫情形势以及韩政府和各高校不断更新的防疫措施,中国驻韩使馆第一时间发布了对留学人员的紧急提醒。 每一个事无巨细的询问,都是祖国母亲对海外学子爱的叮咛。一条条温馨提示,抚慰着海外学子们的心。 每个“健康包”都装满了祖国母亲的爱 “真没想到,在我们四处买不到口罩、消毒水等防护物资的危急关头,使馆给我们送来了‘健康包’!我们深切感受到危难之际,祖国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从中国驻法使馆工作人员手中领到来自祖国的“健康包”时,留学生姜家宏激动不已。 随着疫情加重,口罩、消毒液等医疗物资成了供不应求的稀缺品。 大量海外学子为此日渐焦虑时,来自祖国的“健康包”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截至目前,中国驻英国、法国、意大利、沙特等国的使馆已陆续向当地的中国留学人员发放了装有防疫物品和防疫指南的“健康包”,指导他们科学防疫,帮助他们加强防护,传递来自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问候,来自祖国母亲的呵护和叮咛。下一步,中国驻有关国家的使领馆还将陆续结合驻在国实际情况,及时将“健康包”发放到受疫情影响的海外学子手中。 这是爱的馈赠! “抗疫的‘上半场’,你牵挂祖国母亲;抗疫的‘下半场’,祖国母亲始终和你在一起!”“‘健康包’等暖心举措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祖国亲人的支援和帮助,也感受到使领馆‘始终在我们身后’”……在一些中文网络空间里,不少海外留学人员深情流露着自己对于祖国母亲的感激之情。 这是一次爱与被爱的交互、心与心的交融! 今年1月,国内疫情暴发后,在中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指导下,留法人员踊跃捐款捐物,积极配合协助各方力量驰援国内,并形成了一支由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抗疫队伍,他们利用社交软件,向全法留学人员及时发布一系列有利于提振大家信心的各种服务信息,将4.5万多名留法学子团结起来,共同抗疫,不让一名留法学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时,志愿者们开通了多个平台,将来自国内外重点一线医院的海内外专家组和同学们联系在一起,让身体不适的学生直接与专家团面对面,实现早问诊早排除、早发现早介入的“云”问诊。直至今日,全法没有一名中国留学人员感染。 身在异国他乡,中国驻外使领馆就是海外留学人员心灵的港湾、可以依靠的臂膀。3月5日,加拿大加西大学一名伊朗籍国际学生被诊断为疑似病例,在该校就读的27名中国留学人员的健康受到威胁。得知消息,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立即启动疫情防控应急机制,及时向领区中国留学人员发出提醒,并在第一时间紧急联系加西大学校长,表达对学校中国留学人员健康安全的高度关注,希望能第一时间获取任何有关中国留学生的信息…… 在有中国驻外使领馆和中国留学人员的地方,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每一个清晨和黄昏,祖国母亲用她坚强的臂弯,去温暖每一个游子。(《中国教育报》记者 柯进 林焕新 《神州学人》记者 刘晓蕾)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孩子校园体育活动中受伤谁来赔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校园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强健中华民族未来整体体质,有重要作用。 但是,长期困扰学校的一个问题是:一旦学生在运动中受伤,校园体育的组织者也总是跟着“受伤”。有时,即便学校无责,仍要承担“人道主义补偿”。这种“伤不起”现象,成为制约校园体育活动的一个隐形“绊脚石”。 《民法典》“自甘风险”条款来了,该条款和相关条款对文体活动中出现意外的各方责任加以界定,由于戳中校园体育“痛点”,引发热议。那么校园体育“伤不起”,还会继续吗? 专家怎么看? 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岩表示,体育法律法学界专家多年来一直呼吁,把自愿参加体育活动、自甘风险的原则明确写入法条,《民法典》采纳了这项意见。此举实现了体育界一项强烈的立法期待,对开展体育活动有重要影响。 “这次立法将自甘风险纳入是一次极大的进展。”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于善旭说,无论是社会公共利益,还是个人长远利益,都需要国家用法律来协调这种风险关系。他认为,该条款的自愿前提如何适用学校体育还需更多探讨,但其传递的法治理念,对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无疑会形成积极促进。 “组织文体活动可能带来风险,只有释放这样一种风险,才能够激发更多举办活动者的热情。”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素华说。 “《民法典》第1176条自甘风险条款说的是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但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可能会是一种教学安排,校园体育的问题和自甘风险条款可能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赵毅指出,作为对自甘风险条款的补充,校园体育更多适用《民法典》第1200条和1201条有关教育机构责任的条款,校方是否承担责任,关键看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职责。 他认为,法律永远都是抽象的,具体的使用还是需要法官落实到具体的案件过程中,但上述条款有助于树立一种理念,“就是体育活动有些伤害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够苛责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去承担更重的注意义务,这种活动伤害更多需要自己来承担的这种理念。” 上海政法学院体育法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姜熙则认为,学校文体活动的问题光靠一部法律或几个法条无法全部解决,涉及制度的设计、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准入、学校保险等诸多方面。 法院怎么判? 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副庭长陈思说,在校园体育类的伤害案件审理中,学校和教育机构承担的主要是教育管理职责,认定是否承担侵权责任主要可参照《民法典》第1199条至1201条来分析认定。 如何判断学校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职责、是否需要承担侵权责任?陈思坦言,审判实务中法官的思维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认定:一是这项体育活动是否具有高风险,比如是否有一定对抗性、对技巧要求是否相对较高;二是体育老师是否教会了学生从事这项活动所需的技能;三是现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四是老师是否在场监督管理等。 陈思举例说,自己曾审理过体育老师组织学生折返跑导致学生摔倒受伤的案件,最终依据多个事实,如场地小、学生多;该校对场地安排的合理性未尽到注意义务,存在学生容易相互碰撞的安全隐患;体育老师不在现场疏于监督管理等,判定学校承担相应比例的赔偿责任。学生本人因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安全防护意识,且未及时向老师及其他同学求助,以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自行承担与过错相适应的责任。 陈思审理过少有的一起学校无过错的案件,是两名学生周末在校内自发组织的篮球赛中受伤。“双休日学生自发举行篮球赛,学校在教育、管理上并无过错,考虑到当事人的负担能力,根据公平原则,由学校进行补偿而非赔偿。”陈思说,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既要维护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又要维护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 山东省一名基层法官认为,“自甘风险”等条款可能还要等待有关司法解释,比如,8岁以下儿童受到人身损害的举证责任在教育机构,但8—18岁其实也应由教育机构举证,如果由孩子家长举证教育机构未尽义务,举证难度之大会超乎想象。 “这些年各地法院对此类案件的裁判原则不统一,有的适用过错推定责任,有的适用过错责任,有的适用公平原则,即使教育机构尽到了教育、管理义务,但无法完全证明,加上各方面压力,有不少判决最终还是判了学校承担一定责任。”山东隆湶律师事务所律师周雷表示,希望司法部门坚持立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他认为,判决有引导和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一旦判决和稀泥,那么《民法典》相关规定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学校怎么办? “以前的学校运动会有撑竿跳、三级跳远、标枪、铅球等项目,现在这些危险性大的项目基本都取消了,就是担心学生安全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宿城一中副校长刘秀云坦言,一旦出现问题,学校确实承担不起,但又不得不承担社会压力和经济补偿的压力。 “现在所有学校开体操课的几乎没有了,因为体操危险性高、容易受伤,体育老师也害怕出现问题,学校也强调安全第一。”山东临沂一位高中体育老师说,他们的体育课基本上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课程,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避免出现受伤。下午课外活动不组织统一活动,有少部分学生自己去跑步、打篮球,其他学生都在教室学习了。 还有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效应很大,一旦有学校遇到运动伤害的诉讼,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校包括所在地区的学校都会在开展体育课上缩手缩脚。他希望法院能用法律来解开束缚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约束。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一旦学生出现意外事件,对于学校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没有一个社会共识。哪怕孩子原来身体就不好,一旦出问题,都是学校的责任。”刘秀云认为,相关规定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细化。 陈思则坦言,在没有侵权人、没有过错人的情况下,是学生本身问题导致的受伤该如何判定,他也会感到困惑。 对此,姜熙认为,既然校园体育活动必须开展,就必须要有“兜底”,如国家层面的赔偿和完善的保险政策等。就体育教师和学校而言,需要划定具体清晰的责任范围,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要有赔偿的兜底。于善旭也认为,对于受害者现实利益的受损,都要受害方自己担责也不公平,因此需要行政和市场相结合,来建立校园活动的风险保障机制。 多名身为家长的法律工作者建议,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当对体育活动的安排有更详细、贴近实际和完善的标准;做好相应场地、配套设施的建设,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内进行体育活动;从事剧烈的体育运动之前,要了解清楚学生的身体状况;加强体育老师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从事某项体育运动前警示学生注意防范此项运动可能会导致的人身损害。(记者 代群 周畅 林德韧 李丽 吴书光)
0000-00-00 00:00新华社 -
“00后最强大脑” ——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的“宝藏少年”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10月29日在上海开幕,一群穿梭在会场的 “00后科学家”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与诸多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等奖项的获奖者们面对面,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 此次论坛有44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1位图灵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参与,此外还有多位全球优秀青年科学家和中外院士科学家共同参与,涵盖化学、物理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全球影响力。 这些“全球最强大脑”在一起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一主题,探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密码,书写属于人类未来的新预言。论坛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桌布讨论”,将与会嘉宾分成15桌,每1至2位顶尖科学家和十几位青年科学家围坐在一起,就各式各样的前沿科学话题进行“头脑风暴”。在一些圆桌上,记者发现了几位聚精会神的“少年科学家”。 就读于大同中学的蒋骋昊是今年年纪最小的嘉宾,也是上海市“英才计划”的成员之一。受家人影响,他从小对医学充满了兴趣。正处于牙齿矫正期的他由于需要戴牙套而常年受到口腔溃疡的困扰,但他发现现有的口腔溃疡药物存在持久性不强的缺陷,因此从初三开始萌发了研发治疗溃疡新配方的念头。经过导师的帮助以及自己反复思考和试验,正在上高二的他研发出了一种凝胶状的溃疡药物配方,并正在进一步完善。当蒋骋昊向同组的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们介绍自己的项目时,引发了牛津大学马格达伦学院院士吉罗·麦森伯克的强烈兴趣,这位神经科学领域的“大咖”追问了其关于实验的一系列细节,并频频点头。 蒋骋昊表示:“通过此次和世界顶尖科学家的交流,有助于打开科学思路、强化创新意识、拓展国际视野。科学应当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未来会继续往药学方向发展。” 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高三学生胡诗成和蒋骋昊一样也被分在了第十三组,她操着流利的英文和同桌的外国科学家探讨关于化学的问题。胡诗成告诉记者,自己从初三开始对化学产生兴趣,曾获得上海市高中学科联赛一等奖,接着自学大学化学,更加明确对化学的喜爱。入选“英才计划”的她跟随复旦大学的教授学习相关知识,每天放学后就“沉浸”在化学实验室里,从事催化剂项目研究,经常一抬头看时间就是晚上11点。 “我觉得能够用分子的眼光来解释世界上各种现象是件很神奇的事情,希望我今后的研究可以进行工业化应用,从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及能源问题。”胡诗成说。这位化学“宝藏女孩”的勤奋态度让吉罗·麦森伯克印象深刻,他鼓励胡诗成继续探索新的领域,培养良好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胡同学今年还获得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能源化学一等奖和学科最佳,并受邀参加将在12月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她告诉记者,无论是去观摩诺贝尔颁奖典礼,还是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和自己仰慕已久的“科学大咖”面对面交流,都是非常不一般的体验,会对自己今后的科学发展有所启发。 上海中学高三学生李仁宇用了两年时间设计了一套打桥牌的人工智能系统,类似“桥牌版AlphaGo”。新材料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这位计算机“宝藏男孩”而言有些陌生,可这丝毫不妨碍他和同组的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麦立强进行互动。擅长新材料研究的麦教授向李同学介绍了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于新材料的研发和建模,鼓励他更多地进行跨领域的探索,持续追逐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虽然有很多专业知识听不太懂,但通过这个平台领略到了顶尖科学家们的风采,在与科学家们交流后,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要在多领域不断探索,”李仁宇向记者坦言,“我的知识积累还很有限,接下来要在大学继续积累,明确自己未来的科研方向。” 这场将中学生和诺贝尔奖得主齐聚一堂的交流虽然短暂,但正如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所言,这样的交流让具有科学潜质的年轻人接触到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指导,上海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决心和行动令人印象深刻,中国作为世界科技方阵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记者 有之炘)
0000-00-00 00:00新华社 -
