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一甲子,大庆油田正青春,这里的传奇,开始于60年前,无数动人的事迹,无数殷切的期望。

  


  他们,以“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保开钻”的忘我拼搏精神,创造了多项全国钻井纪录;

  他们,用“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的钢铁意志,铭记在几代人心中;

  他们,建队60余年,累计钻井2200多口,进尺近300万米,相当于钻透了339座珠穆朗玛峰……

  


  松辽大地,铮铮铁骨。开发建设了60年的大庆油田,外国人眼中这块“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贫油土地,至今依然实现油气产量当量4000万吨以上。

  


  从石油会战到快速上产,从高产稳产到科学发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薪火相传,生命铸就的信念之火越燃越旺。

  


  铁人王进喜:开天辟地

  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大同镇的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松辽大地茫茫荒原下,沉睡了千年的“黑金”被唤醒。全国上下为此沸腾,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之际,这个油田从此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庆”。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工人靠着人力端水50多吨,第一口井得以按时开钻。1960年4月19日,第一口井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

  到1963年底,仅仅几年时间,大庆油田就累计生产原油1155万吨,实现了我国石油的基本自给,将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

  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中国贫油”谬论,对我国石油工业具有“开天辟地”的引领作用。

  


  “新时代铁人”王启民:闯将在此!

  “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这副豪气干云的对联,写于上世纪60年代,出自大庆油田的一群刚从学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和实习生之手。被誉为大庆“新铁人”的王启民,就是其中的一员。

  1960年4月,22岁的王启民大学还没毕业,就跟随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多人,涌入莽莽荒原。当时国际油田开发主导理论是“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向地下均匀注水,再把油均匀地开采出来。

  


  当大庆的石油工人们用同样的方法开采石油时,却发现采收率只有5%。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油田80%的地下资源将化为乌有。有的外国专家甚至轻蔑地说:“你们中国人根本开发不了。”王启民这群年轻的毛头小伙偏不信邪,经过2000万次技术比对,很快打破了“温和均匀注水”的定论,油田产量一跃而上5000万吨!

  王启民在铁人精神的激励下,带领团队刻苦攻关,为开采石油“斤两必争”,自主研发创造的一系列世界领先开采技术成功破解了油田开发建设中的核心难题,为大庆油田连续27年高产稳产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

  “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今年已经82岁的王启民被誉为第二代“大庆新铁人”,在油田奋斗60年的他还在陪着年轻人一起寻找更加前沿的驱油技术。他们为大庆油田实现连续27年高产稳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奇迹。

  


  第三代“铁人”李新民:要把井打到国外去

  几十年前,铁人王进喜发下誓愿:“把井打到国外去!”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大庆队伍实现海外开拓,激发了以1998年大庆油田物探队伍闯市场为开端的摸索试探。

  第三代“铁人”李新民带领1205钻井队先后到苏丹和伊拉克等地打井,在国际舞台上打响了大庆品牌。

  2006年2月,李新民带着钻井队踏上海外拓荒之路,来到被称为“世界火炉”的苏丹,创造23项钻井纪录,两次获得该国政府最高荣誉奖杯,让铁人队伍的旗帜高高飘扬在非洲大地。

  


  2010年10月,李新民又踏上了硝烟还未散尽的伊拉克,仅用47天就完成了一口3100多米的定向井,一举打出了“大庆速度”“大庆水平”,创出哈法亚油田的最高纪录。

  如今,“走出去”已经成为大庆油田当前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也是未来发展的“生命线”。其中海外业务项目已经覆盖2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900名员工,其中外方人员占比超过60%,正在向国际资源创新型企业跨越。

  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大庆石油人接续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为中国发展助力“加油”!

  60年很长,足够在岁月里,把自己刻画出成熟刚毅的模样,60年不长,面向未来,意气风发始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