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实!落实!教育奋进的脚步铿锵
2019年年终,北京西单早早地笼罩在一片迎接节日的欢乐氛围之中。身处其中的教育部内,小礼堂、报告厅、会议室格外忙碌,一场场不同主题、不同领域的会议似乎都隐含着一条心照不宣的主线——落实、落实、再落实。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深入抓、抓深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是教育系统全部工作的基本要求。基于此,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关键词就是两个字‘落实’,通过狠抓落实,为教育新发展新跨越开好局、起好步、奠好基。”年初,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一席话,点明了全年教育工作的总基调。 年终盘点,岁尾交账,无疑是对2019年这个以“落实”为关键词开启的年份最好的回应。当这个年份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局之年而拥有了更重大的意义和更丰富的内涵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强力推动下,全国各省区市教育系统掷地有声地演奏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激昂乐章,由落实开启序曲,由落实带入尾声。 (一) 从“奋进之笔”到笔直奋进,以教育改革发展为价值核心,教育系统奋进的原动力从来离不开目标的清晰与路径的坚定。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 愈进愈难、愈进愈险,不进则退、非进不可,这不正是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的必经之路吗? “2019年,吉林中职招生6.98万人,较去年增加了1.22万人,全省职普比得到进一步改善。”这是一组让吉林教育人颇感自豪的数据,将其定义为“吉林聚焦职业教育服务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一系列努力的成果”,丝毫不为过。2019年,吉林着力构建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相适应的职教基本制度与体系框架。良性的体制机制,充分激活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劲头,31所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和20个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美“收官”,立项建设57所省级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实验校。 7月29日,在教育部召开的2019年“书写奋进之笔 建设奋进之部”年中推进会这场颇具含金量的会议上,教育系统18个攻坚行动,以及“司局长风采项目”“处长奋进纪实档案”“教育厅长突破项目”“高校书记校长履职亮点项目”落实情况成为当仁不让的焦点。 此前,陈宝生曾将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解读为“四个警醒”:要警醒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能有丝毫懈怠,要警醒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付出巨大努力,要警醒让人民满意还任重道远,要警醒目前的治理水平还远不适应。 伴随着我国由生存型社会步入发展型社会的进程,公众对“满意”的维度、心理预期、目标参照等已经并且仍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样是一个变化着的发展目标,但这丝毫不妨碍它的清晰与坚定。 5月,任务下达;7月,完成近半。湖南省用两个月时间,将全省未联网学校数从年初的2844所降至1481所。速度的背后,是在“四个转变”“五个突破项目”引领支撑下,湖南省推进教育信息化2.0建设的补短板突破行动。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今年6月初,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在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及中央第十九指导组的指导下,教育部直属机关启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部党组在深刻把握中央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际,将中央“十二字”总要求具体化为“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对标检视找差距”“奋进有为抓落实”的总思路,同实施教育“奋进之笔”、建设“奋进之部”等结合起来,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这28字“教育特色”主题教育总思路的背后,是教育系统对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矛盾、困难的深切体察与深入思考。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问题、新期待,主题教育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审视自我、找准问题、寻找突破的难得契机和重要推动力。 10月12日,在浙江海盐召开的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启动现场会,正式宣布启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正式由“均衡发展”进入“优质均衡”时间。 11月7日,2019年教育部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也来“交账”:一年来,30多个司局单位和50多所院校参与两县定点扶贫工作,助力河北省青龙县、威县完成年度减贫任务。 目前,“奋进”已成为教育战线的高频词,实施教育“奋进之笔”成效特征鲜明,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二) 从鼓励深入一线到形成“一线规则”,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的进程始终伴随着体系的完善和机制的创新,短中长期工作压茬部署、重点突破带动全局、部署考核联动、全系统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尤其不可或缺。 “我每个月能挣5000元,除了负担妹妹上学和自己日常生活费用之外,还能余出2000元左右寄给老家的父母。”参加了县职教中心举办的免费专业技能培训,学到了技术,找到了称心的工作,河北省青龙县大巫岚镇的王守东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作“过上好日子,生活更有奔头”。 今年初,河北省政府印发《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方面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更是把职业教育这一帮扶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直接、最见效的手段和渠道推向了前台。 “现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认为教育老花钱、工作费力、见效又慢,算小账不算大账,有的随意调整学校建设规划,随意更改教育用地,教育改革发展还面临诸多政策瓶颈和体制机制束缚。”陈宝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基层教育存在的种种“怪现象”,而这些怪现象必须真正到了一线才能发现。 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样,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去实现,以推动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学科研人员在一线掌握情况、作出决策、解读政策、化解风险、转变作风为出发点,教育部党组研究制定的《关于在直属系统建立一线规则的意见》的出台,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按照教育部直属机关主题教育工作方案,教育部党组成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分别围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小学教师减负、教育脱贫攻坚、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加强直属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一流”建设、卓越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等调研题目,深入基层一线,将调查研究与学习教育、检视问题、整改落实一体推进,体现出坚定的政治导向、鲜明的问题导向、突出的效果导向、清晰的一线导向。 深入一线,才能发现问题症结;深入一线,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今年6月,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南端的会东县拉马乡政府,排查出有13名儿童因随父母远赴3400公里外的新疆库尔勒务工导致失学后,专门成立“护苗行动”小组。截至今年10月24日,四川省凉山州已有58441名失辍学学生返校。 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规范校外线上培训、治理“校闹”行为等问题,无一不牵动着公众关注的目光。 6月下旬,教育部派出调研组赴北京、天津、辽宁、浙江、山东、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10个省份调研。7月12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面向中小学生校外线上培训进行规范治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围绕依法治理“校闹”,教育部先后赴海南省、江苏省开展专项调研。7月26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印发。同时,教育部还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文件,要求各地列出减负清单、出台减负实施细则。 据初步统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伊始,教育部层面和司局层面分别确定了10个和45个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与重点推进事项。在此基础上,部党组成员和直属机关各单位共开展调研640余次,共提交调研报告200余份。 (三) 从问题意识到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奋进的进展始终要用成效说话,其中教育改革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百姓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无疑是聚焦的重点。 “文件让人心里暖暖的,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基层马院院长的苦恼,党中央、国务院都作了明文规定和要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学利提及的,是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为“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强大信心底气”。 据悉,《意见》起草过程中,教育部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围绕回应中央关心、社会关注、师生关切的高校思政课建设重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文稿起草和修改工作,以实现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政策新突破。仅网络调研一项,便面向各地教育工作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全国近500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征求意见,梳理出6个方面近200条建议。《意见》一经发布,各地各校迅速做出反应。 “要奔着问题去”“把‘改’字贯穿始终”的理念,让这场聚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攻坚战呈现出更鲜明的革新意味。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王女士今年多了一笔意外“收入”。从今年9月起,孩子就读的民办幼儿园经北京市朝阳区教委认定正式转为普惠性幼儿园。在降价不降质的前提下,学费从每生每月5000元降至750元,而像这样由民办园申请转为普惠园的情况,仅朝阳区就有65所。 原来,在北京市学前教育普惠化的发展大方向下,从今年1月起,北京市开始推进普惠性幼儿园“质量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补助标准统一”和“促进教师待遇缩小差距、逐步同工同酬”系列配套政策,力图通过加强政府统筹保障,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稳步构建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今年6月中旬到7月底,教育部党组通过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共收到社会各界四大类、20个方面、156条意见建议,制定印发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7个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在主题教育期间能够实现的预期成果和着眼阶段性目标的长效整改任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全力推动解决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主题教育期间,教育部党组成员及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480余次,形成调研报告245份、调研清单735份,积极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仅劳动教育一个主题,针对各地、各学校普遍反映当前学生劳动实践场所缺乏、没有机会参加生产劳动等问题,便对32个省(区、市)1.5万名大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 持续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推动高职扩招100万专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每一个攻坚行动背后,都关系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前一直让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二年级学生王奕臻妈妈焦心的“三点半”难题,因为山东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迎刃而解。 山东省副省长于杰说,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既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项政治工程、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热切期盼。 “当前校长们、老师们感受最深、呼声最强烈、关注度最高的还是改革,要围绕破除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一些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改革上取得突破。”陈宝生说。 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的好成果,转化为书写“奋进之笔”的好举措,建设“奋进之部”的好办法,打造“奋进文化”的好状态,教育系统已经走上了再突破再加劲再发力的征程。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没有停顿点,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记者 柴葳)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10人被评为2020年“最美大学生”——奋斗的青春,最美
近日,10名大学生被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评为2020年“最美大学生”。他们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彰显大学生的风采,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不惧风雨 勇挑重担 “青春就是要经得起磨练” “我是一名‘准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请战!” 离开武汉,还是留下?2020年初,面对这个问题,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赵东没有迟疑。 留守武汉,参与临床一线诊治,连续奋战120天,累计参与接诊并成功治愈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0余例;轮休期间加班加点,进行临床研究;工作之余参与线上志愿服务,为200余名居家隔离患者提供在线医疗咨询和帮助……赵东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我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让自己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赵东坚定地说。 赵东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光谷院区忙碌时,南京医科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倪杰也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奋战。2020年春节期间,看到所在培养单位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消息后,她放弃与家人团聚,第一时间主动向医院党委报名。 到达湖北后,倪杰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工作,与同事们制定、执行和互相监督院感流程的实施,查看病人、开医嘱、调呼吸机……许多个夜班里,面对重症患者的突发情况,她一边安慰患者,一边带着值班护士进行抢救,评估病患情况,主动承担动脉抽血、血气分析、插管治疗等任务。 穿着防护装备,头晕胸闷,汗湿衣襟,双手脱皮,护目镜压得眼眶周围伤痕累累……倪杰却毫无怨言。“青春就是要经得起磨练,救死扶伤,义不容辞!”这是倪杰送给自己的格言,也是她行动的见证。 疫情防控中,很多大学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本科生余汉明也是其中之一。“00后”的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期间报名成为武汉中山社区防疫志愿者,为100多户家庭提供买菜、上门送药等服务。 每当电话响起,余汉明就拿起笔,一一记下居民的信息和需求。第二天,结束门岗值守,身穿红马甲的他提着辗转购买的生活用品送到居民楼下。“我们青年学生,就是要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44天,每天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余汉明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为武汉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 “看到广大党员冲锋在一线,我也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余汉明在志愿服务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准,2020年4月1日,他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位“火线入党”的大学生。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挺立的样子就是风骨”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追梦路上,大学生们加强品德修养,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努力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保持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他们中,有见义勇为的崔译文。2019年3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里,崔译文晚自习后和同学小梁结伴回宿舍。经过操场时,一名男子企图对小梁行凶,崔译文用自己瘦弱的身躯紧紧护住小梁,自己却身中8刀。 在医院恢复期间,崔译文总是坚强地说:“我不疼,真的,一点不疼”。