打响“卡脖子”技术攻坚战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全球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攻坚“卡脖子”难题,高校有实力、有能力、有优势,责无旁贷。随着高校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攻坚行动的不断延伸,2019年我国高校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体制机制配套改革等方面可圈可点。 (一)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是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理应发挥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 中兴事件、华为事件使“卡脖子”技术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事实上,除了芯片,我国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发动机、精密仪器等领域的短板也日渐显现。 在2018年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看来,经济与贸易的摩擦,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这些竞争归根结底既是高等教育的竞争,更是人才培养水平的竞争。 攻坚“卡脖子”难题,高校责无旁贷。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理应发挥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 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建有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中60%的基础研究任务、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近5年来承担了超过1/3的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超过65%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超过70%的国家技术发明奖,有效服务了国家关键领域自主创新。 而《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具体制定了“围绕严重制约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引导高校加强对信息、能源、安全、材料、核、网络、海洋、工程制造、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攻关”的目标任务。 “高校应当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人才聚集、基础研究厚实等独特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在服务国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创新主动权方面担当重要责任。”杜玉波说。 (二)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 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便确定了“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项目、集成电路装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大型飞机等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产业化目标,解决“卡脖子”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攻关这些“卡脖子”难题上的重大创新成果也竞相涌现:12月16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三号卫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随着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2020年中国将织成“天网”。而作为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基础工程之一,其核心芯片由国防科技大学北斗团队自主研发。 11月2日,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品种——国家新药甘露特钠胶囊(GV-971)上市,用于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填补了全球这一领域17年来无新药上市的空白。这项始于1997年历时22年的攻关,中国海洋大学功不可没。 太阳系外是否还有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觅音计划”将通过发射宇航飞行器,以直接成像手段率先发现和认证太阳系外宜居行星并刻画其宜居性,并以0.01角秒的空间分辨率开启中外红波段天文学观测的新纪元。为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超限感知前沿科学中心,以多位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学校多个研究团队和多家研究单位共同协作,联合攻关,为“觅音计划”引领空间科学原始创新奠定基础。 …… 从跟跑者到并跑者,从并跑者到开拓者,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的号召,我国高校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尤其是面向新的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在下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进行核心技术创新,为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SEP)数量居全球第一。在世界通信技术竞争中,中国历经“2G跟随”“3G突破”,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而5G网络也是发展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产业的基础设施。过去一两年内,多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 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发团队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常温常压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给氢能源开发利用的3个“卡脖子”难题带来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助力氢能源产业化。 由华北电力大学参与研发的中国首套火电机组“智能发电运行控制系统研发及应用”项目,为火力发电装上“智慧大脑”,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更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天津大学“善测科技”团队研发的“旋转叶片在线监测系统”,则成为“中国最领先的重大装备守护神”。 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阵地。 (三) “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攻坚“卡脖子”难题,一方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下好“先手棋”。同时,要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 近年来,尽管成果频现,但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和社会期待,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明显差距,依然存在着原创理论、原创发现缺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价等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发展环境需要不断优化等难关。 问题出在哪儿?“约束高校实现关键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的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短板,二是在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的成果转化方面重视不够,三是缺乏‘十年磨一剑’的创新氛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说,“这方面我们还缺乏让科学家安心、专心、尽心于创新的环境。” 教育部科技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大力推进高校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攻坚行动。 攻坚行动从哪里展开?