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湖北省赤壁市实验中学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坚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放飞学生科技创新梦想,取得了可喜成绩。100余篇相关方面的教师论文在专业报刊发表、80多篇教师论文获奖、90余篇学生科普习作在《发明与创新》等期刊发表,多项学生发明获国家专利,200余件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咸宁市人民政府、湖北省赤壁市人民政府等多家单位的嘉奖,8件作品相继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和“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创新专项人才奖”,湖北省赤壁市实验中学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学校、湖北省科技创新学校、湖北省科普示范学校。中国教育报以“农村娃变身科技达人”为题推介了湖北省赤壁市实验中学的经验,该校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教育观念,增大“三力”

1. 人人都有创造力

我们有时埋怨学生平庸。其实,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时刻保持“我能行”“我最好”的学习状态。赤壁市实验中学学生李辉、戴昕、李晶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并不冒尖,处于中等,但他们敢于创新,在教师的指导下挑战权威,带着自己的科技小论文到广州参加全国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该大赛全国二等奖和全国仅有10个名额的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 创新才有生命力

赤壁市实验中学的老师改变教学方法,变“讲堂”为“学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出了把生活中“繁杂的变方便、抽象的变具体、丑陋的变美丽、笨重的变灵巧、落后的变先进、未知的变已知”等就是创新的理念。这一理念深受学生欢迎。该校学生范佳会等5位同学设计的趣味化学实验荣获全国三等奖,龚筱涵、林寂、吴迪等3位学生研究农村旧房长“白硝”的奥秘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宋晨、邹仁杰、刘徐立远等同学发现赤壁古城墙粉化病害及防治方法荣获全国二等奖,王钊同学研究从紫甘蓝中提取色素做指示剂荣获全国三等奖,田光、吴亦隆等同学带着“残障孩子思维情感解读机”这一作品到香港参加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桂冠并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接见。

3. 要创新必须提升执行力

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具体,执行认真,就能开花结果。赤壁市实验中学在总结往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用团队操作的方式,提高活动的执行力,使得获奖率和层次大幅度提升。该校连续8年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捧回了八个全国大奖,实现了“从一抓起,一抓到底,抓到第一”的工作目标。其中,学生们勇于向科学之巅攀登的执着精神更为可贵。

二、创新保障机制,强调“三化”

1. 操作平台基地化

一是坚持办好 “科技文化艺术节”。每届科技艺术节活动,赤壁市实验中学都力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科技无处不在的魅力。比如,该校开展过科技魔术、科技小品、科技相声、科技舞台剧等表演。

二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因地制宜积极组建各类科技兴趣小组,由普及型的课内向扩展型的课外延伸。如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到有老房的农村,让孩子们取下老房墙上的“白硝”进行研究,该研究报告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三是积极利用赤壁市“科普日”“科技周”等传统科技活动。该校充分利用赤壁市一些相关单位的科技资源来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活动,无论是国家级比赛还是省市级比赛都鼓励学生参加。

2. 辅导队伍专业化

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关键要有一支热爱科技创新的教师队伍。赤壁市实验中学引领教师学业务,修师德,鼓励教师订阅专业报刊书籍,更新知识;开展“一堂课”活动,让教师展示教学艺术;搭建“校际协作”平台,提高师资水平;引导教师做到“三个一”,即订阅一种科技书刊,辅导一个科技兴趣小组,每学期写一篇科技论文,全面提升辅导员科技素养。

3. 学生活动常态化

以课堂为阵地,将科技活动进行普及,促进学生活动常态化,赤壁市实验中学把科技教育纳入了整体教学计划,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力。以品牌为抓手,促进活动水平提高。该校创建“艺术节”“第二课堂”“创新大赛”三个平台,初步形成了(该校学生)全员参与的学生科技教育活动运行模式。该校以教育改革为依托,提升活动的品位,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等学习活动,获得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 创新活动方法,抓实“三高”

1. 高点定位

科技创新是把学生推向国家级展示平台的好载体,科技创新活动是赤壁市实验中学一把手工程。学校积极制订活动计划、方案、细则,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基地,构建青少年科技活动网络。该校以科普作文、科普画为科技创新活动的起点,引导学生开展自然科学创新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科普习作和社会调查等。

2. 高层介入

抓“教师先行”,做到“师生互动”。一方面让教师率先示范,做好自身的教育科研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要时刻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技术辅导和行动指导等工作,让学生智慧的火花永不熄灭。

抓“示范引路”,做到“因势利导”。采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方法,活动起步时,采取示范引导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热点、盲点和破败点切入,在现实、生活、应用等层面上找到突破口,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抓“精品活动”,做到“点面结合”。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让“典型带动一般,品牌激励普及,课堂辐射课外”。如科普文写作竞赛,趣味化学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认知、明理、激情、导行。

3. 高质引导

面向全体,做到“全员参与”。该校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全员参与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学生提问与教师选题相结合,实践操作与逻辑思辨相结合;设立“创新奖”,让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逐渐养成科技创新的习惯,学会创新的方法。该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做兼职辅导员,给学生题词和答疑。曾有院士为学生总结了(科技活动)选题的基本原则:突出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原创性。如冬瓜、南瓜等瓜果有一个空心的内腔,内腔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是怎么进去的?气体起什么作用?白天、黑夜气体成分一样吗?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浓厚。

落实细节,做到“全程指导”。学生在开展创新活动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方面,学校对学生选题和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宏观指导、分析、修正以及评比;另一方面,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活动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等关键环节进行微观监控,做到及时点拨。

齐抓共管,做到“全面渗透”。采取多学科渗透、多领域渗透、多层面和多方位渗透,做到时时、处处、科科、人人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课上讲科普文,美术课上画科学漫画,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赤壁市实验中学把学生获奖喜讯、获奖感言、获奖作品在相关报刊和校刊进行宣传,推进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湖北省赤壁市实验中学黄新阶 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