她不忘学习,及时补习功课,还积极关心同学恢复情况,督促小梁进行康复训练。2020年,崔译文又拿出见义勇为的奖金为武汉捐款,虽然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却志愿到社区一线服务……“我希望带给大家正能量。”她平静地说。 他们中,有带着病重养父上大学的于婷婷。养父患有肝硬化及布加氏综合征等,十几岁时,于婷婷就担起照顾患病养父的重任。艰苦的环境,磨练了她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韧劲。 被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录取后,她决定带着养父一起上学,开始了学校、出租屋、医院“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中午下课后,回家为养父做好午饭再赶去学校上课;下课后,照顾养父吃过晚饭,再赶回学校上课。尽管时间紧迫,于婷婷从没耽误过任何一节课,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还加入了公益社团。“经历挫折后,挺立的样子就是风骨。我会带着斗志,迎接每一个挑战。”她说。 他们中,有把青春定格在大山深处的李莎。李莎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生前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她翻山越岭,走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去家访;关心班上每一个孩子,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 李莎把生命留在了她深爱的土地上,而她的精神将一直延续下去。在她背后,成千上万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这场青春接力中不断奋进。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 “早一秒拿到抗体,就能多一分战胜新冠病毒的把握!”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单思思一直在科研战疫一线争分夺秒、攻坚克难。 单思思所在的张林琦教授课题组,在疫情暴发初期立刻组建了科研攻关团队,刚放假回家一天的单思思第一个报名,赶回实验室投入工作。“用成果降服病毒,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青年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 加入团队以来,单思思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生产抗体、检测抗体功能、进行动物实验,上千次重复实验操作,每天基本都是连轴转。如今,单思思依然在努力工作,运用科学武器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奋斗。 “我希望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努力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来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单思思说。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海超的志向,则与海洋强国梦紧紧相连。他在科研中紧密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及国防建设需求,依托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学科,深入开展舰船结构振动噪声预报与控制研究。“我要坚定信念,攀登科学高峰,谱写青春的乐章。”他说。 “西部需要我,基层需要我,那我就去往祖国需要的地方!”腾格里沙漠的绿意,见证着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智卓的理想。几年来,他组织近800人参与治沙行动,共制作方格10万余个,固定黄沙2000余亩,植树3000余株,“交大林”开始在大漠扎根。刘智卓还推广治沙新模式,把肉苁蓉种植和防风固沙结合在一起,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我是驻守过西藏的军人,西藏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闻健动情地说。几年前,他主动申请去西藏服役。退役复学后,志愿服务成为闻健新的“战场”:军运会赛场,他是志愿者;征兵入伍,他是宣传员;到乡村支教,他是好老师;无偿献血52次,他挽救生命……“我将时刻准备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记者 吴月)
0000-00-00 00:00人民日报 -
教育部党组:在疫情大考中交出合格教育答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部党组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加强指导督导,层层压实责任,严防扩散、严防暴发,确保了一方净土,教育教学秩序正平稳有序恢复。 坚决把师生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教育系统有2.7亿青少年和1700多万教师,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是关乎全国疫情防控总体局势的重要战场。教育部党组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最重要工作,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建立部属高校点对点联系工作机制,及时召开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加强调度督促,做到每日研判部署、每日调度落实。严防死守校园疫情防控,压实属地责任,部署延期开学。明确并严格落实“五个一律”要求:未经学校批准学生一律不准返校、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门、师生进入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对发烧咳嗽者一律实行医学隔离观察、不服从管理者一律严肃处理。因时因势调整应对举措,一体化推进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统筹做好来华留学生、港澳台师生、外籍教师、在外留学人员疫情防控。发布海外留学人员防控指南,发放“健康包”,加强对海外学子的关心关爱。 大规模成功实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及早部署、及时行动,研判调整方案,加强技术资源保障,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组织指导各地各校大规模开展在线教育教学,努力化“危”为“机”。指导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网上教学,支持湖北、武汉和“三区三州”等地,空中课堂每天滚动播放14小时,覆盖偏远贫困地区用户1.4亿,总覆盖人口超过10亿。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适量和教学时长的适当,指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居家体育锻炼和近视防控,促进健康成长。开放在线课程资源,保障高校和职业学校在线教学,学生满意度和获得感大幅上升。分享在线教育教学经验,共享资源,推进高校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建设,助力全球在线教育。 平稳有序推进开学复课。明确提出“三不”开学标准:疫情没有得到基本控制前不开学、学校基本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学、师生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开学。强调“一严二清三防四控”应对举措,即严格落实保障条件,政策清、家底清,防突发事件、防次生灾害、防懈怠情绪,控聚集、控流动、控质量、控安全。错峰错时错区域错层次开学,指导各地全面评估开学条件,审慎确定开学时间、科学制定开学方案,全程跟踪、即时监测。部署各地和高校研制实施大学生返校方案。出版幼儿园、中小学校、高校新冠肺炎防控指南,印发《教育系统应对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处置预案》《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开学复课后,学校采取小班教学、错峰用餐、加大间距等措施避免聚集。目前,各地均确定了中小学部分学段开学时间,超过一半的省份确定了高校开学时间。 突出做好教育民生保障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拓宽就业渠道,面向国家战略扩大重点领域招聘,引导基层就业、参军入伍,丰富新就业形态。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18.9万人和普通高校专升本规模32.2万人,增加升学机会。开拓招聘渠道,搭建“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平台。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推进就业体检结果互认。推迟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施“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开辟招聘专场,组织高校“一对一”帮扶,重点支持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最大限度保障教育公平,经综合研判、审慎研究,经中央同意,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稳妥做好疫情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研究生复试录取、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等工作。建立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近4000名心理咨询师和200余名督导面向湖北和武汉公众、海外留学生及华人华侨等群体,提供心理援助服务。1630余所高校开通心理支持热线或网络平台,缓解疫情期间心理焦虑。牢固树立“疫后意识”,组织开展教育领域“疫后综合征”分析研判。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总攻统揽教育脱贫攻坚,确保在收官之年高质量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迅速组织力量投入抗击疫情一线。动员教育系统积极服务抗疫大局。全国138所高校371家附属医院派出1.4万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抗击疫情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鄂高校附属医院的师生坚定信心、坚守一线、抗击疫情、守护患者,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各项保障,指导各地教育部门和有关高校重点做好对支援湖北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的关心关爱工作。快速启动研究工作,鼓励多学科交叉、医工结合,组织万余名科研骨干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检测试剂、药物研发等科研攻关,促进研究成果尽快应用。8项核心技术转化成检测产品。一大批高校及附属医院的科研团队坚守疫情防控、临床诊治、科学研究第一线,将最具有价值和温度的科技攻关成果用在祖国防疫一线上。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加快国家急需的公共卫生和基础医学人才培养。 疫情发生以来,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提高政治站位,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转化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攻势。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指导派出援鄂医疗队的高校党委组建临时党组织,凝聚医护人员战斗在抗疫最前线。教育部机关党员干部和群众自愿捐款143万余元支持疫情防控,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乡中水寨村10名大学生等“90后”“00后”勇作“防疫尖兵”,让党旗在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最前沿高高飘扬。注重把疫情防控与识别考察锻炼干部相结合,要求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教育等活动,讲好教育抗疫故事,激发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凝聚起共克时艰的磅礴奋进力量。
0000-00-00 00:00《 -
教育部召开2020年直属机关党的建设重点任务部署推进会
5月21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20年直属机关党的建设重点任务部署推进视频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2020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工作暨纪检工作会议精神,对启动实施迎接建党100周年“百年行动”、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等重点任务作出部署。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对做好2020年直属机关党建工作提出要求,强调要坚持实而又实、严而又严、常抓不懈,向纠治形式主义要动能,以创建模范机关促效能,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田学军强调,今年直属机关党建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要加强统筹,抓住重点,科学安排,高效推进。一要强化政治机关建设,扎实开展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推进政治建设制度化,把“两个维护”融入血脉、见诸行动。二要强化党建业务融合,进一步找准结合点、把握着力点、聚焦关键点,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三要强化整顿整治整改,深入开展“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开展直属单位“四项整顿”回头看,深化风险防控。四要强化责任落实落地,从第一责任人责任、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一岗双责”抓起,把责任链条牢牢建立起来。五要强化基层组织基础,巩固深化党支部全面整顿成果,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抓实建强党小组,激发党员内生动力,唱好党建“大合唱”。六要强化政治生态建设,认真分析研判本单位政治生态,把问题检视清楚,深入推进整改,做到存量清楚,力争增量清零,实现生态清明。认真学习贯彻中办通知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问题,落实全面检视、靶向治疗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党建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记者 焦新)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快建成教育强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乃至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准确把握全会的新精神、新要求,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是当务之急、首要工作。 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对加快教育现代化提出的新使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必须进一步发挥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教育资源供给提出的新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在受教育机会得到充分保障、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对教育“好不好”的关注更加迫切。要清醒看到,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仍有一定差距,优质资源供给相对稀缺,与人民群众高质量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更为突出和迫切。要深刻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生的变化,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提供更加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体育部门鼓励辖区内中小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形式多样的学生体育社团,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强健了学生的体魄,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出的新任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新发展理念的规划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施工图”。“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牢牢把握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从内涵、外延、举措等各方面全面落实。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无论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还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都应该而且必须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逻辑起点,主动把自己摆进去,自觉成为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变量和优先要素。一方面,要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循环、教育与经济的循环,推动教育体系再造,实现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水平,实现教育自身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结合。 贯彻落实好五中全会精神,要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主动面向全局、应对变局、服务格局,加快谋划开局、优化布局、实现新局。 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提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高度。把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教育发展的行动自觉和内在追求,以高质量为统领,推动整体性流程再造、机制塑造和文化打造。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理念变革和模式创新。把高质量作为检验标准,从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结构类型、评价方式、内在活力、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标检视,突破制约点和瓶颈因素,推动教育向高质量迈进。 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教育公平普惠的温度。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教育公益性原则,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积极扩大普惠性资源,重点补齐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城市学前教育短板;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促进优质特色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着力解决好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拓展教育服务全民的宽度。