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提出在高等院校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推动产出一流原创成果,布局建设了脑科学、量子信息、疾病分子网络等7个前沿科学中心,锦屏深地实验室、海底观测网、模式动物等大设施建设也不断取得突破。 不久前,复旦大学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决定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以牵引集成电路技术源头创新;二是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揭牌,先期以“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为核心,与张江实验室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紧密对接。 “科研融合创新的核心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聚焦前沿核心技术进行创新,组建集中攻关平台进而形成协同合力。”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认为,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使得学科边界逐步消除,推动大学教学与科研不断融合,要求高等教育在学科、院系、学术和研究机构的设置等方面打破陈规、锐意创新。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并举,才能真正释放科研活力。今年9月,科技部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实行“里程碑”式管理和“包干制”,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 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本的实施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实践,本科教育全面振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攻坚“卡脖子”难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记者 董鲁皖龙)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清华大学:5月底疫苗和抗体药物可进入动物试验阶段
清华大学张林琦团队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病毒载体的腺病毒疫苗和单克隆抗体药物取得重要进展。5月底,疫苗和抗体药物均可进入动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阶段。 4月1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邓宁介绍,清华大学1月30日就调动全校资源力量全面布局和开展抗疫科研攻关,推动科研成果服务抗疫一线,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从诊、治、防三个方面全面布局,聚焦疫苗、药物、临床诊疗技术、病毒传播防控、应急决策等方向,组织疫情防控科研攻关。2月2日启动了第一批8项抗疫应急项目。 3月初,清华大学部署组织了8个抗疫科技攻关突击队,分别是:病患预防检测及确诊检测技术、超敏定量PCR试剂盒技术、抗体药物及疫苗、室内及楼宇空气杀毒技术、基于蛋白的病毒传播阻断剂、干细胞炎症治疗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和心理康复系统。经过全力攻关,张林琦团队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病毒载体的腺病毒疫苗和mRNA单克隆抗体药物取得重要进展。已成功分离出200余株具有高效中和能力的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及其编码基因。在科技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支持和帮助下,团队已启动了联合攻关,打通了研发、试验、生产的全链条,5月底疫苗和抗体药物均可进入动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阶段。程京院士团队联合博奥集团在现有试剂盒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并计划向德国捐赠试剂盒和检测设备。罗海云团队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杀查一体空气消毒系统可以高效快速可靠地杀灭空气中的病毒,快速杀毒效果高于99.9%,近期可用于武汉隔离病房的消毒。刘辛军团队研发的“荼与”体温自动筛查机器人,室外测温精确度达到0.2摄氏度,可以对行人和车辆乘坐人员进行快速测温。目前正在开展实地测试。郭永团队研发的超敏定量检测试剂盒已经完成了药监局审查前所有试验,并已具备量产能力。常智杰团队研发的干细胞治疗药物已开始有效性试验,并研发成功量产制造工艺,预计5月底开展临床研究。 今后,清华大学将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流行病长期准确预报的能力和预警机制,服务于国家疫情预报体系。此外,清华大学还将推动建设协同高效的疫苗药物研发平台和体系,提升我国在疫苗和药物方面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能力。(记者 贾晓宏)
0000-00-00 00:00北京日报 -
疫情之下,名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近日,不少“双一流”高校陆续发布了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2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在疫情的影响下,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也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毕业季。 记者梳理发现,经历了2020年这一特殊的年份,名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体稳定,留学率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在国内深造。此外,毕业生们不再扎堆儿“北上广”,不少学生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或邻近省份就业。在就业行业和用人单位性质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企业就业,基层就业也成为不少名校大学生的新选择。 高校就业率总体稳定,国内深造比例走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2020届毕业生更是达到了874万人。如此大体量的毕业生人数为2020年的就业工作带来新挑战,但从整体来看,高校的就业率总体保持稳定。 根据已经公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不少高校的毕业生数量成为往年之最,一些高校甚至已经破万。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为11588人,浙江大学为12727人,四川大学为15932人,吉林大学甚至达到了16944人。 而从就业率来看,不少高校都可以达到90%以上。例如,清华大学2020届毕业生共6995人。截至2020年10月31日,就业率为97.8%。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7.7%、98.3%和97.2%。西安交大2020届毕业生共计8634人,截至2020年11月30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9.09%。其中,本科生就业率98.60%,硕士生就业率99.49%,博士生就业率99.73%。 在留学受阻和就业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国内深造。2020年,教育部宣布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人,这对于本科生来讲,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就业“分流”的效果。 一些数据也证明了这样的趋势。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校本部总体就业率为97.62%,从毕业去向分析来看,本科生以国内升学(43.39%)为主,出国(境)深造(24.81%)和签约就业(21.07%)次之。 受国际形势以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一些高校的出国(境)深造比例有所下滑。浙江大学2019届毕业生出国(境)比例为12.6%,到了2020年下降至8.72%;武汉大学毕业生的出国(境)比例,由2019年的9.37%下降至2020年的7.79%;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出国(境)比例由2019年的15.3%下降至2020年的9.6%。 