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9日电 “与国同行七十载,不忘初心续华章。”近日,国际关系学院举行建校70周年庆祝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级毕业生返校共庆母校华诞。

12月15日,北京,坡上村12号,国际关系学院学术交流中心。来自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700余名“国关人”齐聚一堂。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意气风发的青年,年龄跨越数十年的各级校友,把冬日的校园暖得热气腾腾。

国际关系学院7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现场

成立于194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国际关系学院,历来是个人数不多、规模不大的高等学府,但这里走出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外交外事人才。

“I Love UIR”“我来母校看看”“回首青春”“欢迎校友回家”……不大的国关校园里,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温暖的欢迎标语。回到母校的校友们漫步在校园,或驻足合影,或欢笑畅谈,与恩师共话师生情谊,与同学共忆当年趣闻,校园处处充满温馨、温暖与温情。

食堂大厨精心制作的特色美食,将校友们的味蕾拉回记忆深处。“一荤一素二两米饭足矣”“想念这里的鸡肉烧烤饭”“盖饭这么多年没涨价”……食堂里,再次吃到那些记忆犹新的饭菜,几位校友感慨万千。

享受母校美食之余,大家的话题延续了庆祝大会上一位校友的发言:无论在哪里,都要保持一种国关人对国家和民族应有的责任感。身居小国关而有大情怀,这是国关人的共同特点。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素梅说:“国关带给国关人的,是家国情怀、勤奋进取、敢于创新和接受挑战的精神,以及绝对忠诚而不盲从,独立思考而不趋众,包容多元而不偏狭的品质。”

“国关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厚植家国情怀、具备社会担当的时代新人。”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韦春江表示:“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人民有感情,知悉国情、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繁荣发展作出贡献的家国情怀,应该是国关学子最鲜明的标记。”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陶坚认为,国关的发展历程是传承红色基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发展的70年,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70年。“这里优良办学传统、浓郁人文素养和厚重家国情怀,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国际关系学院前身是1949年创建的中央外事干部学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党和国家急需一批深刻理解国际关系、富于对外斗争经验、熟练掌握外语技能的人才,国际关系学院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第一批“将军大使”正是从这里受训后走向世界的。

国际关系学院的建立,得到了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国际关系学院是以外语和国际问题教学科研见长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坚持“政治建校”办学传统,坚持“小而精、特校特办”办学理念,秉持“忠诚、勤奋、求实、创新”校训精神,不断创新“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国际视野开阔、研究基础扎实、人文素养深厚的卓越人才。

据了解,国际关系学院于上世纪80年代完成了从单一的外语院校向多学科复合型院校的转型,并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记者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