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个学段在育人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有效衔接;畅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的通道,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对接合作,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进一步打通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资源,丰富终身教育资源供给。探索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值、互认。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从一次性终结性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构建适应技能中国建设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力度。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校、教师、学生赋能,给产业增值,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设技能中国。深化破“五唯”改革,破学历至上,立能力本位,营造不唯学历重能力的社会氛围,推动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用人导向的重心向“能力”倾斜。 在2020年12月2日“全国交通安全日”到来之际,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幼儿园举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趣味活动中树立交通安全法治意识,养成文明出行好习惯。 构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度。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释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培育创新动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加快技术攻关,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挥高水平大学的主力军作用,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突出培养质量、办学特色和实际贡献,培养更多一流人才。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厚植人才优势。实现中西部高校集群发展,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育人体系,提升汇聚全社会合力的广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建议》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成畅通有序的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渠道和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构建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和育人环境。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增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度。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统筹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聚精会神打好“龙头之战”“攻坚之战”和“升级之战”。探索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和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学校办学活力。全面推动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立法、执法、普法,为教育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落实《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聚焦提质增效、主动引领,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提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效度。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四史”教育,落实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深度融合,将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更加注重“五育并举”,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工作,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这8年、“十三五”以来这5年,以及过去的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实施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和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保证。
0000-00-00 00:00旗帜 -
筑起返校复课“红色防火墙” ——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力保障复学复课纪实
细化返校各个时间节点,筑牢流程环节安全防线,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支撑,研判潜在风险开展演练……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和各地疫情防控实际,高校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筑起一道道“红色防火墙”,为安全有序做好学生返校工作提供坚强保证。高校近期正在积极稳妥推进复学复课,逐步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架起暖心桥,确保返校无风险 高校基层党组织强化服务导向,围绕学生返校各个时间节点和流程环节细化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兰州大学79名年轻党员在校门口和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筑起安全防线,每天从早7时许工作至24时,与学校保卫部门、后勤部门、校医院工作人员一起,核验学生信息,宣传防护知识,维护入校秩序,缓解学生紧张情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员先锋服务队和青年干部突击队在两个校区和汽车站、火车站、机场、学生宿舍等处设立接待点,帮助返校学生提运行李,引导学生测体温、扫健康码,用认真细心的工作迎接首批6900余名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各院系党组织安排党员志愿者在两个校区门口对入校学生进行酒精消毒、二维码核验和体温检测,指导学生党员组建抗疫先锋队,形成信息员—联络员—先锋队员—学生四级联系机制,保障首批1060名毕业生顺利返校。 中国矿业大学学生社区党工委开展“深入学生、贴近学生、关爱学生”调研走访活动,在学生返校期间集中协调组织各院系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返校心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东华大学学生处党支部开通学生返校心理咨询热线,累计为200余名学生提供线上咨询530余个小时,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情绪、做好心理调适。 亮出金刚钻,确保安全有保障 高校基层党组织注重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技术攻关,为复学复课提供特色支撑。 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党支部向学校提交请战书,以信息化手段精准发力,全面助力学校疫情防控、线上教学、远程办公、线上科研、教职工返岗和学生返校等工作,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在24小时内紧急上线依托杭州健康码的“浙大通行码”,明确学生返校线上申请流程,分批次、分类别上线10个返校申请及辅助办理程序,确保“一人一档一表一码”返校管理机制落地。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党总支基于学校积累的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快速研制推出“上海交通大学食堂就餐指数”系统,实时发布食堂就餐人数,有效引导学生错峰分时就餐。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学研究所教工党支部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特色,制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问答手册、《传染病防治法》宣传册,为学生科学防疫提供指导。 河海大学医院党支部组织13名党员穿着防护服,戴上防护镜、手套等,坚守在学校的第一关卡,对体温出现异常的学生进行复测,及时做好转院就诊、送至隔离区等工作。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学生党支部针对专业特点,围绕实验室安全、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等问题制作特色防疫指南,帮助学生做好日常防护。 守好责任田,确保工作不掉线 高校基层党组织严格落实守一方净土、保师生安全的政治责任,研判潜在风险,开展测试演练,加强战疫宣传,为复学复课创造坚实基础。 重庆大学各院系党组织充分利用开学复课前的时间窗口,细化开学复课工作方案,健全应急指挥、舆情引导、资源保障、跟踪帮扶等机制,全面排查、处理潜在风险隐患。 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生化教工党支部承担起近百名研究生的遗传实验材料日常养护工作,支部党员每天扎在温室中进行植物杂交、取材和收种,保证学生返校后能够及时获取数据并开展后续研究。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在学生返校前,组织党政干部带队检查所有准备开启的实验室,对存在安全问题的限时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不予开放。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和后勤部门党支部推出“种太阳”计划,帮助驻楼辅导员和宿管阿姨根据学生“下单”需求,提供宿舍通风、晒被子、邮寄物品等各类暖心服务,在毕业生返校前将宿舍生活环境调整至最佳状态。该计划推出的第一周,就收到学生邮件1359封、处理完成1209封。 东南大学团委艺术中心党支部成立“信仰公开课”党员先锋教研室,遴选60余名优秀师生党员组建“战疫云讲演”讲师团,围绕“抗击疫情,青春有我”“致敬最美逆行者”“疫情面前的中国力量”“万众一心的中国故事”“勇往直前的中国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疫情中的体现”等主题开讲,累计上线课程50期、点赞数超过300万、评论数超过100万。(记者 万玉凤)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教育部思政司负责人解读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如何让思政工作与整个教育事业融合起来,与学生成长过程结合起来,与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实践综合起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今后有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近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意见》详细规划了包括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等在内的7个子体系,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7个子体系整体协同推进 教育部思政司负责人表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必须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抓总工程,更好地发挥其贯通和牵引作用,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意见》详细规划了7个子体系,特别注重各子体系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期形成一体化、全贯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其中,理论武装体系强调要加强政治引领,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价值引导;学科教学体系提出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日常教育体系提出要深化实践教育,繁荣校园文化,加强网络育人,促进心理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强调要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群团组织建设,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完善精准资助育人;安全稳定体系强调要强化高校政治安全,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健全安全责任体系;队伍建设体系提出要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加大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力度;评估督导体系强调要构建科学评测体系,完善推进落实机制,健全督导问责机制。 “三个一系列”改革亮点频出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此次新政有不少亮点值得关注。教育部思政司负责人表示,这可以用“三个一系列”来概括,即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设立一系列专项经费、纳入一系列评价指标。 比如,为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意见》提出要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并要求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为落实专职辅导员人事管理政策,《意见》专门强调不得用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等方式聘用辅导员;为提高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待遇,《意见》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置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并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 在专项经费上,《意见》要求各高校应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设立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应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设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 《意见》强调,要把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并纳入政治巡视、地方和高校领导班子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 3年为周期分年度分条目落实 在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方面,《意见》提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强化工作协同保障等3项具体要求。 《意见》要求,各高校党委要定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领域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明确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强化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要推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的专家咨询作用,加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类平台载体建设力度。 教育部思政司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推动各地各高校以分年度建立台账、逐项推进的方式狠抓落实。具体来说,各地各高校要围绕7个子体系以及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等方面的要求,将久久为功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以3年为周期,分年度、分条目研究制定推进落实的工作台账。台账中的工作举措要契合年度目标、注重精准操作、明确途径载体、便于评估问效,能够明确工作机制的要尽可能明确,能够细化实施方式的要尽可能细化,能够预估成果成效的要尽可能预估。对《意见》中已作出明确要求的具体政策,各地各高校要确定完成的具体年月。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意见》落实情况适时开展督导检查。(记者 万玉凤)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结合实际对照检查 专项整治突出问题(守初心 担使命 找差距 抓落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访)