不再扎堆儿“北上广”,灵活就业成新趋势 曾经,“北上广”成为不少年轻人就业的“白月光”,不论是否留在当地,“去一线城市闯一闯”都是一个需要打卡的人生选项。然而,记者观察近几年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北上广”已不再是一个必选项。如今,不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或者选择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或者选择去邻近的发达省市。 南京大学就业排名前五的省市为江苏省(45.45%)、上海市(12.93%)、广东省(9.39%)、浙江省(8.22%)、北京市(5.93%)。西安交通大学2020届毕业生在陕西省就业的比例达39.68%,其中在西安市就业占比最高,为92.08%。此外,东部地区为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主战场,其中71.92%的毕业生流向了上海市。在四川大学,西部地区(64.93%)为2020届毕业生就业主战场,其中四川省占比52.47%;其次流向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等,占比为28.15%。 对于身处湖北的高校毕业生来说,这个就业季显得格外特殊。为保证湖北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从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在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虽受到疫情影响,但仍大体保持稳定。 其中,截至2020年12月10日,武汉大学全校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0.69%,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86.27%,硕士毕业生就业率94.80%,博士毕业生就业率95.90%。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19%,研究生总体就业率为97.19%,其中,硕士生就业率为97.19%,博士生就业率为97.24%。 湖北省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并未减弱,不少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均是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届已就业毕业生选择湖北的占比超三成。华中科技大学首选湖北的本科毕业生占比33.91%,比2019年大幅提升6.89个百分点,首次留鄂比例超过30%,首次超过广东位居首位。 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业等成为毕业生热门选择。 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与教育居前三。而华中科技大学的就业报告显示,协议就业人数最多的则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与教育业。四川大学流向较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14.27%)、“卫生和社会工作”(13.86%)、“制造业”(13.13%)和“教育”(12.32%)领域。 2020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明确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而对于这一届毕业生来说,灵活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 武汉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本科生选择灵活就业(包括仅出具就业证明、自由职业、阶段性就业、兼职就业和自主创业等)的比例达到5.36%。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生中,18.66%选择灵活就业,略高于签协议(合同)就业人数。清华大学本科生中,签三方就业人数只占7.7%,而灵活就业人数占到了13.8%,约为签三方就业人数两倍,达到424人。 毕业生薪资亮眼,“互联网大厂”成名校生“收割机” 如今,不少高校的毕业生平均年薪突破了10万元。电子科技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14.3万元,较2019届增加了1.8万元,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签约月薪平均值为10.1万元(2019年为9448.85元),哈工大(深圳)毕业生平均年薪则达到17.08万元。 从签约单位的性质来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去企业就业,“互联网大厂”以及大型民营企业俨然成为名校毕业生的“收割机”。 根据已经公布的报告数据,一些高校披露了招聘人数较多的单位,华为公司的表现仍然十分突出,其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招聘了187人、402人和202人。根据签三方就业人数的统计,接收清华大学2020届毕业生20人(含)以上的单位中,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位列前三。 罗婕(化名)是北京市某985高校新闻学院的研究生,2020年11月,当“互联网大厂”的招聘已基本落下帷幕时,她手握两个心仪的“大厂offer”,考虑着应该去哪里。 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罗婕就想好了自己以后干什么。她相信自己未来不会留在北京,因此户口于她而言并没有吸引力,向往自由的她对体制内工作的稳定并不“感冒”,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相比,她则更喜欢后者。 近年来,不追求“铁饭碗”不仅成了名校毕业生的一句口号,他们的实际行动更是证明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华中科技大学,从就业情况看,签约单位以企业为主,占签约人数的74.46%。在浙江大学,企业单位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占比67.83%),其中其他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占比37.66%、国有企业占比17.59%、三资企业占比12.58%。其次流向各类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为25.05%,到党政机关、部队就业的比例分别为6.97%和0.15%。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高校陆续交出的就业“成绩单”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安心。2021年,教育部预计应届毕业生规模将达到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如今,就业之路漫长,秋招已告一段落,不少大学生已经在个人的努力和学校的帮助下手握offer。很多大学生表示,只要提早做准备,调整好心态,总有一个心仪的工作等着自己。(记者叶雨婷 实习生阳洋)
0000-00-00 00:00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搭建“云平台” 打好“精准牌” ——疫情期间各地各高校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纪实
“疫情是短暂的,未来还有很长时间去做很多事。”不久前,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20届博士毕业生习江北签约湖北选调生,选择毕业后赴湖北基层工作。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比去年增加40万人。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保就业、稳就业、促就业成为重中之重。春节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提升网上就业服务能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深造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互联网+就业”保证就业工作不掉线 “我通过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进行了线上投递,经过两轮面试后成功获得了offer(录用通知)!视频面试让我感觉更轻松,表现更自如。”日前,在东北石油大学举办的2020届毕业生第一场春季线上双选会上,倪红敏成功签约。此次双选会有2212名学生参加,岗位6520个,225人次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3月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指导推动各地各高校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网上就业服务、拓宽就业和升学渠道、强化就业困难帮扶等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各地各高校也主动创新工作模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资源和更好的就业服务。 用好“互联网+”,清华大学通过“雨课堂”和快手合作搭建“空中宣讲平台”,目前已举办31场空中宣讲会,覆盖学生4000余人次;联系雄安集团等100多家单位,通过简历收集、机考测评、在线恳谈等多种方式实现远程招聘。2月15日—3月15日是“山东大学2020届毕业生线上招聘服务月”,学校主动联系重点用人单位沟通人才需求,通过就业信息网、就业微信以及各培养单位党委副书记微信群、毕业班辅导员微信群,持续推送就业需求信息。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着家庭的期盼,一头连着社会的稳定。各地创新工作模式,搭好就业云平台,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日前,甘肃省教育厅、财政厅等五部门联合举办了首场甘肃省2020年春季高校毕业生网络视频双选会,近1600家用人单位需求人才7万余名,吸引4万余名毕业生参加,8198人达成了就业意向。广东省目前已有60.3万名2020届毕业生在广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智慧服务平台提交电子简历,1.2万余家用人单位发布了岗位信息,5.4万名毕业生完成了在线就业协议签订。2020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预计19.3万人,“云求职”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发布—简历收集—简历筛选—在线笔试、面试、测评—录用公告发布—电子签约”全流程就业服务,已募集近800家央企的招聘需求,预计提供4万个就业机会。 “精准对接”让学生求职踏入快车道 “投简历前我在线预约了就业指导中心的一对一简历与面试指导,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坚定了做软件工程师的决心,并制作了有针对性的简历。老师给我重点推送相关岗位,我最后投了5家单位,家家有回应,而且十天内就顺利签约。”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毕业生张驿用“一投即中”来形容他的求职经历。 “面对浩如烟海的招聘信息,毕业生难免会遇到‘选择困难’以及‘真假难辨’的问题。我们希望能针对每个求职学生,做到信息的精准推送。”天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柳丰林介绍,天大学工部有三支队伍为毕业生提供一周七天“不打烊”的在线服务,一支16人的队伍专门对海量招聘信息精细化整理分类并推送。毕业班辅导员团队及时监控就业招聘信息,精准匹配学生。学校还有一个团队依据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梳理企业的发展动态及招聘信息,与学生需求进行匹配……精准对接让学生的求职踏入了快车道。 疫情期间,各地各高校坚持“就业服务不打烊”,以优质的线上就业课堂、就业指导和便捷的线上手续办理,做好毕业生“春招”准备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推出了“就业创业线上学习平台”,提供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三大类课程,并简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所有材料均可通过提交电子版、邮箱回传等线上办理。中国农业大学搭建“线上就业课堂”,重点围绕“线上简历制作、线上面试准备、线上考试应答”等,助毕业生掌握应聘技巧,形成了覆盖全体毕业生的“线上就业推荐档案库”,为每一名拟就业毕业生撰写推荐材料,并为后续单位推介、政审考察等提供帮助。河南省教育厅推出“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省网络联合公益服务——分秒在线促就业春暖活动”,初期预计提供公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500节、就业技能培训项目30类、有效就业岗位信息100万条。 面对不同的就业需求和就业目标,不少高校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一对一”“点对点”“靶向”帮扶,助力毕业生找到心仪的工作。北京工业大学设立就业创业服务党员先锋岗,开通24小时紧急业务咨询电话,确保学生紧急事务“一事一办”“一人一办”。江南大学实施就业信息“云推送”,毕业生一次递交关于应聘岗位、用人单位性质、意向就业城市、薪资期待等个人求职要求,系统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北京建筑大学摸排了全校2686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建立了出国留学群、面试指导群等,并推出了一对一在线咨询。西南石油大学结合未就业毕业生分层分类划分情况,共设置考研升学、就业指导、公招考试、创新创业等6类QQ工作群,为毕业生提供精准服务。 为湖北学子开通就业“绿色通道” “本以为居家防疫让工作没了着落,没想到学校的‘线上一条龙’服务帮我成功签约。”3月14日,武汉科技大学测控专业2020届毕业生胡梓勋和中国十五冶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线上签约。 武汉科技大学开通线上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从企业招聘信息、就业咨询指导到线上面试签约的“一条龙”服务,毕业年级的辅导员通过直播、视频会议、短视频等方式努力帮助毕业生就业。 武汉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熊军介绍,今年武汉高校毕业生大约有34万人,创历史新高,目前签约率不太理想,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10到20个百分点。当前,武汉大学生就业面临心理焦虑、岗位不足、沟通渠道不畅三大难题。 针对岗位不足难题,3月16日,清华大学与湖北高校联合在线大型招聘会启动仪式在多地同时在线举行。招聘会吸引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美团)、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600余家用人单位参会。 3月27日,教育部启动“面向湖北高校毕业生及外省湖北籍毕业生网上专场招聘”活动。此次活动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共同主办,由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和广东五省市教育厅(教委)共同承办。五省市均为往年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集中地区,通过挖掘岗位、共享资源,目前已有1.2万家单位提供岗位21万个。 截至3月初,已有近3000家企业到华中科技大学招聘。“我们把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与往年做了一个比较,现在来看,目前研究生的就业跟往年相比大体持平,略有一点增长;本科生的就业情况也还不错。”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解孝林说。 为帮助湖北籍毕业生和困难群体毕业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通“绿色通道”。学校建立覆盖162名湖北籍毕业生的微信群,就业指导和帮扶由专人负责、24小时在线,确保每一名湖北籍毕业生都能及时获得就业指导。学校还拿出近6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湖北籍学生开展就业帮扶,主动向华为、美的、时代中国、杭州银行等10余家用人单位累计推荐湖北籍和困难毕业生182人次,已为45名湖北籍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 陕西省要求高校加强湖北籍毕业生和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简化优化就业手续。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在教育系统招聘活动中,不得发布拒绝招录疫情严重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信息。黑龙江省35所高校对1745名湖北籍毕业生开展“一对一”视频指导和帮扶,优先为他们推荐岗位,建立援助计划和台账。(记者董鲁皖龙 柯进 万玉凤)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志愿者方阵走来新生代