如何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列出的8个方面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如何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整治突出问题?近日,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中央编办主任周祖翼、教育部党组书记陈宝生接受了记者专访。 湖南:清单式管理,一体化推进 记者:湖南在开展主题教育时是如何加强理论学习的? 杜家毫: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建立学习清单、调研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实行清单式管理、一体化推进。我们坚持把中央规定的必读书目、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与指示批示列为学习清单,省委常委带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记者:在检视问题、整改落实上,湖南有哪些具体举措? 杜家毫:我们聚焦全省中心工作、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列出重点问题、形成调研清单,结合党员省级干部的分管工作落实到人;对照中央巡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央扫黑除恶督导、脱贫攻坚督查等反馈意见,听取市州、省直单位和离退休老同志意见建议,梳理出基层基础薄弱、干部担当作为不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九大类问题,分层级列出问题清单,推动立查立改、即知即改。 围绕中央提出的专项整治任务,结合湖南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提篮子”、“打牌子”、围标串标、涉砂涉矿涉股等问题,我们逐一明确整改责任主体、整改措施与时限要求,形成整改清单。最近,我们开了省委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专门出台了整治利用领导干部名义“打牌子”的文件,将6个典型案例印发到县一级,警示党员干部坚决抵制“打牌子”行为。 中央编办:从严检视,从实整改 记者:中央编办是如何检视问题的? 周祖翼:我们坚持带着问题发现问题,从一开始就奔着问题去,中央编办领导班子带头深入听取意见,室务会议集体研究问题清单。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针对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综合行政执法等领域的体制机制问题,班子成员分别牵头,一竿子插到底深入开展调研。我们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的“灯下黑”问题,组织党支部建设专题调研;坚持作风强办,专题开展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调研,召开有关部门座谈会,面对面征求对改进编办工作和作风的意见,进一步把问题找准。 记者:这次主题教育,以检视问题为关键、以整改落实为目的,请问中央编办是如何整改的? 周祖翼:我们注重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召开全办调研成果交流会,聚焦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办法。机关各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党员干部个人检视问题具体化;组织全办开展集中讨论,细化突出问题表现,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形成领导班子5个方面12个问题及整改清单,提出首批全办8项、各局126项立行立改事项,并督办落实。办领导班子带头整改,以“小切口”推动解决实质问题,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并按照开展主题教育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认真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倒排时限逐项进行检视整改。 教育部: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记者:教育部是如何聚焦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检视和整改的? 陈宝生:随着互联网应用日益深入,校外培训从线下向线上迅速发展,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服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有的培训平台存在低俗有害信息及与学习无关的游戏等内容,有的培训内容以应试为导向,有的学科类培训人员缺乏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等。这些问题不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加重了课外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群众反应强烈。 教育部直属机关开展主题教育坚持“奔着问题去”,“把‘改’字贯穿始终”,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对教育的决策部署,梳理形成主题教育期间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把“面向中小学生的线上校外培训治理”作为重点项目强力推进。 记者:教育部将对此问题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陈宝生:教育部已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等部门制订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打出一套“组合拳”:一是实施备案审查制,明确备案审查重点、备案审查流程及备案变更流程;二是开展排查整改,对发现问题的校外线上培训机构要求限期整改;三是健全监管机制,强化综合治理、建立黑白名单和加强行业自律,切实推动标本兼治。今年8月底,计划建设全国校外线上培训管理服务平台,为各地开展备案和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记者 赵兵 杜若原 赵婀娜)
0000-00-00 00:00人民日报 -
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公布
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 为宣传庆祝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广泛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事迹风采,引导广大教师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现决定组织开展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一、推选范围 曾获得过省部级(含)以上荣誉称号,并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 二、推选名额 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产生候选人,从中产生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三、推选条件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忠实履行国家教育职责,坚持践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教书育人成绩显著,贡献突出,事迹感人,享有很高社会声誉,具有重要影响力,人民群众公认。 四、活动流程 1.推荐候选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推荐候选人。 2.确定候选人 活动组委会对各地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认真审核,确定66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3.公示投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刊登候选人名单及简介,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青在线、央广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等开辟专题网页刊登候选人名单及详细事迹,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投票。投票时间从7月23日至8月15日,公众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具体投票地址为:http://uc.jyb.cn/static/myVote/km2020.html)进行投票。 手机可扫描二维码 4.确定结果 推选委员会根据投票结果和实际情况,从66位候选人中推选出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五、宣传表彰 教师节期间,将对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进行宣传表彰。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 2020年7月23日 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简介 01 刘 燕 刘燕,女,汉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教35年来始终扎根一线潜心教学,讲授7门本科课程、3200学时,涉及5个专业、6000余名学生;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1门;主编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完成教改项目17项、教改论著12篇(部)。她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课程思政,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分层制订目标,精准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02 窦桂梅 窦桂梅,女,汉族,1967年4月生,中共党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她立足讲台34年,把儿童成长当作最高荣誉,从“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三个超越的探索,到“语文立人”的主题教学的提出,“1+X课程”的整体建构,再到“成志教育”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脚印。她心系全国儿童和教师,通过清华附小互联网学校,向900个贫困县3800个远程教学站输送课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团队273位教师,承担国家云课堂346节微课和“同上一堂课”816节电视直播课。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03 张伯礼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医学教育38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80余名。他倡导成立“勇博励志班”,创新第二课堂运行机制;注重开展院校+师承教育,推行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主持制定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以及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首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建立国际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引领世界中医教育健康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实现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04 蔡丽华 蔡丽华,女,汉族,197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津南区葛沽实验小学教师。她坚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一线26年、班主任工作23年,倡导小学数学诗样教学,形成严谨细腻、语言优美、训练高效的教学风格。她多次放弃调转到城镇学校工作的机会,在农村教育一线坚持立德树人,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被车祸夺去右臂的学生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被评为天津市自强学生。她先后到甘肃、河北等地送教,主场讲座20余次,培训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千余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05 袁雅冬 袁雅冬,女,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她从教36年,积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研究生70余人。她担任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承担教学改革项目6项,培训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荣获华北赛区冠军。她在做好教育教学和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抗击SARS、H1N1、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工作。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首届百名全国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等荣誉。 06 王金湖 王金湖,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黄骅市南排河镇中心学校校长、教师。他扎根教育33年,足迹踏遍黄骅港到歧口河海岸线。他以“慢”教育教诲师生,匠心教研;以品行感染师生,教出三代人,教育思想浸遍渔区。他首创“261”节次,力推“15—10—15”高效课堂,完成了《大歧口》《走进渤海剪纸艺术》等校本课程,主持编写的《美丽家乡·南排河》园本教材广受欢迎。他自撰文篇,自制课件,扎根乡间,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教育,坚持做一名有着红荆条精神、情系海堡的教育人。曾获河北省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07 常晓明 常晓明,男,汉族,195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太原理工大学教授。他扎根教育34年,积极探索中国高等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于2003年自筹资金创建晓明研究室。他以“兴趣驱动、早期培养、项目引导、文化熏陶”的理念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所带学生平均每年自主参与研发时间1500小时以上。他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百余名高素质工科创新人才,探索出基于CSCP范式(文化熏陶—育人&育才结构—项目实践—能力达成)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曾获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08 兰会云 兰会云,男,汉族,1987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教师。他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用心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他用爱心感染学生、用制度培养学生习惯、用真心引领学生成长,带领学生骑行1800公里,涂鸦校园井盖,静观夜空烟火,因独特的教育理念,成为网友们口中“别人家的老师”。他始终以“不放下每一个学生”为行为准则,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一片绿叶都享受“爱”的阳光。曾获山西省时代先锋等荣誉。 09 孙 炯 孙炯,男,汉族,1946年8月生,内蒙古大学教授。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40年坚守边疆民族地区数学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幽默风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独特教学风格。他作为带头人建设的“数学分析”系列课程《数学分析选讲》《泛函分析》被评为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他致力于微分算子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可并获较高学术评价。他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探寻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班培养质量的路径,先后培养4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数学人才。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10 乌云其木格 乌云其木格,女,蒙古族,1972年5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第三小学教师。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教28年来,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从未离开过她热爱的讲台,深受学生爱戴、家长欢迎和同行赞誉。她多次到盟内各旗县巡回支教,承担“全盟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任务,率先试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练习为链”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 11 陈温福 陈温福,男,汉族,1955年12月生,民盟盟员,沈阳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站定三尺讲台,情系学子,服务“三农”,潜心创新人才培养。讲授的本科课程《现代农业科技进展》《专业教育(农学)》深受师生欢迎。他长期从事稻作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超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集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12 马晓春 马晓春,男,汉族,1961年3月生,民革党员,中国医科大学教授。他是中国重症医学主要开创者之一,2002年从日本滋贺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牵头组建学校重症医学科,开创辽宁省重症医学先河。他重视人才教育培养,组建辽宁省ICU医生、护士培训基地,积极推动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科规范化培训,加强重症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坚持临床与科研齐步走模式,先后培养百余名研究生,多数成长为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牵头组建辽宁省集中救治中心,先后赴黑龙江、吉林指导抗疫工作。曾获首届辽宁好人·最美医生、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13 金永七 金永七,男,朝鲜族,1969年4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新房子镇虎洞沟村小学教师。32年前,他毅然前往偏远、最缺老师的虎洞沟村小学任教。其间他放弃到镇中心校任教的机会,一直坚守乡村教师岗位。他以校为家,既是老师又是父母,帮学生热饭、洗衣、辅导功课。为让山里的孩子全面发展,他自编乡土教材,开齐音、体、美等10多门课程。为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生活,他收集废旧烟盒制作学具,把旧油桶改造成火炉,自己动手修缮校舍。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送全村300多个孩子走出了大山,让近百户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14 高 夯 高夯,男,汉族,195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他坚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理念,提倡“问题驱动+互动研讨”式教学,着眼学生全面、个性、终身发展,为文科生开发《人文数学》课程与教材,并将人文数学课程做成了网络课程,在 “学堂在线”平台上线,选课人数达2万余人。他带领团队探索实施的教师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教育扶贫的新路,创建《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课程与教材,将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高度融合,被全国师范大学广泛应用,多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15 刘永坦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工程教育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他从教60年,培养了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一大批领军人才,为学科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将科研中的问题和成果直接带到学科发展方向中,用真实的科研问题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他开设10多门电子工程的专业课,并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出版多部专著。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 16 李 果 李果,男,汉族,1966年2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教师。师范专业毕业后,他放弃留县城的机会,返回家乡开启了农村教育的梦之旅。他35年坚守农村教育一线,从教育的价值取向出发开启改革实践,形成了特色的“发展目标教育”改革实践,使学校既具有乡村特色,又有真实的素质教育内涵,既能为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发展奠基,也能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被认为是“农村教育改革教科书式的范例”。曾获黑龙江省骨干教师、黑龙江省魅力校长等荣誉。 17 张文宏 张文宏,男,汉族,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复旦大学教授。他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学,在十数年的教学生涯中,把育人作为最重大的责任。他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仅带头奋战在医疗救治一线,还带领学生积极投身科普工作,撰写科普文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以专业冷静的分析,为大众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不断发声。