凌晨3∶20,3∶25……3∶40,这几天,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尼加提·努尔买买提在手机里每天设置5个闹钟时间。 在十余公里外的武汉科技大学,大二学生孟宇潇,同样在凌晨给自己设置了8个闹钟时间。 但往往闹钟还未震动,他们“总是提前就醒了”,迅速集结准备赶往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各个场馆。 自10月18日开幕以来,这场军运会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员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盛会精彩频传,包括尼加提和孟宇潇在内,2.6万名赛会“小水杉”(本届军运会志愿者的统一昵称)也成为荣耀背后的英雄。 数据显示,这群小水杉中,95后占比96%,其中还有7859名00后。继奥运会“鸟巢一代”和世博会“海宝一代”之后,这是志愿者方阵里走出的新生一代。 军运会志愿者管理中心主任朱进说,新一代志愿者为赛会、为青春写下自己的注脚,也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发出强烈信号:未来中国的模样,或许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信、友好、开放、智慧、创新,就是新时代中国年轻人特有的气场。 年轻志愿者的表现令人敬佩 马厩里,掀开混合了马粪、草料的地垫,是什么感觉?武汉商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大三学生祝志东和同学们知道:“像切洋葱,一瞬间眼圈像在灼烧。” 早在今年4月,军运会各项测试赛陆续举办。在马术场地障碍赛和现代五项马术项目的测试赛及正式比赛上,祝志东与伙伴们的任务是,搬卸物料、清扫马厩、摆渡运动员等。 赛前布置马厩,每个橡胶地铺重150斤,4名男生一人抬一角“挪动”归位。三四天里,30多名男生,一共搬运了600多块。 “大拇指和食指持续用力,手酸痛了好几天,每个人的手上都磨出了水泡,”祝志东说。 “我们见过这个城市凌晨最美的一幕”,19岁的孟宇潇在军运会开幕一天后正式进入他的志愿者时间。 学校距离军运会场馆较远,孟宇潇和同学们每天早上6点多赶到场馆,一直忙到晚上10点结束,回到学校常常是半夜12点。 一开始,孟宇潇的任务是在游泳赛场负责协助记录成绩、整理颁奖物资等。20日上午,他临时受命:扮演吉祥物“兵兵”,与观众和运动员互动。穿上套装,“感觉像夏天穿厚羽绒服”。 军运会志愿者中心宣传小组志愿者廖元春的任务是和几个小伙伴用镜头对准2.6万名赛会志愿者。这位66岁的老太太原本只想参与一下家门口的这场盛会,没想到每天跟这群小水杉在一起,“新生代们的表现,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 廖元春的镜头里,记录了这样一幕:在武汉五环体育中心举办的田径测试赛前,一大早,一名小水杉拄着双拐慢慢挪过来,原来他前几天扭伤了脚,但坚持一定要到现场,“今天如果不来,后面就没资格来了”。 18日晚,军运会开幕式惊艳了全世界。廖元春拍下这样一组镜头:当天,一群大学生早晨7点多就从几十公里外来到现场,他们准备好6万多个装着书和面包的袋子,整齐地放在观众座椅上,忙完已是中午,他们就来到室外,席地而坐吃午餐。 老人说,当时脑海里一下蹦出解放军进上海的那一幕,成排地露宿街头,不进民宅,不扰民,真心让人敬佩。今天的志愿者也像当年的解放军战士一样,令人敬佩。 做到每一个细节的完美 在成为正式的军运会志愿者之前,华中农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李纵擎已经开始了为军运会服务的工作。 今年暑期前,李纵擎便一直参与军运村志愿者之家华中农业大学展区的设计。对志愿服务,李纵擎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前,作为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她于2017年8月前往贵州狗吊岩村为民小学支教一年,教授孩子们知识、陪伴他们成长。贵州省大方县委授予她“最美志愿者”称号。 “志愿服务不是惊天动地,而是要做到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军运会开始后,李纵擎既是志愿者之家高校展示区的解说员,也承担着军运村公寓楼志愿服务等工作。 为让来自109个国家的9300多名军人运动员感到像回家一样温暖,她和伙伴们提前将每一栋楼的位置、每一处设施场所都“复刻”在脑子里,成为“军运村里的活地图”。 天天与小水杉们在一起,朱进观察,这群95后,对各种规则、器材熟悉与上手非常快,“讲奉献,也更讲专业;他们才思敏捷,个性飞扬又团结协作”。 军运会设置在武汉会议中心的接待中心里,从加拿大、英国留学回来的李雅蓓,从今年1月起就开始了赛事对外联络服务工作。 李雅蓓是土生土长的武汉姑娘,在国外读书7年,她专职为赛会提供事务衔接、邮件联络、翻译等志愿服务。 在接待中心,像李雅蓓这样有留学经历的小水杉们,早已熟练掌握英语、法语、韩语等,但是,为将服务做得更专业,这群年轻人特意提前熟悉了赛事词汇。 对所有小水杉来说,服务事项不同,但责任相同——默默把岗位上的事做好,就是一种“专业”。 10月18日晚7点,武汉体育中心主场馆内,军运会开幕式前夕的最后准备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场馆入口处人来人往,在A区二楼外,在一扇可以窥见演出的门外不到十米的位置,作为负责路线指引和接受咨询的志愿者,江汉大学金融专业大二学生龚长旭不断提供服务,始终面带微笑。 “开幕式开始后,你们可以进去看看吗?” “我的岗位就在这里,”这个小伙子说,彩排时大家看过一眼,感觉特别精彩,“等回到寝室再看回放,补上这精彩的一课。” 在军运会的舞台上快速成长 扮演“兵兵”期间,汗水浸湿了孟宇潇的衣裳。但是,他感觉自己更多的是收获。 “兵兵”的视线和听力范围有限,孟宇潇身后还专门跟了一名志愿者,给他喝水、递纸巾、全程提供后勤服务,这也让孟宇潇更加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 做引导服务时,有一件事让他高兴了好久。一位名叫安冬(音译)的俄罗斯运动员,获得了男子200米蝶泳冠军和多项游泳团体赛事的冠军。“5天里,我引导接待了他6次,可能彼此都熟悉了,他也非常认可和感激我的服务,临走时主动提出在我的工作牌上签名,还合了影。” 苏晓玲大一时就加入了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这次成为军运会志愿者,她开阔了眼界,也结识了不少来自其他学校的小水杉,下一个计划是要跟这些新伙伴一起策划更多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打破校园界限”。 大三这年成为军运会的志愿者,对祝志东来说“很及时”。 搬卸物料、清理马厩这些事情,难度系数远超在老家时的收麦子、扫猪圈等农活。但当和同学们一起圆满完成任务,他觉得手上那些水泡、持续多天的腰酸背痛都是值得的。 “感觉抗压性增强了。”以前面对困难,祝志东有时会担心害怕、犹豫不前。军运会测试赛志愿服务结束后,老师邀请他代表学校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赛,他当即接受,调整时间刻苦训练,最终与队友一起拿到名次。 军运会志愿服务结束后,祝志东准备着手跨专业考研攻读法学。这半年来的经历教给他,“要学会走出舒适区,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困难不再可怕,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先付出百分百的努力。”(记者 朱娟娟 雷宇 通讯员 尹素娟)
0000-00-00 00:00中国青年报 -
今年武汉首场高校毕业生线下招聘会举行
武汉纺织大学毕业生张娟在与招聘单位工作人员交谈。 记者 史伟 摄 6月1日,江汉大学,2020年武汉首场高校毕业生线下招聘会举行。86家单位携近3000个岗位前来“抢人”,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教育培训、物流贸易等行业。 现场,学生们戴着口罩,拿着简历,在招聘台前排队应聘。武汉鸿立盛建筑工程安装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负责人鲁女士说,“没想到在高校毕业生还没返校的情况下,还能有这么多学生来应聘。” 据统计,此次招聘会共收到简历2752份,现场达成签约意向人数831人。接下来,武汉还将陆续举行8场类似招聘会,涉及一大波热门岗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事实上,疫情发生后,武汉第一时间根据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关稳就业措施,一大批努力稳定工作岗位的企业,不断受益于稳就业的各项政策。 张娟是武汉纺织大学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家住新洲,得知武汉今年首场应届大学生线下招聘会举行后,她赶到江汉大学招聘现场求职,“这场招聘会我不能错过,可以和招聘单位面对面”。 张娟求职的方向是培训机构或者中小学英语老师。她说:“疫情给找工作增加了难度,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不到两个小时,张娟就投了10多份简历。 记者在现场看到,武汉爱加文华培训机构招聘老师,年薪10万+,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排队咨询。“待遇很好,而且教师一直以来都是很不错的就业选择,想先投个简历试一下。”湖北第二师范的毕业生王同学说。 重庆医药集团湖北诺康医药有限公司招聘主管李秀平早上7点多钟就来到招聘会现场,原以为今天来的大学生不会很多,但“人数超出我的想象,而且收到的简历都很不错,他们都有在制药企业的实习经历,这点我们很看重”。 “刚刚投了两份简历,过几天就可以安排面试,想找一个偏技术的运营岗位。”来自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的王锋是江西九江人,前几天才从家里赶回武汉求职。 “我更喜欢线下的招聘会,不仅能和企业主管直接交流,还能和众多的毕业生分享经验,取取经。”对于未来的就业目标,王锋说:“还是很坚定地想留在武汉,我相信,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大城市,有独有的发展优势和深厚的城市底蕴,而且离家也不算远,是我的最优选择。” 正在江汉大学计算机专业读研究生二年级的祝砚鑫也来到现场,感受求职的氛围。他还有一年毕业,目前在光谷一家科技企业实习。“虽然还有一年才毕业,但是想先了解一下就业的行情,自己是武汉人,而且计算机专业在武汉的就业选择也越来越多,以后还是会优先考虑在武汉就业”。(记者 吴曈 胡义华 章鸽 通讯员 金睿 王晓芳)