他领衔开设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科《传染病学》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 18 杨 荣 杨荣,女,汉族,1966年4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教师。她从教32年,以“做一个成功播种教育幸福的人”为职业追求,坚持“尊重生命,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制度管理和文化引领,带动学校持续发展;通过课程改革,助力学生成长,成就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育科研,破解瓶颈难题。她着力打造师资队伍,先后培养30多位高级职称教师,培养多名校长成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她主动参与教育扶贫项目,连续多年赴云南普洱支教。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19 柏纪荣 柏纪荣,女,汉族,1964年1月生,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中心小学教师。师范毕业以来,她一直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探索农村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思想,教学成果和教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发表文章40余篇。35年来,她始终与山村孩子不离不弃,组建“爱心小组”,五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女孩,精心呵护白血病患儿,当起了十几名儿童的“爱心妈妈”,主动向贫困生捐款捐物。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最美教师等荣誉。 20 汤国安 汤国安,男,汉族,1961年6月生,民盟盟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从教33年来,一直将“以身立教” “教会学生做人”作为为师之本,是学校师德师风宣讲团核心宣讲员。他坚持给本科生当班主任,身体力行影响和培养学生,所带班级被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他以大爱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指导的本科生入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感动中国测绘人物”。他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堂,首创了“红军长征GIS”“一带一路GIS”“精准扶贫GIS”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并汇编出版国家精品课程。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21 李兰娟 李兰娟,女,汉族,1947年9月生,中共党员,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她倾力教书育人,采用“多元融合”理念,在医教研融合、多学科联合攻关、立体化教材建设中形成三条育人主线,以坚韧、执着、奉献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传染病学领域的骨干人才。她倡导并践行“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的科学精神,创建李氏人工肝系统,是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近年来承担SARS、甲型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取得原创性成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73岁的她作为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多次奔赴武汉抗疫一线,被誉为最美逆行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22 范 群 范群,女,汉族,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初级中学教师。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她踏实工作,勤恳做人,视事业如生命,谢绝高薪邀请,坚守在海岛一线。担任班主任31年来,她视孩子如子女,用爱温润渔家孩子心田,下小岛、走渔家,家访每一个学生。她追求育人的艺术,探索“生生相长”育人模式,受到同行高度肯定,“雁行小队的管理模式”成为浙江省十大素质教育案例。她努力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建设的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和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学员超过600人。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23 叶连平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几十年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他情系教育,立德树人,不仅讲授文化课,更用自身言行引领孩子们如何做人。他对自己很抠,一件棉背心穿了快60年还舍不得扔,但对孩子很大方,几乎把所有钱都花在孩子们身上。如今已92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坚守在留守儿童之家,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曾获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等荣誉。 24 孙 浩 孙浩,男,汉族,198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教师。他扎根乡村教育20年,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做农村娃身边最亲的人,走进留守孩子们的内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他深入研究农村课堂,形成了质朴自然的教学风格,发表多篇教学感悟,20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成为年轻的省级教坛新星。他每年进行公开课讲座10多场,有效带动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他积极响应号召,远赴新疆皮山县开展援疆支教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教育脱贫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支教教师等荣誉。 25 林蓉金 林蓉金,女,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从教36年来,她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案例相结合,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榜样。她每年完成300多名护生临床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均居前列。她重视护理教学与科研,近5年发表论文12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主动请缨,带队接管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ICU及普通病房护理工作,出色完成支援抗疫任务。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26 林立灿 林立灿,男,汉族,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教师。他在教学中一直提倡还物理教学之本然,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物理学科所承载的育人功能,走出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不搞题海战术,而是教给学生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让物理课充满“物理味道”。他主张把更多物理实验展示给学生,牵头在学校建立起量子信息科学创新示范实验室,成为学校物理学科的“前沿阵地”。他坚持教育教学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他在省内外开设教育专题讲座近百场、公开课20余节,指导培养了几十名省内外年轻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27 程 风 程风,女,汉族,1989年8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莲湖乡四望湖小学校长、教师。她用信念扬起乡村教育的风帆,从山区到湖区,从教学点到村完小,从产房到课堂,耕耘一方沃土,守住一片蓝天,书写新时代乡村教育新风尚。她先后转战3所农村薄弱学校,带领每所学校都发生巨大变化。她让山区学校从无人入学到无人外流,撑起一村人的希望。她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致力于乡村教育的薪火相传。她用实际行动号召身边更多的年轻教师主动投身偏远乡村。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 28 张 伟 张伟,女,汉族,1963年5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30多年来,她以立德树人为自身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在呼吸病学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全力打造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她担任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奔赴多地指导全省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率先提出完善救治体系,全力构建省—市—县三级远程会诊平台,累计收治患者215例,治愈出院率达99.5%。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 29 马承恩 马承恩,男,汉族,1961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他扎根医学教育28年,坚持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倡导问题导向、寻根溯源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把全部身心奉献给医学事业,2002年担任中国援助非洲医疗队队长;2008年接收来自汶川的伤者,实现了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零并发症;2020年援鄂抗疫,他不顾自身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主动请缨,作为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全队奋战50多天,圆满完成任务。曾获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等荣誉。 30 魏亚丽 魏亚丽,女,汉族,1974年8月生,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教师。她坚守会计专业教学一线27年,用热情和奉献成就学生职业梦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把职业教育塑造成幸福的教育。她学识扎实、业务能力精湛,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主持完成“3+4”中职本科贯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丰硕育人成果。她注重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次,指导学生3次创造点钞世界纪录。曾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齐鲁最美教师等荣誉。 31 茹振钢 茹振钢,男,汉族,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科技学院教授。他40年来致力于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项目20多项,带领小麦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了小麦高产抗病育种、高光效小麦育种等多项研究。针对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需求,他相继培育并推广“百农62”“百农64”等小麦新品种。“矮抗58”成果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40多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是近30年我国小麦育种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32 李化勇 李化勇,男,汉族,1961年11月生,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他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船夫”,38年来屡次放弃离乡进城的调动机会,为了节省孩子上下学时间,坚持用小船摆渡学生。他潜心研究复式教学法,重点研究一二年级复式教学方法、农村教学点语文高效课堂研究,在全县得到推广。他帮扶的留守儿童近百人次,每学期初都要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家庭联系卡,联系商会资助困难学生求学,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33 胡 豫 胡豫,男,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教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构建涵盖“诊断筛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复管理”的全链条防治网,落实开展核酸检测、改造重症患者定点医院、开建方舱医院。他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科研创新有机融合,培养了大批卓越医学人才。主持建设高校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结合临床教学特点,应用于理论课、教学查房及临床技能课等诸多教学环节中,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荣誉。 34 吴又存 吴又存,男,汉族,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他坚持27年磨一课,把思政课上成学生最喜爱的课程,在润物无声中探寻出一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他引入吟诵诗词教学法,坚持课前时政演讲,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理解思政理论。他将身边抗疫先进事迹转化为思政活教材,主讲云端思政课,引导近百万青少年坚定正确价值观和抗疫必胜信念。他编写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出版2部个人专著,发表论文200余篇。他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用高尚人格感染学生。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35 吴安华 吴安华,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他扎根教学一线35年,践行“一生所学、报效祖国”的医者大爱,负责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建设,为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培养感控专业人才近2万名。他在疫情初期独自逆行武汉,成为湖南首位支援武汉的医疗专家。在武汉培训近1.5万医务人员,为援鄂医护人员“零感染”作出突出贡献。他牵头和参与制定12项国家标准,其中4项奠定了我国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论的基础。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36 彭林富 彭林富,男,汉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教师。37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足迹遍布全乡十多个教学点。他走访帮扶贫困学生千余人,像亲人一样帮助孩子们煮饭、洗衣,为他们辅导功课,号召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他还关心照顾残疾学生,发现他们的特长,用爱心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健康成长。经过多年的付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成人成才,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最可爱乡村教师等荣誉。 37 钟南山 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教从医一甲子,以其名字命名的广州医科大学及广东实验中学“南山班”是示范性教学集体,领衔的教师团队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呼吸疾病领域培养了大量接班人。他致力于推动国家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带领团队建立国际先进的新发特发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监—治—控”链式周期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全国的流感监测哨点,创立呼吸病毒滴度预警技术,全病程纵向动态监测。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一直投身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曾获改革先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38 张忠德 张忠德,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他从事中医急诊教学32年,潜心教书育人,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多名。他在湖北抗疫一线坚持临床教学,创新性提出“急救思路引导教学法”,把临床诊治思路推前至课堂,将跨学科并行式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西医急症学教学中,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强化中医诊疗特色在急症学及传染病学中的运用,将“中西协同,突出中医特色”的理念贯穿教学始终。积极引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 综合评价学生医学实践技能,进一步优化临床教学。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39 陈 良 陈良,男,汉族,1979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他扎根八桂壮乡职教17年,致力于少数民族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把培养广西少数民族技艺人才作为使命。开创了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和少数民族技艺新生代传承人“活态”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做一体化与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全国金牌,主持国家名师工作室服务广西30多所职业学校,每年为2000多名职教教师提供指导,为20多家企业培养3000多名能工巧匠。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40 陈 留 陈留,女,汉族,1977年4月生,中共党员,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教师。她24年扎根祖国南疆边境小学教育一线,努力推进教育扶贫,让先进教育理念在南疆生根开花。课堂上她鼓励孩子们试错、动手实践,用智慧和爱心为边境壮乡儿女筑起启蒙学习的灯塔。她引领边境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探索多终端、多形式的培训模式,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她长期跟踪研究边境教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创“基于边境小学生多阶数学思维学习场”方案,提升孩子学习力,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为推动边境民族地区小学教学变革和教育均衡作出贡献。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广西教学名师等荣誉。 41 李 琴 李琴,女,汉族,1981年9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教师。她扎根幼教工作20余年,始终把贡献国家学前教育事业当作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深入研究与实践幼儿海洋意识教育,相关教学成果在多地推广,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连续6年承担海南区域帮扶和农村幼儿园指导任务,2019年起积极参与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幼儿园的送教援培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带领工作室自制抗疫主题视频150个、设计并指导保教活动60个,为幼儿居家期间的科学保教贡献力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海南省“南海名家”等荣誉。 42 张云阁 张云阁,男,汉族,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海南大学教授。他三十五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第一线,深深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称为学生思想的领航人。率领团队历时11年成功构建高校思政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等问题的重大突破。他主持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使国内95所高校的10万大学生选学受益。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荣誉。 43 杨浪浪 杨浪浪,女,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教师。她坚持教育是一项慢事业,用“好奇、勇敢、责任、荣耀”的学校精神引导孩子走好每一步。她挖掘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建立“体验、开放、综合”的EOC课程体系,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联合6省开展校长培训,帮助10个边远区县学校发展。创建重庆市第一所小学国际部,入选国家首批孔子课堂。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44 李加纳 李加纳,男,汉族,1957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南大学教授。他36年精心教书,潜心育人,献身农业科研,直接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超过120名,桃李遍天下。作为油菜研究专家,在甘蓝型黄籽油菜基础研究与生产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先后主持国家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7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育成30余个油菜新品种,领衔的油菜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情系“三农”,推广优质油菜应用面积8000多万亩,为农民和加工企业增收增效100多亿元。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45 康 焰 康焰,男,汉族,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他身体力行,践行大医精诚的理念,积极参与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工作。他60天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繁忙工作之余,还为临床医学院全体医学生上特殊的“开学第一课”,用行动诠释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创建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全链条重症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呼吸治疗师这一特殊职业,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46 建 红 建红,女,藏族,1979年2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马尼干戈初级中学校长、教师。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从事小学教学、教导主任、小学校长、中学校长等工作。17年间,一直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区腹地,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践行教育诺言是最好的职业操守,强化管理是最大的使命召唤,争做教育者与思考者,以“实验性、示范性”为追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得到学生爱戴、家长赞誉、同行好评。通过努力,所在学校就学学生人数由14个教学班560余人发展到27个教学班1000余人。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47 肖 敏 肖敏,女,汉族,1977年3月生,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从事特教24年以来,她秉持“适性而教,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真情付出,潜心育人。在聋生语文等学科教学中,她以心理辅导、社会实践、课外阅读、多元表达等方式破解沟通障碍,联通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带领团队建设“听障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听障学生手工艺”“残障学生校园游戏”“重度多重障碍儿童送教上门”等系列校本课程,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主动承担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教工作,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曾获教育部“特教园丁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48 莫 非 莫非,女,汉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医科大学教授。她从事教育工作29年,积极推进教改工作,提升教学水平,重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致力于学生人文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深受学生喜爱。积极参与本科学生的管理与培养,组织开展“走进校园,我们和你一起成长”专业辅导员活动,近3年来,主编和参编《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形态学》等6部教材,发表论文13篇。2020年2月到湖北鄂州,始终战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作为援鄂医疗技术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贵州省委省政府援鄂记功奖励等荣誉。 49 曹凤英 曹凤英,女,布依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南明小学校长、教师。她从教30年,长期扎根教育一线,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和家长普遍赞誉。坚持以人为本,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儿童的视角来改进教学。长期为农村学校送教送培,2019年深入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开展3年组团式驻点帮扶,助力教育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坚守校园,带领教师圆满完成“空中黔课”课程资源录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默默奉献。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50 何 梅 何梅,女,汉族,1987年1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她钟爱幼教事业,以慈母之心架起育人之桥,接送学生过河,为贫困山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2020年7月2日,赫章县发生4.5级地震,她率先冲进教室,采取先避后撤措施,在17秒内让32名孩子安全撤离教室,1分钟内完成全部躲避和撤离工作,确保孩子们在大灾面前安然无恙。她坚持每周开展一次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每学期开展一次防震演练,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社会树立了正能量的幼儿教师形象。曾获贵州省教学科研论文奖。 51 张桂梅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教师。她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为当地教育脱贫作出重要贡献。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将自己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教办学,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不懈追求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永远奋斗的绚丽人生。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 52 张无敌 张无敌,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他从事生物质能教学、科研及推广应用34年,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30余项。培训农村能源技术员和农户万余人次,举办国际沼气技术培训班,受训人员来自近20个国家。在10多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示范、推广和培训农村能源产品与技术,建立了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4F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生物柴油制备技术、沼气相关技术已授让多家企业使用。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等荣誉。 53 卓 玛 卓玛,女,藏族,1980年8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小学教师。她扎根教育19年,先后主动在3所高海拔地区小学任教。近5年,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文章50多篇,开设校内外讲学、讲座100余次,指导学生写作、吟诵、播音多次获奖,编写校本教材10余本。她是家校共育的知心辅导员,长期承担全市全校家长及妇女培训工作,每年家庭教育讲座不少于10场。她是教育扶贫的积极行动者,时常忙碌在福利院孤儿学生和学困生之间,捐款捐物,精准施教,带动影响一大批老师参与到无偿奉献的志愿者行列。曾获西藏自治区师德标兵、西藏自治区学科带头人等荣誉。 54 杨维周 杨维周,男,汉族,1961年4月生,中共党员,西藏民族大学教授。他从教36年,钟爱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事业,领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探索创新出了一条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两个转化”的新途径。他一心一意坚守教改科研之路,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行研究,取得优秀成果。毫不懈怠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与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55 丁海燕 丁海燕,女,回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她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30余年,任教期间,翻山越岭,到学生家为学生辅导、补课。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给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吃送穿,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丁妈妈”。热心帮助同事,指导年轻教师,深得大家信任。工作之余深入到学生和群众中,利用家访等时机,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尽管自己生活拮据,但依然长期义务照料村上的两名孤寡老人,用实际行动书写师者风范,诠释立德树人。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56 马肖容 马肖容,女,汉族,1970年9月生,中共预备党员、九三学社社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她扎根西部,坚守一线教学27年,树立了“本科为根、学生为本、情怀在心、传承西迁”育人信念,凝炼了“坚守教育理想高地、突出临床岗位胜任、涵养医学人文关爱、强调综合素养教育”教学特色,取得了系列教学成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武汉抗击疫情53天,首创“三联三快速”方案进入国家第七版诊疗方案。创立“停课不停学、育人不掉线”“战疫师生直播间”等特色教学法,获得师生好评。曾获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57 王良璧 王良璧,男,汉族,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兰州交通大学教授。他刻苦努力,深入研究师生关系的内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牢靠性和运用能力。负责铁道车辆热工实验室和《流体与热科学》教学团队建设,重视学生实验及教师科研平台的建设,培养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科研素质的团队。在对流传热基础理论、复杂结构换热器数值设计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对提高列车运行可靠性发挥重要作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58 赵洪涛 赵洪涛,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二中学教师。他从教31年,长期兼任班主任工作,爱生如子,尽职尽责,获得学生及家长好评。注重教学研究,发明“听—读—品—说—吟”古诗词五环节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出版专著《中学经典名著赏析》《心灵的阳光》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的课题《中学古诗词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吟唱法”研究》得到认可和推广。他用长期的坚守,培养多名学生成为有用之才,为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曾获甘肃省优秀教师、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等荣誉。 59 樊海宁 樊海宁,男,汉族,1970年1月生,中共党员,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他从教20余年,从事肝胆胰外科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扎根临床教学一线,因材施教,勤勉育人,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注重公益行动,带领团队数次深入农牧区基层,足迹遍布三江源大地,行程近7万公里,筛查包虫病重点人群5.8万人,其中儿童约1.8万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担任青海省援鄂医疗队长逆行武汉抗疫,从临床救治、防控体系建设和疾病科研等多层面抗击疫情。曾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60 更松尼玛 更松尼玛,男,藏族,1965年5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校长、教师。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担任校长职务的同时,依然承担两个班级教学任务。几十年来,他全身心扑在了学校里,是学校全年的“值班长”。他注重新课程改革,秉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宗旨,推动实施“教师个体分析与学习成绩提高对策研究”“学生综合分析与综合提高对策研究”“藏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初探”等课题研究,取得明显成效。曾获国家教委中华扫盲奖、青海省中小学十杰校长等荣誉。 61 杨惠芳 杨惠芳,女,汉族,1968年1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医科大学教授。她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自治区级优秀毕业论文。注重教学研究,主持完成多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研究生创新项目,主、参编教材和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主动为学校师生宣讲疫情防控知识,编著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手册——公共卫生视野下的科学防控》《宁夏医科大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为抗击疫情贡献智慧和力量。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 62 马景林 马景林,男,回族,1965年5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田老庄乡深沟完全小学教师。他扎根农村教育35年,寓教于乐,坚持立德树人,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他一直包班,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数学教学,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教学,提升教学技能,做到教学相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承担起“空中课堂”评课和学生作业辅导的重任,并参与小学数学课后习题讲解微课制作,分享至周边学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63 周金龙 周金龙,男,汉族,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新疆农业大学教授。他扎根新疆36年,5次主动放弃到内地发展的机会,长期奋斗在新疆高等教育与水文水资源科研一线,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坚定、专业扎实、乐于奉献的新疆水利科技人才,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他积极探索西部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交流机会,指导的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他积极参加学生管理工作,主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并任20余名各民族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三进两联一交友”联系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64 徐桂英 徐桂英,女,汉族,1966年11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教师。她坚守农牧区教育教学34年,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从生活上、心理上、情感上关爱农牧区学生,经常克服交通困难进行家访。她积极创新,开发出多个农村化学实验课,形成“探究、合作、生活化、分层”的独特教学风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细致研究,认真备课,通过电话为上网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多次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引领民族教师快速成长。曾获全国中学化学微课大赛一等奖、新疆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65 吴向未 吴向未,男,汉族,1973年10月生,中共党员,石河子大学教授。他扎根边疆教育24年,潜心教改,因材施教,打破以疾病为中心、强调系统性的纵向教学模式,转向以患者症状和体征为中心的横向思维,重点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申请驰援武汉,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他深入基层,耐心指导当地医师手术,搭建校院桥梁纽带,每月定期组织多学科专家深入县乡医院指导,为当地医师创造学习交流平台。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66 李 莉 李莉,女,汉族,1978年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第二中学教师。她扎根边疆教育21年,把每一堂课都当成一次人生历练,坚持教研教改,不断创新,教学成绩优秀。她走进孩子们的心田,军训时和学生同吃同住,运动会上和学生共担荣辱,劳动课中和学生体会快乐,用爱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积极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组织全校教师高效开展线上和复学后教学教研活动,有效提升了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能手等荣誉。