0000-00-00 00:00长江日报 -
教育政务新媒体亮出“成绩单”
2019年教育系统影响力最大的网络主题活动是哪个?哪些教育政务新媒体影响力大?12月18日至19日,在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新闻宣传分会主办、东北林业大学承办的2020教育政务新媒体年会上,全国教育政务新媒体的代表们齐聚一堂,亮出一年来的“成绩单”,同时围绕融合与智能两方面内容,展开交流与研讨。 2019年,在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带动下,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各成员单位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主打“落实”关键词,重大策划齐联动,重要节点频互动,推出“青春,为祖国歌唱”网络拉歌、“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快闪等主题活动,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其中,“青春,为祖国歌唱”网络拉歌活动从3月底到9月底在各地各高校中持续开展,以短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在互联网上接力传递,超过百万人次师生参与,覆盖全国2000余所高校。活动阅读量及视频总播放量超51亿。这是2019年教育系统阅读量最高、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网络主题活动。 根据第三方平台统计,2019年省级教育部门微信公号推送文章2.5万余篇,总阅读量达2.5亿;教育部直属高校微信公号推送文章2.4万余篇,阅读量超过2.7亿,均比2018年提升了近1亿的阅读量。2019年省级教育部门官方微博发博3.9万余条,覆盖粉丝近800万;教育部直属高校官方微博发博15.4万余条,覆盖粉丝2500余万。 这一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做大做强新时代教育主流舆论,教育系统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也逐步推进,首批15家试点单位加快探索新时代“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教育融媒体发展路径。 会议期间,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背景下的传播策略作了报告,部分业界代表分享了融合和智能平台建设经验。北京市教委、河南省教育厅、重庆市教委、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兰州大学等7家单位在会上进行交流分享,与会代表还参加了4场新媒体圆桌论坛,从政务传播、热点引导、智能技术运用、网络主题联动等方面,交流了工作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记者 柯进)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中国儿艺首次举办“六一”线上嘉年华
为探索“演出+直播”融合发展新模式,开拓多渠道推广平台,让更多人感受到戏剧的力量,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创新举办爱心汇“剧”、云中送福——欢庆“六一”线上嘉年华,于5月31日19时30分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媒体、央视频、央视少儿、文旅中国、北京日报客户端京直播、抖音、腾讯视频、优酷等平台同步播出。通过戏剧奇妙夜、明星送祝福、爱心云传递、线上汇歌声等4部分内容,让孩子们能够享受艺术,奉献爱心,共同度过一个快乐充实而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致敬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为他们送上来自院团的一份感谢;吸引更多家长和孩子关注戏剧、了解戏剧;并通过各地戏剧和旅游的展示,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携手并进。 线上戏剧盛宴 全民共享艺术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中国儿艺都会举办精彩纷呈的演出和庆祝活动,陪伴观众一起度过一个欢乐而有意义的儿童节。今年的“六一”,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积极探索“演出+直播”融合发展新模式,策划推出转换时空、跨越地域的线上嘉年华,多现场、多形式、多角度展现戏剧之美,让全民足不出户、共享艺术。 本次嘉年华,中国儿艺联合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浙江演艺集团浙江儿童艺术剧团、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青岛市话剧院,汇聚具有各地艺术特色的精彩剧目片段:“京味儿”十足的《宝船》、讲述上海孩子身边事的《那山有片粉色的云》、发生在东海的传说《哪吒“闹”海》、天津经典的卡通角色《梦娃》、青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崂山道士》、展现西安著名古迹的《我们是秦俑》、记录于戈壁上的神话《九色鹿》、追溯中原文化起始的《少年孔丘》。观众既能一睹经典剧目的魅力,也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还能通过现实题材作品,获得启迪和思考。 云端送祝福 线上游中国 本次嘉年华,众多嘉宾齐聚“云端”,为小朋友们送上一份特别的祝福。成方圆、范志博、高露、郭晓东、黄渤、黄磊、黄晓明、老狼、宋佳、陶虹、佟丽娅、吴刚、许亚军、姚晨、张歆艺等逐一亮相,分享对成长的思考、对孩子们的期望与祝福。中国儿艺等7家院团的艺术家们,也为各地的孩子们送上了祝福,他们带领大家回忆珍贵的童年时光,将未来的无限可能交予小朋友们的手上。此次活动还邀请各地孩子、演员、医务工作者、警察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一起录制《让世界充满爱》,当同样的旋律在各地响起,当孩子和成人同唱一首歌时,节日的祝福也随之飞到各地。 在文化和旅游不断深入融合的当下,本次嘉年华在展示戏剧片段的同时,将连线各地演员介绍当地景点、美食等。观众可以跟着“张不三”爬长城、吃烤鸭;跟着“赵绾儿”游外白渡桥、尝小笼包;跟着“哪吒”和“龟丞相”游西湖、吃东坡肉;跟着“花木兰”尝麻花、煎饼馃子;跟着“王七”登崂山、品崂山茶;跟着“秦大白”和“零零九”逛大唐不夜城、吃肉夹馍;跟着“商旅”和“飞天仙女”看长江灯光秀、吃武汉小吃……让观众在不同地域的文旅展示中,进行一场线上旅游。 7000张公益票 传递爱与希望 让全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到儿童剧,不仅是中国儿艺持之以恒的追求,也是每一位儿童戏剧工作者的愿望。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中国儿艺等7家院团共准备了7000张“爱心公益票”,送给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西安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天津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子女,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北京丰台区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以及参加线上嘉年华活动的观众们。与此同时,各院团还将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送出特色文创产品,如音箱、T恤、拼图、玩偶等。 今年的6月1日,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64岁生日,中国儿艺联合地方院团举办线上嘉年华,既是给大朋友小朋友们的一份特别礼物,也是剧院的一次全新探索。正如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所说:“这是中国儿艺首次以线上的方式与大家共同欢度‘六一’儿童节,希望通过跨越地域限制的直播形式,把精彩的演出和祝福传递给孩子们,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戏剧的魅力,从戏剧中汲取养分和力量,度过一个快乐充实而有意义的儿童节!”
0000-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