0000-00-00 00:00人民日报 -
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7月23日至24日召开
经党中央批准,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7月23日至24日召开。目前,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这次大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听党的话、跟党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好全面准备。 近日,出席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811名代表人选已全部产生,其中少先队员代表415名,成人代表396名。56个民族、每个地市级行政区均有少先队员代表人选,89.64%当选过地市级及以上少代会代表、委员或获得过地市级及以上荣誉。成人代表人选为党做好少先队工作的能力和责任感强,党员或预备党员占94.95%,共青团员占2.27%,基层一线占比超过60%。 据悉,大会将采取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在北京设主会场、在各省份设分会场。大会将听取和审议第七届全国少工委工作报告,修改队的章程,选举产生第八届全国少工委。(记者 柴葳 焦以璇)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全国高校广大青年师生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重要回信精神——“我们都是收信人”
习近平总书记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重要回信,给广大高校青年师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一个多月以来,全国高校纷纷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千万高校青年师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大接龙活动热潮迭起,自强不息、爱国奋斗、争做时代先锋的感人故事不断涌现。 今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101周年纪念日。在五四精神火种第二个百年接续传递进程中,广大高校青年充分展现出在应对困难和挑战中积极向上、坚忍不拔、争做时代先锋的担当精神。 争做最美青春逆行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一种爱国叫做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有一种青春叫做闻令而动、担当重任。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中的很多人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已踏上返乡过年旅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吴小艳,得知医院发布支援号召后,第一时间下车返汉,成为一名“90后”最美逆行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急诊科护士罗晓,出生于1995年,战“疫”刚刚打响,便毅然投入到发热门诊最前线,后来火线入党,一直奋战至今。 选择留在武汉直面病毒的女大学生郝莺歌、桂云飞、李鋆、孙于洁,是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大四学生,2019年6月开始在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实习。1月22日,她们一致决定退掉当天返回河南的车票,回到实验室继续手头的病毒核酸提取、检验及医疗废弃物处理工作。看到身边的党员老师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看到在党的领导下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她们对党的认识不断加深,内心充满对组织的向往。4月13日,她们在武汉视频连线学校,集体“隔空”火线入党,收到了最宝贵的“实习鉴定”。 北京大学有406名医疗队员在武汉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作为主战场,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其中党员171名,“90后”党员就有35名。在这场疫情大考中,青年学子们赴前线、保后方、精学业、战青春,他们尽己所能,以“硬核”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国家的骄傲和希望!”在抗疫一线,人们为“90后”深情点赞,经过抗疫战火洗礼与淬炼的青春,会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志愿服务挺起青春脊梁 在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面前,任何地方都是斗争一线,很多大学生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 在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乡中水寨村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活跃着一支特别的队伍——中水寨村大学生防疫防控临时党支部的大学生党员。他们中,有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马明杰、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姣姣、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马蓓蓓等。这些大学生党员同村里其他普通党员一样,坚持24小时疫情防控值班制度。马明杰说:“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党员,为广大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职责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让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914名志愿者心潮澎湃。他们坚守在“与一线抗疫人员子女手拉手”志愿服务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共服务16个社区9000余名居民的居家防疫,通过“空中支教”助学行动帮助湖北、贵州770名山区小学生停课不停学。 湖南大学“壹桌计划”大学生公益项目、华南理工大学“远程支援一线医护人员”爱心辅导行动、西北工业大学“线上家教”志愿服务项目、上海音乐学院“沪鄂同心、守望相助”云辅导项目、南京师范大学“最美逆行者子女守护计划”……也都在用爱与责任诠释青春力量。 “当时代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责无旁贷。响应党的号召,不负人民期望,我为能够同一线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并肩作战而自豪!”兰州大学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心语说出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心声。 青春力量坚守抗疫一线 4月19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共同开展了“青年齐开讲 携手助战‘疫’”线上宣讲直播活动。七位大学生讲师深情讲述全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抗疫情的伟大故事。 疫情发生后,许多青年科研人员投入到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研发中。华南师范大学“90后”研究员王萌萌作为团队骨干之一,参与研制成功可以实现快速检测的试剂盒。随后,她又参与了病毒检测物联网平台和病毒检测芯片的研发,解决检测系统在基层应用的困难。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英语、日语、韩语3个语种的30名学生志愿者,两小时内组建集结完毕,赴首都机场T3航站楼和新国展集散点进行现场服务,用语言架起一座有温度的沟通桥梁。 为做好疫情期间的心理疏导,“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开通。上线两个月来,接待求助者近1.6万人次,危机干预326人次。 用歌声传递爱国情怀,让爱国主义成为校园主旋律、最强音。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深情创作的歌曲《等那樱花盛开》,向为抗击疫情而努力的人们致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学子们云端聚集,共唱原创抗疫公益歌曲《同胞手足》,为爱加油。 南开大学推出“最美诵读”国际友谊特别篇,制作多语种海报和多语种抗疫日记。西安交通大学推出英文朗诵《我们长大了》,复旦青年用笔墨描绘抗疫英雄,礼赞抗疫事迹,吹响“以艺战‘疫’”的号角。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集美大学、海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师生用画笔记录抗疫战线上忙碌的身影。 “青春记疫——大学生在行动”主题云晚会于4月30日推出,来自海内外48所高校的近200名大学生亮相云端,记录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的英雄壮举和感人事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风貌。 用青春诠释爱国之情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亲身参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广大高校青年师生进一步提振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进一步增强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经受了一次伟大的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 “我们都是收信人!”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始的全国高校联学活动,迅速从北京传到湖北,传到上海、四川、江苏、陕西,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大学生在线“学回信精神 担复兴大任”微博话题参与人数众多,讨论热烈。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所高校的千万名青年师生参与联学活动。 “微党课”“云班会”是疫情期间的重要联学形式。湖南师范大学以“抗疫云连线,同心战疫情”网络直播微课堂形式开展交流学习,4期直播累计观看量达250万人次,评论留言达1万余条,网上学习心得体会8000余篇。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开设了“学回信话担当 我们都是收信人”专题网页,及时跟进全省高校接力情况。国家开放大学举办“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联学活动,通过视频连线方式,组织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各行业优秀师生分享抗疫故事,激励广大青年建功新时代。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联合开展主题为“联学回信精神·共践青春使命”的网络云党课,巴蜀大地与彩云之南的青年党员齐聚云端,分享学习感悟,倡议广大青年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圆梦新一代”。 “出生在伟大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同时,我们的肩上也扛着‘强国一代’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勇于担当重任,磨砺意志品质,锻炼过硬本领,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同济大学本科生李澜说。 传承五四精神,全国高校青年师生表示,将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情,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继续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记者 赵婀娜)
0000-00-00 00:00人民日报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正当毕业离校、奔向远方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并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收到回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校园沸腾起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山红红表示,经历了与新冠肺炎病毒的顽强搏斗,度过了一个特殊而难忘的毕业季,此刻收到总书记的回信,令人振奋。“总书记肯定了这届毕业生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经受了磨炼、收获了成长,总书记支持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这对我校师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总书记的回信,对我们是动员令,也是倡议书、集结号。” 在艰苦实践中书写壮丽人生 中国石油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与新中国同向同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告诉记者,一代代中石大人把担当融入血脉,以祖国的需要为最高追求,“从黄河边的盐碱滩,到克拉玛依的热土,我们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目标,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在毕业生中营造出‘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的浓厚氛围”。 学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就要牢记“立德树人”这条“生命线”。山红红说:“我们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秉承优良传统,不忘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千方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引领,引导青年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书记邓衍雷认为,总书记对广大高校毕业生的深情寄语,站立于时代高处,着眼于国家全局和民族未来,体现了总书记对高校毕业生的无比珍视和深切关心。总书记在字里行间以深刻的辩证法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指明了奋斗的逻辑:越是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越能激发广大高校毕业生的斗志,越能在生动丰富的实践斗争中创造无悔的壮丽人生。“总书记的寄语必将成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奔向人生战场和国家建设一线的强大动力,他们也一定能不负总书记嘱托,扎扎实实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学习了总书记的回信,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戈倍感振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这些寄语背后有着共同的期许,那就是勉励青年人将小我融入大我,坚持爱国、奉献、担当,在人生每一个重大的转折时刻,都能够以自己的切实行动不断汇入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洪流中去。”作为一名思政课的青年教师,李戈深感责任重大:“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全新历史方位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外部风云激荡对青年成长提出了新的挑战,想要不惧不惑、行稳致远,就必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守青春的本真和信仰。” 与祖国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 总书记给高校毕业生回信的消息传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正在为毕业生筹备云端的毕业典礼。该校副校长张树辉告诉记者,疫情下最美逆行、医患们的泪水笑脸乃至口罩勒痕都会成为难忘的记忆,知识分子的使命升华、时代青年的勇力担当,也都是难得的“参考书”。“这些最生动的教材理应用在立德树人的全流程,内化为毕业生的历史记忆和责任担当,为他们真堪大用、勇担重任,书写坚实注解。”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挂职副县长宋彪认为,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当代青年人读懂中国、磨炼意志、淬炼本领的光荣抉择,是当代青年人追求理想、承继传统、放飞自我的品格升华,是当代青年人扎根基层、耕耘大地、服务人民的责任担负。“若干年后,这些青年人将会为自己豪迈的选择而自豪,因为他们把人生最好的年华奉献给国家,奉献给人民,在新时代奋进中挺立潮头,不负青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届本科毕业班辅导员王柏村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语重心长、内涵深刻,充分体现了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对全体2020届毕业生的深切希望。作为高校毕业班辅导员,他深受鼓舞,“在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我们深入开展‘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和‘以投身西部为荣、以服务基层为荣、以成才创业为荣’教育活动,增强毕业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广大毕业生练就过硬本领、锤炼意志品质,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呼吸。” 用青春传递信仰的火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硕士生曹喜顺是青海省2020年定向选调生,近期即将奔赴祖国西部。“西部地区是我长期关注的重要就业方向,我的外婆、舅公等人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援青建设,家里人对青海比较有感情,希望我能够延续家族情怀,投入到西部地区的建设发展中去。新时代,国家吹响了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号角,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西部大开发正在形成新格局,无论是参与脱贫攻坚、经济建设,还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大有可为。我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国家表率,社会栋梁’的要求来磨炼自己,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首都师范大学生科院2020届生物科学(师范)毕业生隋晓楠即将奔赴新疆,参与为期一年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毕业生,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我相信在祖国的西部基层,可以用青春传递信仰的火种,用行动践行青年的使命,让汗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总书记的寄语让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毕业生高霞感同身受。“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让我们这届毕业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收获了丰富的历练和成长。”高霞说,“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去往边疆基层,总书记的嘱托将永远激励和指引我们青年学子,直面困难、斗志昂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生逢其时,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乘风破浪,做有大格局的有为青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届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左荃文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一直记得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所说的:“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来自西部,毕业后我也将回到西部,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左荃文说。(记者 姚晓丹 晋浩天 邓晖 唐芊尔)
0000-00-00 00:00光明日报 -
2020年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四次全会精神及《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要求,4月23日,教育部召开2020年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视频会议,分析研判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形势,部署安排今年重点任务。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部党组成员吴道槐对教育部直属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提出要求,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田学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过去一年,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三次全会全面从严治党部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践行“两个维护”,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树立大抓基层导向,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教育系统政治建设更加强化,报国担当的初心使命更加坚定,党建根基更加夯实,正风肃纪反腐态势更加有力,推动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向纵深发展,有力促进了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会议强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十年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做好2020年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十分重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教育系统要坚定不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以教育系统迎接建党100周年行动方案为总抓手,为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圆满收官提供坚强保证。一是发挥政治建设统领作用,推动“两个维护”融入血脉、见诸行动,推进政治建设制度化、“两个维护”具体化、理论武装再强化。二是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要全局性站位、全火力总攻、全链条压责、全要素保障、全方位监督,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要坚持双线作战、研判“疫后综合征”、振奋抗疫精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三是着力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做好党的干部人才工作,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四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维护教育系统政治安全、校园稳定。五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推动教育生态风清气正、持续向好。要加强分析研判、突出重点,做到存量清楚;要“严”字当头、抓在经常、形成震慑,力争增量清零;要抓综合治理、生态营造,实现生态清明。六是提升监督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关口前移,深化巡视巡察,强化权力制衡,推动权力运行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七是压紧管党治党责任链条,推动责任主体贯通联动、一体落实。 会议对做好直属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纪检监察工作的正确方向;要清醒认识直属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要全面做好2020年纪检监察工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会议在各省(区、市),各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各直属单位设立154个分会场。(记者 柴葳)
0000-00-00 00:00中国教育报 -
把制度自信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学习好、领会好、宣传好、贯彻好、阐释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第一时间主持召开党组会和直属机关传达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大会,强调教育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贯穿于教育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全力以赴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推动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教育部注重突出教育系统特色,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分层分类开展,实现学习全覆盖。党组成员发挥示范作用,认真自学,广泛联学,原原本本精读全会文件,从内在规律、实践效果、总体设计、改革突破口以及自身认识短板上着力,认真学习领会“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同时结合分管领域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与分管司局和直属单位开展联学,交流学习体会和贯彻落实的思路举措。 辅导报告、集体研讨、讲党课、学习笔谈……教育部直属机关的全会精神学习活动,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司局级党员领导干部在报刊撰写学习笔谈文章,4000余名青年党员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年轻干部理论学习小组,举办年轻干部学习论坛,深化学习效果。 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充分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把全会精神的学习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党员,充分把握“时与势”“破与立”“总与分”“根与叶”的关系,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推出一批研究阐释全会精神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明晰时代方位上取得新成效。 学习全会精神,目的是把四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在高校社科界召开的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座谈会上,来自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勇担责任和使命,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上不动摇,在加强制度理论研究上出成效,在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教学科研育人全过程上见行动,在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上提速度,在提升科研治理能力上求突破,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效能。(光明日报记者 柴如瑾)
0000-00-00 00:00光明日报 -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在中国戏曲学院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10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他们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创办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举办的第一所戏曲教育机构。近日,中国戏曲学院一些师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院7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了为繁荣戏曲事业贡献力量的共同心声。总书记的回信在中国戏曲学院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龚裕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戏曲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国戏师生的亲切关怀,是对戏曲学院70年办学的充分肯定,是对国戏师生的巨大鼓舞,更是对国戏未来发展的厚重期许和深切嘱托,为学院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高水平戏曲艺术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龚裕说,要把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国戏发展建设的强大动力,融入学院办学治校各个方面,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遵循戏曲高端人才培养规律,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戏曲艺术人才,为繁荣发展中国戏曲事业作出新贡献。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表示,学院接下来要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传达学习,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到“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国戏人应有的贡献。 “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超坦言,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70年砥砺发展的充分肯定。我们一定把学校“建设好,发展好”,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戏曲事业人才,不辜负总书记的重托和殷切希望。 “总书记回信,是鼓舞鞭策与担当责任,更需要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表示,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共同为新时代戏曲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认为,总书记的回信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中国戏曲学院几代教育工作者数十年辛勤工作的肯定,对中国戏曲教育未来发展的期待。“我们要凝心聚力培养更多新时代高端戏曲优秀人才,推动戏曲艺术更好更快传承发展。”冉常建说。 接续奋斗 砥砺前行 “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特别激动。”学院首届毕业生、著名表演艺术家刘秀荣感言,要遵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弘扬振兴发展国粹艺术,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戏曲人才。 学院首届毕业生、戏曲教育家谢锐青谈道,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自己的成长也离不开老艺术家前辈的悉心培养,希望学院培养更多的京剧人才,将国粹艺术发扬光大。 学院首届毕业生、戏曲教育家钮骠虽年过耄耋,但仍用“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来勉励自己。他表示,一定落实好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和殷切嘱托,为新时代与日俱进的戏曲教育事业再尽绵薄之力。 学院杰出毕业生、荣誉教授李维康谈道,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如沐春风。培养人才就要立德树人,对于戏曲界也是如此,戏曲传承关键靠人。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在文化市场多元丰富的今天,如何守正创新,是戏曲人应思考的题中应有之义。 学院二级教授张火丁也用“心情非常激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坦言要立足本职岗位,“培养好人,演好戏”,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学院客座教授、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表示,应谨记总书记的教诲,牢记戏曲的守正创新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教学相长 守正创新 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谈道,总书记回信中谈道“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既指戏曲表演人才,也涉及戏剧文学、导演、音乐、舞美和理论研究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坚持守正创新”,就要明白什么是“正”,通古今,知正变;“弘扬优良传统”,就要在丰富的传统文化宝库有所甄别并确定传承优先顺序;“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研究戏曲在世界戏剧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 “总书记的回信使我们深受鼓舞,充满动力。”京剧系党总支书记舒桐说道,我们要思考如何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的戏曲事业接班人,这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表演系主任王绍军表示,要将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作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为提升中国戏曲学院的内涵建设,为更多的地方剧种培养高端人才,为中国戏曲的蓬勃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总书记的回信是鼓舞,更是鞭策。”京剧系副教授张艳红谈道,作为一线教师,要在传承的一招一式中,给学生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史一论,使其在情感和人格上得以一感一化。不辱戏曲学人之使命,不负历史文化之重托。 京剧系副教授李艳艳感慨,作为一名从事传统艺术教育工作的基层教师,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艺术传承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关怀。正是有了强大的祖国,才得以真正迎来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春天。“我深感肩上的传承担子很重,将秉承‘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为戏曲传承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艺术实践管理处处长张尧谈道,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对全国艺术教育的重要批示,也是对全国戏曲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和高度要求。中国戏曲学院要成为学习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引领者和示范者,要带领中国戏曲教育联盟的67所院校优化戏曲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破难攻坚,让优秀戏曲人才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新媒体艺术系主任、图书馆馆长谭铁志谈道,我们要发挥特色高水平戏曲艺术大学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文化自信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科研中的实践路径,以艺术中的中国学派彰显戏曲艺术的文化软实力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校长刘宇宸认为,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国戏附中是选人育人的第一关,是艺术殿堂的基石。附中人会牢记教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学相长,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培养好建设者和接班人。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身为国戏学子感到无比自豪。”舞台美术系2020级研究生刘海德表示,作为学生党员,将秉承学院“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与同学们一起让中华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得更好,传播得更广。 作为第四代国戏人的代表,学院附中京剧表演专业五年级学生陈卓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他说:“我会用对京剧艺术满腔的热情,尽绵薄的力量,将京剧事业视为我毕生的追求。”(记者郝孟佳)
0000-00-00 00:00人民网